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 宁波保税区转型路径渐趋明朗
2007-11-13 13: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精神,我们进行了多方论证,初步确定了以资源整合模式进行转型,具体方案正在抓紧制订中。”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马兆祥在昨天的一个座谈会上透露。
召开这次座谈会是为了纪念宁波保税区建区15周年——— 1992年11月19日,宁波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有 “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这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保税区。
创立保税区是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内地再建设几个香港的设想,中央政府于1990年至1996年间,在全国先后设立了15个保税区,保税区参照的是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
而现在,包括宁波保税区在内的这1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转型发展。
四种建议模式
关于保税区转型的讨论和探索始于2002年。
“本世纪初,保税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但是当时各地保税区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取消入区退税政策等重大外部因素冲击,呈现出发展目标多元化的态势。”马兆祥解释说。
而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关税逐年下调,保税区进出口货物不受许可证、配额管理限制的优势被削弱。这使得保税区转型成为必然。
一方面是自身政策优势在弱化,同时又面临着出口加工区等其他特殊监管区的竞争,理论界开始探求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来实现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对中国保税区转型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其转型目标模式: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域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
次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进行区港联动试点,在外高桥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迈出了探索保税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而宁波则是于2004年与天津、深圳、大连、厦门、张家港、青岛一起,被列为区港联动第二批试点。
2005年的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为保税区转型确定了方向。吴仪副总理在会上提出,要继续深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对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进行功能整合。要配合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实现各类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叠加和整合。
“区域整合是国家为了特殊监管区域的和谐建设、科学发展而提出的一项历史性命题。”马兆祥说,此后保税区转型发展被海关总署列为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在最近一份关于对保税区发展现状及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海关总署给出了转型的四种建议模式。
一是升级发展模式。对现有 “非保税业务”比重较低的保税区,规范和完善海关监管设施,实施全封闭管理,转移“非保税业务”,恢复 “入区退税、出区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政策。
二是资源整合模式。综合考虑保税区所在区域还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多种区域并存的现状,通过资源整合,解决保税区发展问题。整合过的区域中不含两头在内的企业,保留现有区域的相关政策。
三是一区多园模式。在现有面积较大的保税区内划分多功能区,通过封闭围网与信息围网结合,缩小实际围网面积,解决 “非保税业务”难题。
四是转向发展模式。对多年来一直发展不理想、未发挥保税区应有作用的保税区,取消围网、撤出保税区序列,转为类似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其他功能区。
“保税区转型发展是宁波抢占对外开放政策制高点、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马兆祥说,宁波保税区的现状比较适合 “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功能叠加、政策优化、资源整合,使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物流园区都兼具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通关作业等功能,实现区域转型升级。
三个特殊区域
保税区转型发展的实质,是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对于宁波保税区来说,转型主要涉及到三个区域,即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物流园区。
在2002年以前的十年,宁波保税区一直是宁波唯一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直到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宁波出口加工区。2004年,宁波保税区被列为区港联动全国试点,设立了宁波保税物流园区。2006年,宁波出口加工区又被列为全国试点,在原来单一出口加工功能基础上,叠加了保税物流等功能。
这三个特殊区域,虽然政策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面积加起来只有6.25平方公里,但行政管理上由宁波保税区管委会统一负责,海关、检验检疫等职能管理也都由同一机构负责。
“这种 ‘三区合一’的运作模式,在全国是唯一的。”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认为,这种管理体制确保了三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一定程度的功能互补,也为三区今后的整合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保税区的主要功能是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和保税物流。在过去15年里,宁波保税区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从1993年的2.6%上升到了目前的15.6%。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是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区。两区至今已引进以信息光电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项目200多个,总投资34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80多个。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产业,今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成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还是宁波重要的保税物流集散地。今年1至9月,保税区仓储物流企业完成进出仓总值29.9亿美元,进出仓量132万吨;保税物流园区则实现进出区货值9亿美元,进出区货量22万吨。
新设立的进口化工品、钢材等两大进口分拨市场,预计今年交易额都将突破100亿元。而三区集装箱生成量达150万标准箱,占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五分之一强。
“作为功能区,三区对宁波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倍增效应。但是从长远来看,三区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制约。”马兆祥认为,这也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与其他保税区一样,宁波保税区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不明,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改革滞后,各执法部门对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理解不同,执法尺度不一,已经成为区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区域,除了海关、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较早出台了比较规范的监管办法,保税区目前未形成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法规。”马兆祥说。
鉴于中国设立保税区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试验性质,本世纪初以来,中央政府针对保税区转型发展的探索其实也从未间断过。从区港联动试点,到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功能试点,宁波保税区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抓住了每一次机遇,进行了先行试验,为下一步三区整合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
区港联动试水转型
2005年8月30日,宁波区港联动的启动区块——— 宁波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七部委验收,正式封关运行。这是继上海、大连、张家港、天津之后,中国第五个保税物流园区。
区港联动是在毗邻港区的保税区内划出专门区域,发展仓储物流业,形成 “前港后区”的紧密联系格局。区港联动以保税物流园区的形式出现,是保税区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政策功能完善和转型的重大一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中国的保税区通常都与港口分离,区和港的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联动发挥。而保税区虽然是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设立的,但并没有实现自由贸易区的全部功能。
中国大部分保税区的运作呈现封闭的 “O”型区,而不是 “U”型区,也就是缺少一个出海口,在海关手续上相对更为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税区功能的发挥。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可以说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码头泊位的 “U”型保税物流园区。
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位于宁波港四期集装箱港区,由于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以及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的功能优势,这个面积仅0.95平方公里的区域一度成了国内开放度、自由度最高的 “经济特区”。
“宁波是国内最早探索区港联动的城市之一。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成立了 ‘港区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关总署的指导下,对区港联动进行了研究和规划。”马兆祥介绍说。
经过几年努力,EDI电子通关系统和港区直通道都已建立,宁波保税区基本上实现了 “一线放开、二线规范、区内便捷”的管理模式。市政府还将具有综合性国际物流服务职能的口岸通关中心设在保税区,以改善区域的物流运营环境。
而保税物流园区的设立,为宁波保税区和北仑港区的功能联动奠定了基础。保税物流园区被赋予了目前国内最优越的物流功能,不但完全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参照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使跨国公司零库存、无缝对接等现代生产、管理、营销方式成为可能。
截至今年10月底,保税物流园区共注册企业18家,注册资金22680万元人民币。据海关统计,进出区货运量28.8万吨,进出区货物总值11.36亿美元。
保税物流园区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功能都已经启动。区内落户了美国沃茨亚太区物流中心等3个国际采购中心项目,其中沃茨物流中心主要集中采购浙江的水暖设备,在园区包装、集拼后运送至美国,今年采购总值将达1亿美元。
保税物流园区还带动了国际中转货物的增长,促进了宁波港国际中转枢纽功能的提升。由于保税物流园区特殊功能的支撑,宁波港的国际中转业务提升明显,箱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国际中转箱量达到36万标箱,增幅达33%,在国内港口处于前列。
“保税物流园区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货物流转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特殊监管区域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为下一步三区整合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马兆祥说。
出口加工区破“瓶颈”
继区港联动试点之后,2006年底,国务院确定了包括宁波出口加工区在内的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宁波出口加工区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政策性突破。
根据海关监管政策,出口加工区功能相对单一,仅限于产品的加工业务,对入区企业、区内营业项目、货物加工程度、区内仓储企业的配送等也有不少限制性规定,如入区企业必须是加工企业及为区内企业服务的仓储、运输企业,入区企业不得经营商业零售、一般贸易、转口贸易等业务,不得将未经实质性加工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销往区外,不得将仓储的原材料、零部件提供给区外等。
这些政策 “瓶颈”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出口加工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单一的出口加工功能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这次试点则对宁波出口加工区带来了两项重大的政策突破。其一,区内生产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或售后服务需要,可以将未经实质性加工的货物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相关联企业。其二,区内仓储物流企业可以将区内货物配送至境外或境内区外相关联企业。
试点获批后,宁波出口加工区迅速开始建设物流中心平台项目,形成了以奇美物流为主体,以中海贸、飞力、软通物流、中外运、日本阿尔卑斯、韩国凡韩等6家物流企业为辅,以服务于奇美电子上下游配套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
而宁波出口加工区的定位,转向为 “长三角地区以液晶光电产业物流配送为主体、大宗贸易物流为辅助的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
试点政策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的大部分功能整合到了出口加工区内,突破了之前企业遇到的难点问题,大大降低了货物在区域间结转的成本,极大提高了运作效率。到今年10月底,宁波出口加工区已实现进仓货值26.95亿美元,其中境外采购12.6亿美元,出仓货值23.85亿美元。
“宁波出口加工区正在从单纯的 ‘世界加工车间’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 ‘研发制造基地’转型。”马兆祥说,更重要的是,试点加速了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的对接,实现了特殊经济区域间功能、政策、机制的有机融合。
走向“综合保税区”
两次成功的试点,为宁波保税区转型路径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整合后最终将走向何方,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表示,可能是类似于苏州综合保税区的模式。
也就是说,通过宁波保税区转型,及其与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的整合,实现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升级发展,形成 “统一政策、统一功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综合保税区,成为华东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这种综合保税区,在区域功能上,兼具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口岸通关功能;在区域政策上,保税区叠加 “入区退税”政策,实现与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在政策上的统一;在监管模式上,实行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监管模式,真正实现便利、高效的运营环境。
综合保税区将完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等功能,更好地发挥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优势,增强区域物流服务功能,为腹地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充分发挥区内加工贸易政策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聚集,吸引腹地企业通过保税区平台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综合保税区还有利于扩大宁波区港联动效应,拓展国际中转、国际转口等功能,提高宁波口岸物流集疏运能力;有利于宁波拓展港航服务产业链,从纯粹的运输中心向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转变,加快宁波港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贸易、物流口岸。
“转型方案一经国务院批准,宁波综合保税区将形成与区外更大的政策落差,成为更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功能区,更好地为全市、全省乃至长三角南翼开放型经济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马兆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