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在津举行的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一直被业界称为国内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行业盛会,跨国买家抛出的超亿元的采购大单也让更多配套商充满着期待。日前,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组委会通过对以往历届参展商商贸配对意向的了解总结出一份调
研报告。越来越多的中国供应商进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是该报告得出的重要结论,同时报告还分析出本土企业进入采购大单需要具备哪些优势。
据组委会介绍,本次调研对象包括手机整机厂商、设计公司、ODM、OEM等买家和电子元器件、机械类零部件、软件类、代工类、原材料等优秀供应商。它们曾经采购的商品不仅涉及小灵通等整机和零部件的各个类别,同时还寻找国内手机最佳设计方案及OEM/ODM代工厂合作。德国、法国、加拿大、泰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的运营商和分销商都曾在展会上签下采购大单。
据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手机产量超过3.4亿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而在2005年时,全球每生产10部手机就有1部产自天津。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各大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和全球采购中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供应商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中国厂商为此将获得极好的发展机遇。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供应商若想拿下跨国买家的采购大单,则必须在技术以及总交易成本方面符合全球采购集团的需求。
技术创新是首要条件
跨国公司由于更多的是通过其设在中国的国际采购中心而不是中间商进行采购,因此对中国供应商是否具备强劲的产品开发能力尤为看重。高度专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意识和技术创新才能使其成功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中,特别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具有市场空间。
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具有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的供应商更受到采购集团的青睐。据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究和开发的规模和质量作为长期供应关系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中国手机设计市场发展迅速,手机设计公司纷纷加强研发力量,这为中国手机芯片供应商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记者在去年的展会上就曾看到,许多海外买家已对本土手机厂商十分关注,特别是国内十大手机设计公司集体亮相展会,并现场演示最新设计方案,引起了海外买家的极大兴趣。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以往在中国地区获取资源供应多数是基于支持其硬件的业务,以硬件采购为主流。而现在,对于软件和服务技能的采购需求正在日益增长。根据调查显示,跨国公司针对手机增值服务的应用软件的采购比例正在逐步提升。据介绍,今年举办的天津手机展仍将聚集大量设计公司和芯片厂商以及移动增值服
务提供商,为双方的配对提供了零距离沟通、面对面洽谈的机会。
总交易成本要降低
降低成本是大多数公司近年来的首要任务,这使低成本国家的供应商变得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国是这一趋势中的最大受益者。
调研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对成本非常敏感,为了维持采购成本的优势,衡量的标准由“成本最低”在向“高性价比”转变,大型采购商提出的“总成本”的采购模式反映了这一变化——不仅是根据报价,包括物流和废品率即运货成本、供应绩效成本和库存占有成本等要素在内的总供应成本管理成为选择供应商的要素。面对“总成本”采购方式,供应商的思维必须实现从低“离厂价格”到低“货到买家价格”的转变。
德国电信有关负责人在去年展会上曾向记者表示,全球新增无线用户中的绝大多数将会来自发展中市场,而中国手机企业在研发制造3G低端手机方面颇有成就,如果这些手机大部分在中国采购,即使每台手机只削减100元的成本,德国电信每年都可节省超过数亿元的开支。
同时,为了能更快速地识别和评估供应商,全球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OEM/ODM/EMS公司开始采用基于IT系统的采购流程,例如在线询价和在线拍卖变得越来越普遍,从而加速采购流程并获得巨大节约。此外,为了降低采购成本,组织大型采购活动或采购集团团购等手段也被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