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全球化采购大潮的中国机会
2007-11-20 12: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目前各大跨国汽车公司产品自制率都在30%左右,如福特为38%,通用为30%,丰田为22%。整车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掌握几种关键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对标准化的一般性汽车零部件按照QCDD或QCDS原则(Quality质量、Cost成本、Delivery交付、Design设计 or Service服务)在全球范围比较选择,利用全球资源实行全球采购。全球采购已经成为汽车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使企业能优势互补,获得共同发展的空间。
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驱动力
整车厂在全球采购时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关系,获取市场的最新技术,适应汇率波动以及集团采购的批量效果,达到最佳质量、最佳服务、最合理价格的配套。这其中价格和配套便利性是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多数研究表明,“6+3”跨国汽车巨头的国外供应商成本要比其国内供应商低,价格因素是驱使全球采购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很多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寻求低成本的劳动力,将工厂迁往这些地方以获得低加工成本,这些企业一般长期为整车厂配套,导致整车厂采购性质变成全球采购;其次,整车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也开始在新兴市场建立装配和生产工厂,这就要求相应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能就近提供配套,以减少物流和库存的费用,降低成本;再次,一些新兴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创新和规模化兼并,已经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是导致全球采购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市场全球化的影响下,配套的便利性和连续性变成了整车企业的一个迫切需求。特别在新兴汽车市场,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在当地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为避免采购和生产脱节的风险,必然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符合就近原则。这对日益强调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2006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引导汽车零部件排头兵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行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在政策及整车市场的推动下,各大跨国公司近年来都加大了在中国的采购力度,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出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德国大众2006年宣布从中国采购1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将用于大众汽车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工厂;而通用汽车也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采购量,上海通用的国内供应商已经达200多家,占采购总额的70%以上。2002年至今,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年增长率都在35%以上;2007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达到了130.58亿美元。
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明显的隐患,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规模化水平都较低。
汽车零部件可以分为核心零部件、特征零部件和标准零部件三类:其中核心零部件是决定一个车型成败的关键,如悬架、发动机和变速器等;特征零部件是那些价格高或通常需要大量专用资产投资的零部件,如汽车内饰件、保险杠和空调等;标准零部件则指汽车紧固件、玻璃和轮胎等。2006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215.54亿美元,其中出口最多的是汽车零部件,附件和车身为115.19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53.44%,汽车相关商品46.99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21.80%,汽车摩托车轮胎45.63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出口21.17%,发动机7.73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出口总 3.59%。其中高科技含量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安全气囊装置只有1.393亿美元,占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0.65%。
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口情况也参差不齐,企业数量众多但分布散乱的现状还未得到彻底改观。其中万向集团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的领先者,其2006年的出口交货金额为75.39亿元人民币。
汽车全球化采购大潮的中国机会
对处于全球化采购大潮中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市场机会。
1. 坚持低成本,凸显便利性
众所周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比欧、美有很明显的优势,低工资策略可能使中国成为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这点对全球各大汽车厂家来说都是极富诱惑力的。采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应链,所节省的成本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如果能对劳动力进行良好的培训,提升单位员工劳动生产率,低成本的优势还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日益膨胀的中国整车市场无疑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另一座金矿。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更需要本土采购的支持,在整车价格整体下降的趋势下,装车汽车零部件和维修汽车配件依赖进口显然不现实。但本土采购也需要质量保证,万向集团紧紧抓住万向节和轴承这两种产品,通过规模生产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事实证明,汽车零部件企业需在汽车原材料、生产性零部件或维修配件这些市场中找到突破口,把市场做专,把产品做精。
2. 跨越技术坎,迅速规模化
技术含量低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特点,在汽车零部件方面表现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处于二、三级供应商地位,不少企业出口产品的80%-90%是供向售后服务市场,存在“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研发费用-低技术含量”的恶性循环。在全球化采购环境下,一方面须坚持搞自主创新,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海外并购或合资合作,抓住技术突破机会。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无序竞争严重,行业整体效率低下,进入全球采购之后,将迫使一部分有一定实力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寻求联合重组和对外合资合作,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风险的能力,而那些规模小、产品没有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避免的被淘汰,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提高。
3. 创新采购模式,优化供应链
目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都面临一个新命题,即在采购全球化的新环境下,如何能更有效的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虽然很多关于采购供应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如协同式采购供应链 、电子化定点定时采购等,但所有这些新的采购模式和采购方法,都需要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加以研究和论证。汽车采购供应链系统庞大,而我国地域广阔,供求信息交流困难,物流成本大,如果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发挥本土市场研究的优势,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供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链模式,或在采购方法上有所创新,那么将会大大增加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继成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三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