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信息化资讯

中国造船业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2007-10-19 15: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发展造船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造船企业与世界先进造船企业这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船舶行业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建设。
    当前全球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以造船自身的特点和周期进行估计,这种良好局面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造船业已经明确提出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支持。
    20世纪后期,世界造船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体制与造船方式上有了一系列重大革命与进步。欧盟已明确将造船业列为“最适宜信息技术应用的理想领域”,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日本、韩国等的先进船厂也已在其生产、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中国造船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产效率低,而信息化是提高造船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推进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造船工业转换造船模式、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国内造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状况却存在相同之处,主要来讲有以下三个特点,表现在:

企业信息化程度有待深入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包含四个层面:首先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包括CAD/CAM、CAPP等,然后是生产过程的控制,也就是工艺,如数控加工、成组技术,接着是企业信息的综合管理,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最后是市场,包含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销售和服务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大型造船厂就在船舶设计、性能计算、完工计算等领域开始了计算机应用。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造船企业开始较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这期间,开发研制了以计算机辅助造船为主要内容的CASIS(Ⅰ、Ⅱ、Ⅲ),以计算机辅助柴油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CADIS,以海洋工程设计为主要内容的CAMIS等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造船业CAD/CAM的应用水平。从90年代开始,一些大中型船厂和设计单位相继建立了局域网,开展了企业级CIMS试点工作。一些大型企业购买了瑞典的TRIBON、美国的CADDS5、法国的CATIA等三维CAD/CAM系统,并做了大量二次开发工作。工艺层面上,很多造船企业都比较重视。中国造船大多出口,国际船东对工艺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因此造船企业引进了较好的硬件,建立了数控加工流水线,但在管理和市场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上世纪末,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有限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建立了产品信息模型,实现了并行设计,并逐步开发应用CIMS,也引进了很多管理系统,但系统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2家企业分别引进了BAAN和FOURTH SHIFT公司的软件产品,均没有成功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外高桥造船集团以800万美元引进汉拿管理软件,但由于日、韩政府对中国造船先进技术输出的限制,该项目实施有夭折的风险。
    在电子商务方面,欧美等国是较早开展船舶产品电子商务的,至今已形成规模、日趋成熟。游艇产品、船用设备等早已实现了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把船厂、供应商、船东联系起来。我国造船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提供简单的企业信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
企业信息集成度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造船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集成。造船企业引进了很多信息系统,有侧重设计的CAD、侧重制造的CAM、侧重工艺的CAPP以及MIS,然而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比如:造船CAD产生的技术资料是按设计角度描述的产品信息(EBOM),而生产管理所需的是按制造角度描述的产品信息(MBOM),它不仅包含了CAD中的信息,同时包含制造部门提供的材料、工时、设备等信息。从CAD接收的数据引用到生产组织中,要在格式、内容上做一定调整和转换。
    要实现高效造船,就必须实现设计、生产、管理各领域各专业的信息互通。单项CAD/CAM应用还远不能满足“一体化”的要求。产品的初步设计阶段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管理和加工信息,并且图纸更改频繁,导致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生产设计同生产过程之间信息不能实时共享;相互协调多以人工平面图为主,无法进行并行作业。
    目前我国造船企业应用的IT产品多为国外的软件,几家大船厂如大连船厂、广船国际、江南船厂、沪东船厂等,都安装了瑞典KCS公司的TRIBON系统,也有企业购买了美国CA公司的SHIPBUILDING系统和IBM的CATIA系统。但我们的软件开发人才队伍日渐缩小,只有少数几个大型造船企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长此以往,对我国造船行业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在引进国外造船IT产品的同时,还必须强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IT产品的开发,重点支持有发展前景的造船IT产品产业化,开发出自己的功能强大的船舶CAD/CAM/CIM软件系统。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如沪东、611所、广船国际、江南集团,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由上海申博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611所下属单位)和上海船厂联合开发的船舶三维设计制造系统SB3DS是以三维建模技术为核心,面向船舶生产设计的计算机集成系统。其开发目标是为船厂和设计单位提供一套完整的,符合当今国内船舶制造先进生产模式,内容覆盖船舶壳、舾、涂生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产品全电子数字模型来实现虚拟建造和仿真检验,并提供完整的生产设计图纸和统计报表,为深化生产设计,促进造船企业转模创造条件。现在,已在杭州、大连等多家设计所和船厂投入使用。这是我国逐步探索信息高度集成指导船舶生产的初步成果。
复合型人才缺乏

    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造船、又要懂管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教育机构的培养体制把造船专业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分开进行培养,同时,生产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是课堂教育中不曾处理和解决的。因此,要在实践中让有能力的工作者向“全而精”的目标发展,抓紧培养并启用一批热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船舶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根据国外经验,庞大的信息化工程要依靠大量的技术人才,包括管理技术专家(需要了解ERP、MRP、SCM、PLM、CIMS,能分析诊断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造船专家(掌握现代造船设计、生产组织、物流管理技能,能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处理相关数据)、计算机专家(具备系统总体设计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能掌握软件分析、数据处理转换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能)等。而我国大部分造船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如何培育、重视并且留住这方面的人才值得企业管理层予以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分段制造”向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导向的“分道制造”过渡中,而日韩等造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壳舾涂一体化”的“集成制造”模式,并开始进入到“敏捷制造”模式。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造船模式处于五种造船模式中的第四个阶段。
    造船信息化是一个庞大和深奥的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采取“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既要克服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毛病,也要防止避重就轻、表里不一的情况出现。信息化是造船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机遇,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以信息化推动我国造船业的现代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