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实施反思战
2007-11-19 13:0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作者: 小微
笔者会计出身,五年前,一次公司实施ERP项目,开始接触ERP软件。一年后,开始踏入了ERP顾问这个行业,开始从事ERP项目的实施。其中的苦与乐,只有笔者自己知道。最近稍有空闲,准备把近四年来实施ERP项目的酸甜苦辣,写出来,给大家参考参考。本文将以案例的形式,真实的反映ERP项目事实的真实场景,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若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教。
案例一:
这是笔者刚开始接触ERP的一个项目,那时,笔者是财务主管,用行业术语来讲,是ERP关键用户,还不是ERP顾问。
笔者的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其主要生产小型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电饭堡、电热水壶等产品。其产品部分面向国内,也有部分出口。
在ERP项目实施以前,公司已经上了金碟的财务管理软件,并且已经应用的非常熟练。同时,根据国家规定,财务部门还在用发票报税系统(系统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其他部门没有上信息管理系统。
在ERP实施项目的前二年,公司实施了ISO项目与5S项目,可以说,公司的管理已经上了轨道,相关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在ERP选型时,管理高层指定要台湾的鼎新产品,所以,在选型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就选择了一家台湾知名的软件,在大陆的代理商进行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一是在物料编码时,对于现有编码,进行了存于费的争议。因为在企业上ERP项目前,公司已经有一套编码体系,公司想沿用现在的编码系统,当时,ERP顾问提出意义,因为我们的原材料编码中,把供应商的编码也反映在其中。如CZF02001,C表示原材料的类别插头,ZF02表示供应商。若把供应商信息编入进去,很容易出现一物两码的情况。但是,由于我们公司的坚持,最后还是沿用了原由的编码体系。
二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施项目组的组长,即我们公司的副总离职,后项目小组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当。副总的离职,曾引起公司管理的种种猜测与恐慌,项目曾一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在项目的后期,实施公司突然换了顾问。新顾问从熟悉我公司项目开始,到最后的接手,又浪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引起了公司管理高层的不满,最后经过交涉,由对方的项目经理亲自接手公司的ERP项目。
四是在项目实施后期,公司高层管理者想把其他一些零碎的业务,如办公用品的管理也放入到ERP系统中去。后来因为其实在太烦琐,又存在不确定性,大家忙活了几个月后,还是放弃了。
项目经过进一年的时间,终于上线。
项目反思:
五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项目,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的。
项目实施成功之处:
1、在ERP项目实施之前,企业已经上了ISO项目,其定义的一些流程,在后续ERP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拿来直接用,不需要经过大的调整。同时,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在以后的ERP操作中,也习惯了僵化了的流程。在操作中,也减少了那种自作聪明的做法,这为项目最后的成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当实施商擅自更换顾问时,公司态度强硬,指定让对方项目经理接手项目,而不让对方随便派个阿狗阿猫的顾问来顶替,这招做得非常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擅自更换顾问,这就好象是在打战时,阵前换将军一样,对项目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公司让对方比较有经验、能力比较强的项目经理,来接手企业的项目,在一定程度少,减少了项目顾问更换的影响。
项目实施不足之处:
1、在项目规划时,没有考虑系统间的整和。其实财务已经有了财务管理系统,并且应用的效果非常的好,在ERP规划时,可以不需要购买、实施ERP财务模块,而只要直接跟现有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整和即可。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如模块购买费用、实施费用等等;第二方面,可以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2、在项目选型时,台资企业有莫名其妙的本位主义,总觉得台湾的软件好。所以在选型时,没有考虑其他本土的软件,而是选择了一个台湾的产品。好处在于这个产品有繁体版,企业老总用的习惯,不好的在于,台湾的产品,特别是财务方面,有着一些水土不服的东西;另外,其价格与服务费用,也远远比本土的管理软件要高。最后一个项目,成本花费近百万。现在回想起来,依公司现在的规模与软件的功能,如果用本土软件的话,项目投资至少可以减少一半,只要50万就可以搞定。
3、在物料编码时,顾问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说服客户更换现有的编码系统。因为原先的编码系统的编码确实过于复杂、细化,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的一物二码的情况。(根据原由的编码体系,同一种材料不同的供应商,设置两个编码。)因为基本资料已经输入系统,若再调整编码,工作量过大。后来,不得已而为之,只好通过替代料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毕竟给操作与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麻烦。
4、在有些企业,存在较严重的派系斗争,如总经理与副总有可能自成一派,有点象历史片中的党争。在我那公司也存在这种情况。后来据说副总的离职,就跟这个有关系。结果,副总那一派的人物,在副总离职后,有的也纷纷离职,有的被调里岗位,剩下的也是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曾一度中止过。后来,经过总经理的努力,在把项目重新启动起来。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的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则ERP项目实施时,必然会磕磕碰碰。
5、管理层,突然心血来潮,要把企业零碎的业务,在ERP运行的还不是很稳定的时候,放入ERP系统的管理控制中去。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员工的精力是有限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在ERP管理主要业务还马马虎虎的时候,就想把零星业务也放入到ERP中去,那不是忙中添乱吗。最后失败也证明,在ERP实施的时候,切莫忽视20/80原则的作用。企业在ERP项目的第一阶段,只要能够利用ERP管理好企业的20%的业务流程,就能给企业带来80%的效益。
以上是笔者对其接触的第一个项目的总结与反思,欢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在下篇文章中,笔者将举笔者真正负责的第一个ERP项目,一家机械制造厂的案例,分析其成功失败之处。
笔者从以前那家客户离职后,进入了一家软件企业,开始从事ERP实施顾问工作。在软件公司内部进行了几个月的基础培训,同时,也进行了一些项目的跟踪处理工作。半年后,开始独立实施ERP项目。
笔者独立实施的第一个客户是一家机械企业。这个客户主要生产大型的机械设备,如绣花机等,在同行内享有一定的名气。很多企业要他们的设备时,都要提前几个月订货。该客户年销售收入在8亿人民币左右。但是,其由于是从手工模式发展起来的,所以,其信息化基础非常的薄弱。在ERP项目实施前,其很多员工都是几个人合用一台电脑,其采购单、入库单等都还是手工填写;财务部门也是手工作业,没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ERP项目是这个客户信息化工作的开端。
我们公司跟他们是在年底前签定的合同,起先,这个客户要求我们的实施顾问在年底就开始ERP项目的有关工作,但是,笔者觉得现在开始不合适,因为离放年假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如果现在开始项目的话,由于中间会有近半个月的年假,担心年假过后,员工早就把ERP的相关内容忘的精光了。那还不如等来年,在正式开始项目,如此一鼓作气,或许对项目更有利。客户接受了我的建议,在下一年正式开始项目。
第二年,企业一开工,企业经营进入正规后,笔者就如约开始ERP项目。首先,笔者建议企业成立一个项目小组。但是,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项目小组的负责人选不好,大家都推来推去的找各种借口,不愿意做项目负责人。总经理推荐生产厂长做项目负责人,生产厂长借口说自己不懂得财务方面的内容,销售、物流部门的不归自己管等理由,推脱;又推荐让副总做项目负责人,但是副总又推脱说自己经常出差,同时,对信息化方面不了解,副总推荐让IT部经理做项目负责人。总经理征求笔者的意见,笔者说,项目负责人不一定对企业的整个情况都了解,主要是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企业内部有权威,能够让其他人顺从,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项目,如项目的日常会议、项目流程重组等;三是要有足够的权利,能够调动ERP项目所需要的资源,若其本身没有这个权利,则至少总经理要赋予其这个权利。同时,一般来说,我们不建立信息部门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因为其对企业的相关管理流程认识的不够深入。所以,笔者建议可由厂长担任这个负责人的岗位。客户接受了笔者的建议。
笔者在实施这个项目是,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该客户的基本资料整理的非常充分。这个客户虽然没有什么信息化基础,但是,其有关的基础数据,都记录的非常清楚,厚厚的几大堆数据,一目了然。如每种产品的物料清单,每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及其产品价格,每种成品的工序资料、工时信息、成本信息等,都由详细的记录。这就为ERP项目基础资料的准备工作,节省了很多时间。后来笔者只要求企业讨论编码原则,在公司范围内成立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编码体制,而其他基础资料基本不用在另外收集。
但是,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后来,顾问遇到了一点小挫折。一是在项目实施后期,客户要求变更项目范围。在前期的项目规划时,客户并没有要求上质量模块和工序模块,但是,在项目接近尾声时,客户又提出要上这两个模块。对于笔者公司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他们可以多收到一些款项,但是,对于笔者来说,确实非常的麻烦,因为笔者不得不调整项目计划,因为质量模块与工序模块都是中间模块,其实施的好坏,影响到其他模块的应用。后来顾问权衡利弊,还是决定先把预先的模块实施完毕,而把质量模块和工序模块放在ERP项目的第二阶段实施,而把原先放在第二阶段的成本模块和排程模块,相应的往后挪,放在ERP事实的第三阶段。
另外,该客户有些流程,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甚至是抵触法律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要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是公司客户要求的;要么确实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如有些客户要求,发货时是发给一个公司,但是,公司在开票与收款时,又是另一个公司的台头,向另一家公司收款,这是客户的要求,虽然客户有避税的嫌疑,但是作为企业来说,没有选择,只好无条件的接受,毕竟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而这家企业跟供应商的关系也比较特殊,一般企业下采购单后,供应商送货后,不能马上确立应付帐款,而是要等企业把存货用掉后,才能确立应收帐款,也就是说,在企业没有用掉这些存货前,这些存货最多只是企业待为保管的材料,不能算做企业的资产,也就不能确认应收帐款。这也是与相关政策违背的,但是,这一招确实可以给企业节省不少成本,在国内企业,应用的也比较普遍。
顾问总结:
优势分析:
1、客户比较容易接受顾问的正确建议。如企业原本想在年底开始项目,但是,在顾问的一番分析与建议下,企业同意调整项目计划,在下一年初开始项目。这说明,客户一开始就比较相信顾问,这为后续的项目实施起了一个好头。做过项目的都知道,顾问作为企业的空降兵,如何迅速取得企业的信任,得到企业的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以后企业的项目组才能听从你的调遣。而该客户在一开始,就能够这么容易接受顾问的建议,可见,其一开始就对顾问非常的信任,这无疑是ERP项目成功的一个好的开端。
2、在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客户接受了笔者的建议,让企业的一把手-厂长担任了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而没有让IT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一把手工程”的观念,已经深入每个ERP顾问的心中。一把手在ERP项目中起的作用,已经路人皆知。客户原本想把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让IT负责人来承担,后来在笔者的努力下,改变了初衷,而让厂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岗位,并赋予他调配原本不属于他管理的销售、物流部人员的权利,这为后续ERP项目的成功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客户基本资料比较齐全。在ERP前期工作中,最让顾问头疼的问题就是客户基本资料数据不全。如客户以前没有产品物料清单时,要重新整理收集,那非短时间能完成事情,又如产品的工时信息,也要经过想当长的时间的统计才会准确。这些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这个客户上都没有出现,因为客户预先把这些数据都已经准备的非常完善。
劣势分析:
1、客户没有信息化基础。由于在ERP项目实施前,客户的信息化作业为零。很多员工在ERP项目以前,连电脑都没有。这对ERP项目的开展,非常的不利。一方面,ERP项目的实施,首先需要硬件的支持。而因为该客户电脑严重缺乏,如采购部与销售部共用一台电脑,这对于ERP项目来说,肯定行不通的。为了顺利推广ERP项目,该公司一次性采购了10几台电脑,包括一台服务器,花费了近10万元钱。而财务部门又把这笔钱也算到ERP项目的成本中去,这就造成了ERP项目成本的虚高。另一方面,由于员工没有信息化的基础,所以在后续的ERP培训过程,有些基本的操作笔者要讲多次,用户才能理解并操作,相关的信息化理念,如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等等,笔者在培训,花费的精力比其他的客户都要多,所以,项目前期进度比较缓慢。
2、在为企业决定项目负责人的过程中,笔者由于经验尚浅,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轻易为客户决定事项。在咨询业中有个最大的禁忌,就是顾问不能代替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做决策。笔者由于开了这个不好的开端,在以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或争议时,就让顾问给他们做裁判,是谁对谁错。还好,后来笔者在跟同事的交流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这个裁判的角色,还给了客户的项目负责人,笔者只是对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而是否采用、采用哪个方法,由企业自己确定。
3、项目后期范围的变更。我们都知道,ERP是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部分的模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当项目快接近尾声时,客户临时要增加新的模块,或者减少原由的模块,这对ERP项目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本身一个模块而已,有时候,要影响三个甚至更多的模块。所以,在ERP项目是,对于ERP项目范围的变更,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ERP实施顾问要尽量的限制。
4、存在较多的特殊流程。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流程越规范,ERP项目进展越顺利,相反,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多,项目就越复杂,项目周期相对来说,也就越长。这家客户有些流程是比较反常的,但是,作为企业,确实也不能更改。在后续实施时,笔者究其原因,跟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了解后,做了一些折中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二次开发。如对于客户收货与付款不一致的情况,笔者建立企业通过总分公司来进行解决,即把货发给分公司,然后向总公司收货。虽然说这两家客户不是真正的总分公司,但是,企业可以把它想象成如此。又如,企业跟供应商的应付款问题,笔者建议用户通过借入作业完成。一开始入库时,企业当作只是向供应商借入 材料,当材料用掉时,就好象借入的材料毁损了,那企业只要赔款给供应商(应付帐款),如此处理,可以减少二次开发的数量。笔者这边顺便说一句,顾问的经验,对于ERP项目能否成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顾问刚开始,并不清楚这两个流程进行如此处理后,可以用少量的二次开发需求来完成,后来是笔者求教了前辈,才发现原来还可以通过此种方法来解决。要不然,客户要掏工作的钱来实施这个项目,而且,对项目的最终进度也会有所影响。
某企业是一家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包括注塑机,成型机等产品,在行业,可以排在前五名。
在上ERP项目以前,其已经有非常雄厚的信息化基础。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实施完成有个把年头,在企业内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并建立了邮件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公司从上到下,已经习惯了用电子档的文件;公司从基层文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总经理,都人手一台电脑,电脑的应用已经不再是信息化项目的障碍。
在ERP规划阶段,由于其缺乏对ERP的认识,而沿用OA规划习惯,全 由实施顾问说了算,被顾问牵着鼻子走。如当顾问问到,公司是否要产能模块时,公司说不知道产能模块有什么用。听了顾问越加夸大的介绍后,公司也不考虑自己是否要这些功能,就被售前咨询顾问说动了,买了该模块。但实际上是,由于该企业外协合作伙伴发展的比较充分,平时在生产管理中,也都没有考虑过产能的相关问题。所以,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产能模块没有起到其应起的作用,更多程度上只是一个摆饰,或者说,成为了生产经理炫耀的一种工具。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跟顾问配合的还算不错
一方面,企业在前提项目准备工作中,没有盲目的追求进度,而是脚踏实地,做好每步基础工作。如对于基础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过去的资料有错误时,马上返回进行全部的核对。正是这种对待基础数据的严格态度,使得基础数据的错误率降低到最低,是笔者实施过的客户当中,基础数据错误最少的企业。
另一方面,高层非常注重制度管理。在项目的一开始,如基本资料输入阶段,就要求办公室主任建立相关的奖罚制度,对于不按要求输入数据或者人为疏忽输错数据的员工,及时给予惩罚。而把这个罚金给予那些发现错误的员工。这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损失,但是,正是这个措施,保证了后续项目进行过程中及后续ERP操作过程中,每个员工都非常的负责任,ERP的每步操作都非常的规范。
在跟顾问的交流上,项目组成员吸取了OA项目实施的经验,对项目的进度执行了日报、周报、月报,即项目组成员把每天该完成什么任务,实际完成了什么任务都在下班前及时汇报了项目经理及顾问,实现日事日毕;项目经理又在周末总结项目成员的汇报,形成报告汇报给总经理及顾问,一周一结,让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及时知道项目进度,也让顾问及时知道,企业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偏差;每月还有月结,在月度总结报告上,总经理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奖罚,明确责任。对于项目的积极追踪与反映,这是ERP项目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一是缺乏面对面的、部门之间的交流。由于项目成员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进度,所以他们认为每周召开项目会议没有必要,所以,本来一周一次的项目会议被改为了二周一次,有时候甚至是一月一次。这就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非常缺乏,有时候,顾问的培训课反而成为了他们交流的课堂,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培训进程。
另一方面,在系统开始运行几个月后,企业又推翻了原来的调研的结果。如在顾问期初需求调研的过程中,跟顾问确定库存成本的计算方法是月加权平均,但是,后来公司又决定使用移动加权平均,等等。这频繁的改变即定的需求,给后来ERP系统正常的运行,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在后续的ERP项目评估中,企业也做的不错。因为其有OA项目评估的经验,所以其在ERP项目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追求一些非常细的细节,而抓住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效果。如其非常重视,通过ERP管理销售开单流程,其准确率提高了多少,其周期缩短了多少,而对于表单格式是否符合手工表单格式,报表是否适用等细枝末节的问题,考核的不是很严格。这么做,能够把企业的精力集中用来攻关重点,难点问题。
顾问评论:
项目实施的优势:
一,企业信息化实力雄厚,信息化观念比较强烈。
因为企业在ERP项目前,信息化基础雄厚,如服务器,局域网等基础设施都已经完善,这为ERP系统的配置调试提供了方便。相对于其他一些企业,顾问公司还要帮助其建立企业网络的用户来说,缩短了项目周期,节省了项目成本。(虽然这些基础设施的成本不应该算在ERP项目中。)
同时,因为实施过OA项目,所以其作业规范化,自动化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使得后来的ERP培训过程非常的轻松,顾问在后续的培训中,不用再反复的强调规范化作业的重要性。
二,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脚踏实地,没有盲目追求项目进度。
ERP项目是个庞大的项目工程,其能否成功,受到其他因素千丝万缕的影响。其中有任何一个步骤没做好,如产品资料没收集好或者工时资料不准确,甚至单位换算不合理等等,都会影响ERP项目的实施结果。而该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从小做起,做好项目的每一步骤,一步不做好,决不去做下一步,不盲目的去追求进度,这种态度,使得ERP项目没有发生一件返工的工作,ERP的每项工作都非常的有质量,保证了ERP项目的最后成功。
三,奖惩制度分明,严格的制度化管理跟ERP的标准化、规范化观念非常顺的结合在一起。
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项目组成员上有奖有罚,赏罚分明。正是由于这不包庇、不纵容的态度,使得每个项目成员、每位操作员工,在ERP项目进行过程中,都非常的尽心尽责。无论是在基本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还是在后续的流程演练、系统模拟阶段,都非常的认真,用心,深怕犯错误;同时,员工与员工自己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的氛围,这又符合ERP系统一环扣一环的本意。
四,进度的追踪与管理,保证了ERP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有些企业平时不注重进度的管理,有些企业一把手,甚至不清楚项目到了什么阶段,以至于当项目遇到挫折时,就项目扯皮,踢皮球。该客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进度的把握就做的非常的好,日事日毕、一周一结等等管理手段,使得顾问跟总经理都对项目的进度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当项目遇到小的偏差时,也能及时提出给予纠正,而不会等到无可挽回时,再对项目进行返工,费时费力。
项目实施中的教训
一、项目规划中,企业没有主见,被顾问牵着鼻子走。
企业在项目规划中,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被售前咨询顾问一番吹嘘,就被其迷的迷失了方向。企业在ERP项目启动前,应该先自我诊断,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不要被售前顾问牵着鼻子走,最后买了自己不需要的模块,等到发现这个功能对企业来说,根本一无用处时,才后悔。可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企业只能默默的自咽苦果。
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缺乏沟通。
沟通是ERP项目成功的关键,缺乏充分的沟通,ERP项目必然不会成功。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错误的认为,项目成员与项目经理之间,纵向的沟通可以取代彼此之间横向的沟通,结果证明,这是行不通的。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顾问的每次培训课,成为了公司部门之间交流的场所,很多问题企业在平时就可以沟通好、协调好的问题,企业都有拿到顾问的培训课上来讨论。顾问的培训课时本来就非常的宝贵,而企业把这些珍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讨论上(不是说这些讨论不重要,相反,非常的重要,而是说,不应该拿到培训课堂上讨论,因为顾问的培训费用一般都在4000元/天。)是得不偿失的。
三、需求不确定,变更频繁。
任何做过项目的人,最担心的是用户不断的变更需求。因为有时候用户说说是一句话,但是对于系统的变更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有时候,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用户刚刚开始熟悉,又要让他们改变,他们也会产生反感。所以,在需求调研阶段,企业要认真对待顾问提出的每个问题,遇到不清楚的问题,要追根究底。月加权平均与移动加权平均虽然只差两个字,但是,对于实际管理的要求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移动加权平均要求企业对于每天的进货、出货作业都非常的准确并且及时,而月加权还允许今天不清楚的地方,明天搞清楚了再做。这就体现了两者对于管理要求的本质区别,移动加权相对与月加权来说,对管理水平来讲,有个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