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学苑

国外物流发展的概况

2006-9-28 9: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国外物流发展的状况

    物流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按照时间顺序,物流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20世纪初,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

    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及中首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础。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1941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ricanSociety of Traffic Logistics),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查和认证的组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美国物流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日本物流观念的形成虽然比美国晚很多,但发展迅速、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在对国内物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物流称之为“物的 流通”。至1965年,物流一词正式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全面接受。日本在导人物流概念的过程中;把物流从作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比较重视有关车站、码头的装卸运作的研究和实践。

    此时,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厂范围内的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当时制造业(工厂)还处于加工车间模式,工厂内的物资由工厂内设立的仓库提供。工厂为了实现客户同月供货的服务要求,在工厂内实行了紧密的流程管理只是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交换通过邮件,产品跟踪采用贴标签的方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纸带穿孔式的计算机及相应的 软件。这一阶段储存与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可以说是欧洲物流的初级阶段。 

    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组织规模化生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逐渐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是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美国,由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为顾客提洪服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别是配送得到了快速地发展。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美国市场提供物流服务、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这一时期,美国赋予物流概念的定义也比战前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美国物流学者D.Bowersox在其1974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一书中,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到达用户,期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1976年,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还货物、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的年代。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改善,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本政府在1965年的《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作为一项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摆设的大发展时期,原因在于社会各方面对物流的落后和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都有了共同的认识。

    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进一步扩大,多个工厂联合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出现,成组技术GT助广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户的期望已变成同一周供货或服务,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仓库已不再是静止封闭的储存式设施。而是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需求信息不只是凭定单,而主要是从配送中心的装运情况获取。这个时期信息交换来用电话方式,通过产品本身的标记(Product Tags)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于台是小型计算机,企业(工厂)一般都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提供成品或运输服务等)、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的稳定的、良好的、双赢的、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产,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存储的效率和效益,并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的过程。这一定义反映了物流实践的发展,也进一步揭示了物流的本质。随着上述趋势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了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这一观念的引入,使企业内部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财务、采购、销售、市场、研发等企业分解式管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系统整合的思想。它表明物流协作化与专业化已成为今后物流发展的主方向。 

    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虽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提高,因此,降低经营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也车称物流合理化时代、此时,在企业内开始出现了专业物流部门,用系统的观点开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动,同时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物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源学说”;也就是说,在企业第一利润源销售额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物流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来源。很显然"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此时,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朕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是推进定货、发货等业务的快捷化,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大型零售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成为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映。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欧洲各国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也在进行物流革新,建工相应的物流系统。其目的是追求通过供应链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经济主体都拥有不同的物流系统,必然会在经济主体的接点处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的 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综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来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来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创造的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同分享。这一时期,欧洲的制造业已采用准时生产模式(JIT),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发展到同一天供货或服务,因此,综合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如组织好港站库的交叉与衔接、零售商管理控制总库存量、产品物流总量的分配、实现供应的合理化等。这一时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从仓库出货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欧洲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

    ④第四阶段:90年代以来至今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还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各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特别是对世纪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像杠杆一样撬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重要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将成为这个杠杆的支点。

    以美国为例: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商家对商家(B2B)交易、据统计,1999年美国物流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80亿美 元以上、电子商务( Electronic Business)是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此外,专家系统的推广使美国物流管理实现了智能化,提高了整体效果。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过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int of Sale-POS)、条形码、EDI网络技术等收集、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系统使物流战略决策实现最优化 ,从而共同实现商品附加值。

    日本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观念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要求。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大纲中提出了日本物流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具体保障措施,其中,特别强调了物流系统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以及实施无纸贸易。

    这一时期,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来用 EDI系统,产品跟踪应用了射频标识技术(RF Tage)信息处理广泛应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2、国外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所导致的本土化生产、全球采购、全球消费趋势的加强,现代物流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电子物流的兴起。

    基于网络(如 World Wide Web——www)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E-Logistics)的兴起。据统计,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1998年全球已达到430亿美元。市场调查企业Forrester Research预测, 2002年将迅速增长到 8400亿美元、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模式(Build ToOrder-BTO)和物流服务。此外;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追踪发出的货物,在线规划投递路线,在线进行物流调度,在线进行货运检查。可以说电子物流将是21世纪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②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十分激烈。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必须扩大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的扩大可以是企业合并,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

    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至今已建立1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约74万平方米;荷兰统计的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4.5万平方公里;德国不来梅的货运中心占地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纽伦堡物流园区占地已达 7平方公里、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德国国营邮政出资1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大型的陆上运输企业AEI,美国的UPS则并购了总部设在迈阿密的航空货运公司-一挑战航空公司。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美国物流运输企业间的并购数已达23件,并购总金额达6.25亿美元、德国邮政公司在最近两年间并购欧洲地区物流企业达11家,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290亿美元的欧洲巨型物流企业、并购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国营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美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大型民营物流企业PARCE,法国邮政收购了德国的民营敦克豪斯公司。德国、英国和法国的邮政公司为争夺欧洲物流市场,竞相收购民营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竞争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除 此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建立战略联盟。

    ③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

    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胀势的优质化是物流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5个亮点“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The right porduct)在规定的时间(At the right time);规足的地点(In the right place),以适当的数量(In the right quantity),合适的价格(At the right Price)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成本己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

    物流服务的全球化是今后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据荷兰国际售销委员会(HIDC)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全球物流业一供应连锁服务业的前景》》的报告中指出,目前许多大型制造部门正在朝着“扩展企业”的方向发展。这种所谓的“扩展企业”基本上包括了把全球供应链条上所有的服务商统一起来,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体系加以控制。同时,报告认为,制造业已经实行“定做”服务理论,并不断加速其活动的全球化,对全球供应连锁服务业提出了一次性销售(即"一票到底"的直销)的需求。这种服务要求极其灵活机动的供应链,这也迫使物流服务商几乎采取了 一种"一切为客户服务”的解决办法。

    ④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 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他们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

    在美国:第三方物流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欧洲,尤其在英国,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需求仍在增长。

    研究表明;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三年内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这种状况将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服务客户。国际上大多数第三 方物流服务公司大都是传统的"类物流"业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如仓储业、运输业、空运、海运、货运代理和企业内的物流部等,他们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取得成功。

    ⑤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

    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绿色物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绿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⑥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物流装备和提高管理水平。

    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

    信息化一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标识技术(RF)等。

    自动化一自动导引小车(AGV)技术,搬运机器人(Robot System)技术等。

    智能化一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

    集成化一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