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析方法简述
1879年,意大利人Villefredo Pareto提出:社会财富的80%是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余下的80%的人只占有20%的财富。渐渐地,这种“关键的少数(vital few)和次要的多数(trivial many)”的理论,被广为应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并被成之为Pareto原则(Pareto Principle)。时光荏苒,到了195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的H. Ford Dicky在对公司的库存产品进行分类时,首次提出将公司的产品,根据销量、现金流量(Cash Flow)、前置时间(Lead Time)或缺货成本,分成ABC三类:A类库存为重要的产品,B、C类依次为次重要和不重要的产品。
如果我们根据以上ABC分类的原则,把产品按销售额(累计)由大到下进行排列,然后对品种进行分类,则大致的分析结果可能如下。
一般把销售额百分比累计到70%~80%的品种归为A类,A类下面占总额15%~20%的品种归为B类,余下的品种归为C类。ABC分析方法的应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分类后的目的 即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是改善库存的资金占用,还是合理分配资源以期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
分类的标准 只有明确了分析的目的,才能决定是按什么参数(如,销售额、库存、利润额/率、断货成本等)进行计算;分类的标准还包括A、B、C类的百分比分配。
分析数据的采集 如何采集业务中的数据,将决定分析结果是否科学。如果是按以时间累积的参数(如销售额、出货量等)进行分析,要决定采用多长的时间周期。而如果是按时间点的参数(如库存金额、仓间占用等)进行分析时,则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选用某一时刻(如期末、期中或期初)的数据呢,还是选用一段时间内几个或众多时刻点数据的平均值呢?
ABC分析方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ABC分析方法应用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库存管理中。针对销售额进行ABC分类,并对各类产品的库存金额进行分析,很多公司会发现这种情况,即C类产品的销售额仅占5%,可库存资源却占用了25%~30%,从而花去了比其对公司业绩贡献比例多得多的成本。这种分析的结果,就要求管理人员继续分析各类库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办法。
对库存金额进行ABC分类的做法比较普及,特别是在企业的目的就是降低库存的情况下。具体的方法是,针对品种很少却占用大多数库存金额的产品,重点地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分析A类产品库存产生的原因后,可以有下列方法:
采用对平均库存偏紧的库存模型或其变种;
减少库存检查和计划的时间间隔;
减少货物补足的前置时间以及供应的稳定性;
加强对需求预测的管理;
加强库存盘点的频次,提高库存的准确度;
重点应用其它的一些策略。
事实上,像上面讨论的方法一样,很多有关ABC分析方法介绍的文章和培训资料,仅对一维的参数分析进行了介绍,如以销售额或库存金额进行分析、分类。一维的分析,由于其分析参数本身的局限性,因而使得针对分析结果所采用的实施方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局限性。比如,我们以库存金额进行了ABC分析,A类产品仅代表了产品对库存金额的占用情况,却不能揭示这些产品在销售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很难对这类产品的库存服务水准进行细分的设置,也就无法对产品的安全库存水平进行相应的管理。那么,如何应用二维的ABC分析呢?下面,仅对某国际家电公司实际采用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对库存产品按库存金额和产品销售的波动性同时进行,划分成9个分区。分类方法如下:
库存ABC分析
库存占用前80 % -A 类
80~95 % - B 类
95~100 % -C 类
需求波动性ABC分析
需求波动性 (%) = 销售量的标准偏差/ 平均销售量
波动性 < 40 % -低
波动性 40~110% -中
波动性 > 110 % -高
这样可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9个区的特性,把产品整合为金、银和铜三个区,并制定相应的库存管理和服务政策,如下:
库存检查和计划周期
金区产品 -每周
银区产品 -每2周
铜区产品 -每3周
服务水平:订单完成率
金区产品 -95%
银区产品 -90%
铜区产品 -85%
灵活使用ABC分析方法
ABC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分析手段。可借鉴的领域包括采购管理、需求管理、仓储管理。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ABC分析方法并不是管理工作的万金油。它的作用仅是找出问题,但并不能揭示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还要结合其它的分析手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