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港口资讯

全球眼光谋略上海东方大港战略地位

2007-11-20 12:1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上海港奋马扬鞭、冲刺全球集装箱港“榜眼”之位时,却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格
  局下的众多挑战。上海港要力挫群雄,除具有万夫莫开之勇外,还需具有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那么,这一战略眼光是什么?未来,上海港将如何走势?
  经济全球化挑战港口发展
  在专家看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港口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三:扩大的国际贸易规模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港口吞吐量;加快的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向中国沿海转移,矿石、原油、煤炭、化工等原材料和能源运输急剧扩大,集装箱运输高速增长;中国沿海港口被纳入世界物流系统,港口服务效率、内涵、水平面临更高要求。
  今年,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亿标箱,全国已有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以今年签定的关于东盟自由贸易区港口合作协议为标志,我国沿海港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之间的合作将揭开新的篇章。
  而在上海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业务的发展相比,在航运服务功能开发和软环境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细数之后无非是如下这些: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含量、高融合度的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方面,与伦敦、香港等世界著名航运中心相比,国际化程度较低;除少数几个航运和港务实体企业外,缺少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和话语权的航运服务龙头企业,缺少国际著名航运服务品牌;航运融资和海事法律体系尚未与国际通行做法完全接轨;在进一步拓展航运交易和船舶交易方面进展缓慢;航运中心建设管理体制上还不顺,对航运服务产业集聚推动力不够;专业人才体系存在断层等。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迫使我们港口要从长计议,早作谋化,及时转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国家政策,都对目前以追求吞吐量和规模刚性扩张为主的港口发展模式是一个严峻挑战”,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说,“眼下值得关注的是:港口规模扩张后给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港口在城市的发展中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重新思考和勾画未来上海港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推动长三角港口群联运和东北亚区域港口协调发展
  港口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然而,竞争并非是处理港口间关系的唯一目的和最佳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现状下,为更有效地提高港口现代化技术水平和处理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为协同构筑现代港口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为减少直至避免盲目无序竞争,港口间可通过沟通与合作实现双赢。
  许培星表示,上海港作为一个国际性大港,有义务、有必要在多层面上加强与其他港口的联运发展和协调发展。主要在于:
  在长三角层面。重点协调落实国家港口布局规划,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局,共同推进区域内集装箱运输体系、大宗散货运输体系和江海联运体系建设。
  在长江流域层面。重点提高上海港服务长江流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能力,与长江沿线港口合作推进黄金水道建设,鼓励上海的各类港务企业与长江沿线各地港口加强资本合作、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目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实施的“长江战略”正是这一构思的具体体现,为上海港的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据了解,目前为推进“长江战略”,上海港已经控股了武汉港,还通过业务合作涉足了南京港、长沙新港、重庆港、芜湖港、南通港和镇江港等港口,上海港在长江沿线的网点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长江战略”成效凸显。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通过投资参股、输出管理、合作结盟等方式,将促使整个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货源向上海港集中,其中,外高桥港区主要为长江流域货物运输服务,洋山深水港则重点做好国际货物水—水中转服务。目前,上港集团对长江沿线港口的投资已超过10亿元。
  在沿海区域层面。重点处理好与香港、天津和大连等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定位,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为各自区域内陆腹地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在东北亚区域层面。重点处理好与韩国、日本港口之间的竞合关系,应更多地关注中韩、中日港口间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共同构筑东北亚物流网络,努力降低港口物流成本,造福于中韩、中日贸易往来。
  重点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和港口物流服务
  现代航运服务和港口物流服务,也是港口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港口的地位要取决于能为多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和客户提供服务,以及能提供多少种服务和什么水平的服务,而货物装卸仅是其中的一类服务,吞吐量不是衡量港口贡献的唯一指标。”许培星说。
  许培星认为,在航运服务业上,上海要努力往高端走,重点发展航运融资、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船船交易和航运交易、海事文化和海事教育、航运研究和信息咨询等,努力推进航运集聚区建设。
  今年10月30日召开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恳谈会”上,上海市虹口区政府拟一次性注资3000万元成立“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专项发展资金”;上海航运交易所即将成立全国首个船舶交易平台和人才交易平台;上海海事大学正在北外滩筹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这些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正在加速。据了解,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正瞄准“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着力推进要素集聚和环境优化,已集聚2000多家港务、航务、货运、代理、报关、物流等航运服务企业,下一步将依托航运物流业功能性机构和协会,重点吸引船公司尤其是世界大型班轮公司、物流企业、船代货代企业、邮轮公司、海事法律商务会展机构等入驻,同时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与保险、仲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航运物流服务产业,积极推进航运信息、船舶交易、船舶租赁等航运服务业发展。
  而在港口物流方面,上海应引主国内外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创造性地开辟物流服务项目,形成各自特色的物流服务品牌,进而发展成为某一品牌的国际性物流交易中心和虚拟物流中心。今年6月15日,以“携手保税港区、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07洋山保税港区专题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包括马士基在内的9个物流项目同时签约。据介绍,洋山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其中小洋山港口区域2.14平方公里,位于南汇芦潮港的陆域配套园区面积5.06平方公里。通过物流产业价值链的拓展,这5.06平方公里正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主要集聚区。截至5月底,包括达飞、中储、丰树、施洁、普洛斯、海博斯班塞在内的44家中外知名企业已入驻洋山保税港区,经营范围涉及第三方物流、贸易、货代、船代、报关、保险、金融等多个直接参与物流服务或为物流服务提供配套支持的业务环节。
  此外,在专家眼中,上海港还需将港口环境保护、安全和节能作为港口发展的保障,并将港口科技创新作为今后港口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对于港口硬件设施建设和吞吐规模增长,我们将要大力推行的港口发展转型,将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将努力向先进港口学习。”许培星如是说。赵虎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