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在西安设有基地。
2003年,中国民航加快了改革步伐,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大部分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2006年7月24日,西部机场集团挂牌,它的出现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天空改变了原来的布阵,形成了“枢纽+支线网络”的区域航空发展格局。一主(咸阳机场)两翼(银川、西宁机场)八个支点(八个支线机场)的战略布局,标志西北地区机场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部机场集团。
成立仅一年的西部机场集团令人刮目相看:这个以市场为媒,曾经整体亏损的联合体,今年将实现整体赢利,集团的主辅业收入之比将达到国际标准。业内人士评价,机场的服务性和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有惊人的经济效益,像西部机场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机场业都是少有的。
联合重组———
伸开的五指攥成拳
截至2007年6月底,共有22家航空公司在集团所辖机场开通了飞往70余个城市的160余条国内航线、9条国际航线,比联合重组前增加了10余个城市50余条国内航线、2条国际航线。今年上半年,集团共完成运输起降6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7万吨,分别比同期增长19%、217%、138%,其中旅客吞吐量增幅超过行业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西部机场集团健康运行1年多来,我国航空业在西北上空的战略布局效果已见,该集团在西北的市场份额大约占到80%以上。至2007年6月底,全集团的资产总额已经由属地化改革时的4亿元上升到44亿元。
在西安高新区的西部机场集团总部,集团党委书记曾顺福给记者讲述了西部机场在联合重组中所经历的风雨。曾顺福说,机场属地化管理开始之时,正是我国面临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之际。统计表明,我国运送的旅客和货物的总量虽然不小,但是人均量偏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民航的发展空间凸现。
集团总裁何喜奎告诉记者,2003年属地化管理后,一直是“旱涝保收”的西北地区机场突然被推向市场后出现了不适应,大多数员工的“等、靠、要”观念依然严重,不少人并没有理解这次改革的深刻含义。
就在诸机场的员工们情绪低落之时,何喜奎却意识到重大机遇的来临。由于这个机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先于全国各机场开始了企业化运作,各项工作的发展势头一直不错。2003年属地化管理后,该机场与陕西境内的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四个支线机场共同组建了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何喜奎任总经理。2004年初,他在一次领导班子例会中说,“每一次改革都要打破过去僵化的体制,我们必须勇抓机遇。”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何喜奎提出组建西部机场集团的想法。他对大家说,“属地化管理的改革为西部机场提供了重新洗牌的重大契机,西部机场本身面临着形成空中网络的需要,已经‘身强体壮’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如果把其模式复制到集团下属各机场的话,保守估计也要比他们单纯依靠自己力量发展提前5年时间。”他的设想得到全体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2004年10月9日,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联合重组宁夏机场集团公司,进行了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后,省属机场适应形势、寻求发展的第一步。2006年,联合重组青海机场,同年7月24日,由陕西、宁夏、青海等11个机场联合重组而成的西部机场集团正式挂牌。2007年,西部机场集团接管甘肃天水机场。至此,西部机场集团基本完成了企业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主(咸阳机场)两翼(银川、西宁机场)八个支点(八个支线机场)的航空发展格局,成为国内除北京首都机场集团以外的跨区域大型机场集团。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集团对成员单位提出“宏观控制、微观放活、独立运行、共谋发展,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和各级政府积极性”的集团化管理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建立了战略、安全、人事、财务、机场建设和投资等八大管控体系;确定了与国际标准接轨,主辅业收入各占到50%的目标;对支线机场的发展提出“积极扶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则;对各机场建设,提出“功能完善,流程合理,节约资源,控制投资,特色突出,方便旅客”的实用、适用原则。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思路明确,可操作性强,对确保机场持续、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咸阳机场:开放闯新路
2007年4月5日,中国东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召开。6日,西部机场集团、法兰克福机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和西部机场集团空港物流(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安签约,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公司,这是法兰克福机场在中国市场调研10年后寻找到的合作伙伴。法兰克福机场方面称,看中的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资产、地域发展优势,特别是高标准的管理水平。今年7月,集团与阿联酋DNATA集团签约共同打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服务地面业务,再次与国际知名航空运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机场股份公司总经理张文革告诉记者,由于坚持将航空市场作为主战场,2003年吞吐量仅为439万人次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07年可望超过1100万人次,进入世界繁忙机场行列。记者了解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的保障水平,设施设备,候机楼的造型、流程、环境和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等综合评定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列前茅。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令人赏心悦目:整洁明亮的候机大厅、全开放的值机柜台、行业标准以外的多项特殊服务,都让旅客们感受着快捷和舒适。航服公司总经理邹展业说,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在旅客们看不到的货物装卸、飞机引导停放、检修维护等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检查,工作标准及管理方式都在与国际接轨。国际民航组织审计官员对咸阳机场进行保安审计时认为,这里是他们所审计过的亚太地区航空保安最好的机场。
宁夏机场:未来大市场
8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银川机场的二期扩建工程现场。西部机场集团副总裁、宁夏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民告之,新机场的设计能力可以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70万至300万人次、年起降4万架次的需要。机场预计明年5月竣工。机场改扩建完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主要大干线机场。
银川机场的变化连自己的员工都应接不暇:从2003年69万人次客流量到今年即将突破130万人次;从原来被动性服务到连续三年获得自治区服务行业评比第一名、今年又获得服务质量“免检”殊荣;从原来被认为是最落后的机场之一,到今年6月刚刚参加了有着615条服务标准的“全国文明机场”评比;从2003年的每天一两个航班(与西安之间)到现在最多日达9个航班……机场运行保障部部长齐世民感叹: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但是宁夏机场早已脱胎换骨了。
在银川机场,记者与中层干部们座谈。安检护卫部的李彦博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我看到是拨盘表在准确地记录着本岗位员工是否按时检测设备,每天进入机坪的上千辆车,7000多盏照明灯,都有专人详细地监控和记录。这些细节与我们以往粗放的工作相比,高下立见。
集团派往宁夏机场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卢程祥告诉记者,在经过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后,银川机场今年将首次实现赢利。当他把这个信息传达给机场退休的老干部时,老同志激动地流泪了:“几十年来,我们靠财政拨款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老干部们更为机场新的增长点而兴奋:机场马上就要引进银川飞往迪拜的货运包机,此举即将打开国内各航线通过宁夏中转的“天窗”。
青海机场:好戏在后头
在青海机场的总经理办公室,西部机场集团副总裁、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珠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几年前,一辆汽车从青海机场的门前疾驶而过。走了半天发现不对,再原路返回找到机场时,司机惊呼:“呀!我以为是长途汽车站呢。”2005年底,青海建设启用了一万多平米的新候机楼。由于2006年机场的业务量出现了“井喷”增长,新的候机楼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程珠祖说,我以前认为中国民航对贫穷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理所当然。当2003年青海机场管理局被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所取代时,机场运作并没有完全转入市场的轨道。2004年10月9日,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联合重组了宁夏机场集团公司,此后的一个数字让一直关注其进程的程珠祖再也坐不住了:2005年底,银川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由一年前的69万人次上升到87万多人次。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斗争之后,此后的事情顺理成章:2006年3月28日,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与青海机场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同年7月24日,西部机场集团正式挂牌。
2006年3月28日是青海机场全体员工难忘的日子,那天的晚餐聚会中,很多员工唱着《回家的感觉》时热泪盈眶。此后的变化之大更是令大家始料不及————集团的理念转变、市场的洗礼、严格的制度……特别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机场建设伸出援手,中国民航总局对西部机场集团的发展给予极大关注,机场业务迅速发展。
李争征,集团总部派到青海机场的党委书记,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青海机场员工们不再等、靠、要,不愿错过发展机遇。”她认为观念的改变必将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如航班密度进一步加大,航空网络更加完善,玉树机场全面开工,西宁机场口岸获得国家批准验收,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有望年内完成立项……一切都那么令人憧憬。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程珠祖惊叹集团企业文化的力量。他认为,如果说自己当初多少还有点被形势所迫,那么加入集团后,他完全是逼着自己主动“起跳”,带领员工拼搏。
榆林机场:支线也精彩
8月25日,在塞北小城榆林的机场航站记者居然见到了巴西咖啡豆,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咖啡香味。咖啡厅中,已有20多位旅客或品尝咖啡和茶水、或阅读报刊杂志、或与不期而遇的老友谈笑风生……
记者放眼望去,窗明几净,道路两边和院墙周围矗立着几十个广告牌,整洁明亮的贵宾厅中,三根大柱子都贴上了广告,候机楼进门处设有榆林特产专卖柜,书报杂志至少有20多种……
谢寅勤,榆林机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集团外派的第一个干部,他的到来使榆林机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有着丰富的航空服务经验,他看到辅业一片空白时似见到了遍地黄金。谢寅勤告诉记者,由于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机场在主辅业两方面都主动出击,现在机场的运营量已经从几年前的每日一个航班到最多时每天8个航班,辅业收入也从3年前的几万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00万元。他们的目标是,按照集团的要求,自力更生养活自己。
记者来到离榆林市区11公里处的新机场建设工地,这里预计年底完工,明年春节前交付使用。现在,谢寅勤正在加紧谋划如何快速地吸引各大航空公司,关注这个能源基地的潜力。他说,集团对支线机场寄予厚望,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延安机场已经开通了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航线,安康机场在停航五年后复航,汉中机场航线持续火爆。谢寅勤信心十足地表示,支线机场的后劲大着呢。
跨越发展———
西部天空将更加精彩
西部机场集团的成就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关心他们缘何获此佳绩?记者为此对咸阳、西宁、银川和榆林机场的数十名员工进行了采访,发现其成功的秘诀:
————集团将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属地化改革之后,各机场员工上上下下都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危机。集团适时抓住机会,提出“企业为我谋发展,我为企业做贡献”的核心理念。新的文化理念使员工变得主动起来。银川机场人力资源部部长庞晋虎说,“企业为我谋发展”,就是为每位员工搭建起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无限潜能的舞台。集团各级部门随时可召开讲评会,在这种会议上,每个人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摆到桌面上来,使得很多隐患被消灭在萌芽之中。观念的转变使得员工们对集团提出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航空市场为主战场,以安全服务为两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支撑,促进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思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更加认同。
感受西部机场的企业文化,记者不由想起哈佛商学院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进行长期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记者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银川机场见到了淡鼎和杜鹃。前者是位在岗10年的司机,由于工作认真被推上了货站负责人的岗位,带领员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后者由于创造性地工作得到认可,不但摘掉了“短期工”的帽子,而且竞聘上了售票小组副组长的职位。曾顺福说,现在集团内的“干部能上能下、职位能升能降”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通过竞聘上岗并辅之以严格的考核体系,使得一批面对市场能打硬仗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完备的规章制度加之严格的考核体系。何喜奎认为,11个机场加速与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捷径就是“制度+考核”。银川机场安全技术部部长李军对此深有感触:“国际上对民航安全有规范的程序,每个具体的点都有几百、上千标准,但我们过去对此却比较粗放,有的员工甚至没有读过文字的东西。加入集团后,我们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受到近乎苛刻的训练,每个员工都要将自己岗位的应知应会烂熟于心并接受严格的考核。”按照集团八大管控体系的要求,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任何疏忽付出代价。规章制度到底有多严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物流公司财务经理朱桂玲举了个例子:有会计做错了一张凭证,被扣掉20元奖金。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杨鸥认为,持续不断的竞聘、考核形成了一种淘汰机制,它使得每位员工都敬畏规章和纪律,都有危机感,其结果只能是努力工作、再努力工作。但她认为这个问题又要辩证地看,每位员工在承受压力的同时,又充满安全感,因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在西部机场集团采访,记者还有两点特殊的感悟。一是快捷、高效。以集团的管理部门为例:过去是17个处室156名干部管着一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在是7个部门56名干部管辖着跨越4个省份的11个机场。二是决策程序科学、民主。西部机场集团在政策制定前,必经充分的民主讨论过程。在集团领导层,有由7个部门组成的发展研究办公室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基层,有相关部门间的探讨和充分论证。由于这样的决策流程非常民主且论据扎实,所以它带来的必定是集团的整体和谐。科学的决策程序决定了决策的科学性,如此反复,良性循环,集团上上下下的执行力由此而迅速提升。
西部机场集团在市场的洗礼中大踏步前进,但是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何喜奎说:“未来机场之间的竞争就是现代机场建设的竞争,现在机场建设的机遇就是机场未来发展的机遇。”按照这个思路,西部机场集团从2004年开始,适时启动了4个省区11个城市的12个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135亿元,相当于集团公司目前固定资产的4倍。这些建设项目完成以后,西部机场集团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品质上,都将跃上新的台阶。
(图片由西部机场集团提供)
图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下一篇:首都机场开通“卡车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