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ERP一词是由Gartner Group. 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ERP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灵活的应用环境和实时控制能力,是企业未来信息时代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ERP是目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主要的一种形式,ERP系统在全面解决企业在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问题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产出效益。ERP的概念也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企业最早关注物料、库存(MRP),后延伸到生产计划和制造(MRPII),随着管理外延和产品功能的不断发展,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业ERP系统应该包含了MRP和MRPII,不过今天的ERP的概念外延可能更加广泛,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
市场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火爆的IT人才市场,随处可见的竟是这样相似的需求:有××年企业工作经验、熟练掌握××技术,这说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应用型IT人才。而从其“苛刻”的要求看来,复合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全局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才是当前企业迫切需求的。
然而,从总体的就业市场看,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招来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聘的学子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专业过于狭窄,难以达到企业要求的“复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奶酪”与自己擦肩而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前就业市场的这种“怪现象”呢?
从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来看,迄今为止,多数院校都是在学生毕业前期,安排一学期的企业实习,由专门的实习教师带队,到企业去亲自体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相关部门实习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言传身教,同学们有机会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接触的具体事务处理有机融合。但是,以往的实习模式在今天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了。从企业角度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置身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中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十分饱满,工作压力大,个人尚且自顾不暇,接待学生实习更是“忙上添乱”。另外,现阶段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从学校角度讲,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实习指导,答疑解惑。最后,从实习主体看,学生毕业前夕忙于落实工作,心不在焉,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校企合作共建ERP实验中心: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ERP就是对这三种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地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带动了ERP在企业内部的应用,而且随着这种信息化程度的加强,ERP越来越多的受到业界的认可和欢迎。因此,如何介绍ERP管理思想,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ERP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真正了解ERP的专家的指导,独立开发ERP课程的代价又很高,目前我国专业软件企业的ERP实施顾问又极缺。因此,这些ERP课程往往流于理论,很难达到真正ERP教学的目标。
迄今为止,已经有重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管理软件学院等几十家院校与用友签订了共建“用友ERP实验中心”的合作协议书,其中有十几家院校的实验室已经实施完毕,还有将近150家院校正在合作洽谈之中。另外,已有200名多高校教师接受了用友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ERP师资培训,2003年还将有近800名高校教师参加在全国重点地区举办的用友ERP师资培训班(该活动被命名为“星火燎原”计划)。
校企联合共建ERP实验中心,是高校和企业携手的一次全新尝试。该项目由学院投资实验中心场地、硬件设施、系统软件等,并负责ERP实验中心的运营和管理;由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U8-ERP院校专版、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并负责软件安装、实验中心实施、每年升级维护等工作。
实践证明,走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ERP综合实验中心之路是双赢的。对于院校来说,专业厂商数十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实验环境的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多方面为院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对于软件厂商来说,ERP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院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双方开展富于成效的双边合作,无疑有助于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2年7月,用友公司推出了“ERP人才工程”,旨在大规模培养ERP专业人才,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自ERP人才工程启动到目前为止,用友已经组织7期“ERP实施顾问培训班”,共为社会培养了150名ERP专业实施人才;院校课件已经普及到250多家;5个院校的ERP实验室进入运行阶段,培训学员5万人次,深受广大高校教师的欢迎。
ERP系统:理想的就业“演习”工具
从内容上看,ERP课程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实验内容的多元化。目前高校中各相关专业均设置本专业的实验室,用于接纳本专业学生实习,专业性比较强,但辐射面比较窄。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整体运作流程的理解,资源也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和深度开发。ERP实验中心提供对企业运做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的功能,能包容营销、管理、财务、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实验需求。
实验对象的多元化。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覆盖较多的学科专业和不同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实验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考核办法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较大选择余地,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个实际工作者的愿望和客观要求,因此,社会人员的终身教育成为日益紧迫的一项工作。利用ERP实验中心,举办各种针对岗位的短期培训,无疑会为社会实际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尝试。
据用友公司培训总监杨宝刚教授介绍,ERP实验中心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显著,其中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它的仿真功能设计。具体说来,ERP实验中心力求作到三个仿真。
仿真企业环境 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对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验流程的设计都必须使实验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验。
模拟职能岗位 在模拟实验中,一种设计思路是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实验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员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仿真企业流程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其业务流程,对ERP实验中心也是如此。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系统性的经济业务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使每个实验者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责的工作,体会到企业基于流程的运做模式。
ERP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正因为ERP系统实现了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逼真模拟,锻炼了学生在跨专业学习、研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办ERP课程,对学生而言非常有益。用友公司培训总监杨宝刚教授介绍说,用友的ERP产品线很全,当前用友向院校推广的ERP-U8系统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从实际角度讲,该系统非常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通过ERP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就业效率,增加就业机会,而且对于提高了自身的应用能力会实际动手能力、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等都大有裨益。
作为有着切身体会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道致补充说,ERP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实际操作用友的ERP软件,学生可以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毕竟该软件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运行。同时,它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作为长期进行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北京工业大学的栾甫贵博士在学习ERP课程的过程中,感触颇深,他认为普及高质量的ERP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处。对老师而言,尤其是会计系的老师,会计学有很多的知识点,但都是分散的,很多教会计的老师都不能将知识点很好地揉在一起。而ERP恰恰实现了这种融合。对学生而言,一门会计学有40多门课程,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ERP将知识和企业两者整合在了一起,学生们不再是对着一堆报表,而是能够亲自感受到企业运作的全部流程,对企业有了更深入、全面、具体的了解。同时,它对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解决实习问题都有帮助。现在学生实习很难,而且尤其是会计专业,一个企业加一把椅子都很难。所以,学生在操作软件的过程中,企业的情况一目了然,基本可以不必实习了。但是,如果想从感情、心理的角度去深入的感受、了解企业,还是需要去亲自体会,哪怕是模拟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