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发展与政策论文

日本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运营管理

2006-12-25 5: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物流园区既是现代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组织管理节点,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物流功能集结区,又是城市化发展中交通运输组织、信息组织、产业整合、资源整合调整、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配送、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协调区。
    正是因为物流园区对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和流通渠道建设诸方面的积极意义,促使国内外各级政府都加以关注和扶植。然而,在中国最近兴起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的清醒认识和相关的科学界定、规划控制,部分借“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物流园区”名义圈地的行为应运而生。以至全国城市现代物流结构尚未改观,而物流园区却有空置率60%以上的事实,使物流园区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清理整顿的对象之一。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本次会议以“物流资源整合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充分肯定了对现代物流园区需要进行清醒认识和科学界定、规划控制的重要性。
    本文以介绍日本物流园区的规划和运营经验为基础,从多个侧面提炼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建议,以供政府、业界参考。
    一、日本政府对物流与物流园区的定位
    日本政府对物流园区的认识是:物流是支撑国民生活及产业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是一项社会属性较强的公共设施。早在1964年就开始对物流产业发展进行调控,到1969年形成日本全国范围物流体系的宏观规划。1996年又通过、颁布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加以规划、促进、完善。依据实施的状况和形成的成果,以及日本国内外各种情况和形势的变化,《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五年制定一次,每年加以研讨修整。
    在1969年形成的日本全国范围物流体系宏观规划中,结合1966年制定的《流通业务市街的整顿法》,将日本1道1都2府43县,按经济特性分为八大物流区域,进行区域间物流和区域内物流的分类。在各区域建设和整顿物流设施,形成物流团地(物流园区)和全区域的物流网络,然后将区域间通过干线运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近海运输)形成跨地区的物流系统,最后形成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直至今日仍在完善中。
    在这个物流体系中对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定位是:物流团地(物流园区)是有效综合物流资源,实行物流现代化作业,减少重复运输,实现设施共享,建立一体化、标准化的中心节点。通过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高效作业,达到四方面的整顿效果:(1)通过综合物流团地的整顿,货物的运输量大增,使设施的大型化(车辆等运输、装卸工具)成为可能,有效地提高运送、装载效率;(2)推进装卸机械化,降低装卸费用就成为可能;(3)共同运输,减少重复、交错运输(车站和仓库,或者仓库和仓库间进行地都市内二次、三次地输送,或者交错运输),有效使用运输工具,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社会道路占用面积等;(4)建立一体化的输送体系,设置标准化集装箱和托盘的流转基地,把各地运输公司导入整体运输体系,包括低温冷库、特种仓储设备基地的设立,实现设施共享,达到生鲜食品、特种商品的运输现代化,进而促进物价的稳定。
    二、日本政府对物流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园区规模控制、空间布局
    由于日本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对土地利用率非常重视。针对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既要考虑到物流团地(物流园区)作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运作的优势,在政策扶植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首先,进行物流的系统分类:将物流系统的布局分为区域内、区域间和国际物流三个部分:
    区域内物流 区域内物流是物流系统的端点,与企业的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密切关联。主要内容是将企业物流合理化推进到区域物流合理化,形成战略管理,配送成为完善区域内物流的主要手段。相应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区域内物流的基础节点。区域内物流网络体系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企业、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间干线道路、物流设施、城市的交通密度时段等综合因素,以及集成化理论。要求是设施集约化,活动效率化,提高物流信息和综合控制能力。目的是削减企业库存量,加快周转,提高企业销售能力,减少物流总费用。各区域内物流分布是不均等的,预估的物流量以产值和商品销售总值为参考。
    区域间物流 区域间物流是物流系统的骨干。物流的进步主要是地域间物流的改善所推动。从企业的角度看物流的改善,首先是选择运输公司,然后是生产场地到市场之间物流中心的平衡,输送商品量的调整和形式的平衡。区域间的物流改善,目的是进行生产场地与市场、及物流中心的平衡化,输送商品量调整与形式的平衡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信息系统的完善。提倡的输送方式是:集装箱化和集装箱托盘化,使运输量成单位货载、大型化,以达到物流效率化。区域间物流网络体系布局的主要依据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新干线、近海定期航班的连接;物流园区设施和相互配合。物流园区设施由较多不同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公共仓储、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组成,设计、运营要实现功能分配合理、运行机制兼容,能够协同运作。要求也是设施集约化、标准化,活动效率化,提高物流信息和综合控制能力。目的是提高干线运输效率,减少物流总费用,改善区域间物流的突破口是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正因为是地域间的物流,构筑物流网络系统的指挥系统需要运用大量通讯、计算机网络、车辆跟踪定位等技术,需要建立与公共经济信息网和EDI的交互系统,目标是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集成化。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包括:国际间交易、储存、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运输、联合运输、加工与通关等流程。由于涉及跨国界或跨政治实体(如The ECC)的贸易行为,就需要必要的现代物流能力来应付不同法规、法律、传统、文化、和应对不同的客户群。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以各类港口;国际物流园区设施、相互配合。
    其次,根据对物流的分类,进行宏观上的物流规划。早在1964年,日本就着手规划物流体系,在八大区域按经济总量的规划、建设和整顿物流设施,形成物流园区为据点的区域物流网络,由这些网络构成全国的地面物流体系,配合虚拟的信息网络建设,形成日本的立体物流体系。如在《流通业务市街地的整顿法律(流市法)》中,确定东京、大阪、名古屋、广岛、福冈、仙台等共计30个城市为都市物流。按人口(150-300万人口)、经济总量、运输总量、区域交通条件确定分布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数量。例如,东京为5个,大阪3个,名古屋、广岛、福冈、仙台等中等城市各1个,全国共计86个。而在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选址方面,规定以都市外围的高速道路网和铁路网的交叉口为中心的10公里半径范围内为团地选址地点,确立了物流团地的交通优势,以及与都市内配送的衔接优势。
    第三,建设方面由政府规划、出让低价土地或由政府加以补助,物流团体组织投资,物流企业按专业共同使用。
    第四,由于对规模经营有总量的控制(涉及覆盖面和人口,且超过经济规模,效益反而下降),建筑用地相应作了限制,一般物流团地(物流园区)的用地为20-50万平方米,不超过35万平方米(约500亩),要求高层发展。
    三、日本物流园区的开发和经营
    由于日本政府对物流的定位清晰,所以在物流体系建设前,首先着手完成物流体制的建设。
    宏观管理,通过“透过相关省厅的合作”建立“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制度。由局长级人员组成;下设干事会,由相关单位的课长组成。会议针对相关部门的合作,提出具体课题。例如,首次会议提出的具体课题就是:推动物流标准化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化;推动一贯栈板化;推动市街地的共同集配以促进都市物流的效率化;实施进出口机场、港口的行政手续无纸化及一站式服务。年内每次会议逐次检讨,检查实施进度,并按实施能力适当增加具体课题。
    中观管理,地方上为贯彻中央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的决定,设置相应的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其组成单位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院校研究所、地方公共团体、都道府县警察、商工会议所、企业界团体等。贯彻实施物流推进政策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加以定期检讨。对于检讨结果,每月汇报一次,年度结束前必须向中央的推动会议作一次回顾报告。同时,在地方上必须将推动进度加以公布周知。而中央则实行后续追踪,在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制度实行后的几年,为达到目标,除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外,与民间团体加紧合作,进行目标冲刺。
    微观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则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宏观上统筹调控,微观上自由放开,物流团地用地由政府收购,以低价转让给物流协会或类似的中间团体,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经营管理、改造更新。其中,涉及国民生活的食品类团地,则由农林省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机构董事长。
    以最近赴日本考察的东京都的筑地物流配送中心为例。由政府委派官员担任市场董事长,指导、监督经营,供应端由大批发商10家公司负责,中间环节由中间批发商组织实施,运用电子拍卖等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当天对城市日常用品的配送。既保证了商品供需的有效利用,又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和供应稳定,还减少了大量流动资金的积压。
    时至今日,日本全国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的物流体系。高速公路遍布日本四大岛屿的各个地区,新干线纵横本州,南下九州,延伸到北海道,各大岛屿之间全部由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联,无数近海定期航班穿梭往来。信息化网络覆盖日本全国各个角落,为86-88个(最近由经济总量的上升,新增2个)物流团地为核心,各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为节点,循环配送线路所组成的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加上先进的电子商务所配套,使得日本的物流效率迅速赶超了欧美,成为世界第一。
    四、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政策的建议
    借鉴日本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对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高度认识现代物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美国对于物流也是从国家安全角度加以重视、规划),认真规划、制定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基本框架。
    2.建立能够发挥协调作用的全国现代物流推进委员会,有效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物流资源和力量,进行宏观的布局和贯彻综合发展的规划。如,托盘的标准化和协议化流转,信息平台的统筹建设等。
    3.中观上,充分发挥协会、学会等物流中间组织的作用,打破行业壁垒、条块分割,实现产业重组,从行业、专业的角度,形成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市场构成的新型现代物流产业。
    4.微观上,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改造生产企业物流,促使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形式调整,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剥离物流管理业务,形成物流业务社会化,为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提供需求条件;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改造商贸业物流,促使新的业态形成和发展;促使传统储运业的战略转型,开展多式联运的集成,复合运输的推广,以及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的合理化。
    5.针对物流园区必须建设,而规划、土地必须控制的现实,参照日本经验,制定相应的规模标准和用地规定,既采用优惠政策引导,又严格管理、调控,从源头上加以遏制,使物流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功能集结区、经济功能协调区。
    6.由于物流园区的营运,涉及共同管理,而我国物流中间组织建设的相对滞后,专业化、技术化水平较低,可以充分考虑院校、研究所的参与,从而保证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公正性。
    7.鉴于物流园区是物流管理先进理念、物流先进技术的主要运用场所,在人才培养上要先行一步,以便为物流园区的营运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8.在相关政策引导方面,也要加大调控力度。结合道路、交通的治理整顿,鼓励运力结构的优化调整,例如,引导干线车辆更新从高耗能、中轻型车向低耗能、大型化、重型化发展。在提高物流系统效率方面,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开发和改变商业习惯,奖励一贯托盘化及各种支持措施。在鼓励中小企业合作开展物流业务方面,提倡“产品上竞争,物流上合作”,推动连锁、电子商务和共同配送等。
   
    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从实践来看受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和城镇发展支持系统的制约,对物流园区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又涉及多学科理论体系的交叉和综合。在定量的政策建议方面还有待于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完善。
   
   
    作者:刘伟文
    浙江省物流与采购协会 副会长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国际物流研究中心 主 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