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物流发展阶段
物流观念的启蒙及产生阶段(1901-1949年)
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
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年)
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日本物流发展阶段
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1964年)
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年)
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中国物流发展阶段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概括起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建国初到1956年)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并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社会商品流通也不断扩大,因此,我国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物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流通部门相继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等附属于专业公司、批发站的"商物合一"型、兼营性的
物流企业,就其业务范围来说,这些物流企业担负着国家大量物流业务,它是我国物流业的主流。在这期间,国家对物流这一行业比较重视,我国专业性的物流企业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和关注,所以称这一阶段为我国物流业务的形成阶段。
2、第二阶段(1966--1976年)停滞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不被重视,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国家建设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在这种形势下,物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根本谈不上发展,仅仅是维持现状或陷于停滞状态,个别地方物流企业遭到破坏。
3、第三阶段(1977--1991年)改革开放阶段
这个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全党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随着国内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物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除流通部门的专业性和兼营的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外,在生产部门也开始重视物流合理化的研究。同时,不仅加强和巩固了国有物流企业,而且还出现了集体和个体的物流企业和储运专业户。这一时期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大、中、小并举,兴办物流企业的新形势,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增建了公路、铁路、港口、码头,部分区段实现电气化、高速化,并增加了车辆,改进了技术装备,开展了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都为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合理化创造了条件。同时,物流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随着改革的潮流,坚持开放搞活,加强横向联合,逐步打破了部门、地区的界限,使物流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外贸部门还积极开展物流对外服务,使物流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4、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的起飞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过程越来越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物流受到重视。国内贸易部的成立,改变了原来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流通分割的局面,为建立统一的市场,实现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创造了条件,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从改革开放前的800多种减少到9种,通过市场交换的品种和比重逐渐扩大。对交通运输更加重视,目前已形成以首都为中心,县县通公路的运输网络,公路里程居世界第六位。在公路运输中,提高了直达运输比重,大力发展大型车,特种车和冷藏车,货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设备,并在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逐步使用了电子计算机。货运委托代办、联运、货物配载、信息咨询、理货打包、仓储保管、中转等运输服务业迅速发展。配送等现代的流通方式在80多个城市试点,配送物资过百种。20多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物资配送率约为4%,高的超过20%。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型的物流服务公司,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物流信息受到重视,全国性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建立。确立了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大流通,实现物流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的目标。我国物流业正进入一个自觉调整的发展时期。
物流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着积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物流业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安全、经济、高效、而稳定的较为合理的物流系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