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壳牌起锚
2007-3-12 15:2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循着跨国石化巨头的产业链条在中国的重构和延伸,物流公司眼前的机遇也逐渐清晰起来
1月16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建设项目的最后一个大件,重达700吨的环氧乙烷发生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耐心操作,从专用码头MOF启程被缓缓运抵项目建设工地。“再往后,这个项目就没有什么大件了”,在项目工地上呆了一年多,负责现场指挥的中信物流中海壳牌项目部总工程师鲁明远稍稍松了一口气。
就在几天前,总部设在北京的中信物流有限公司,特地把2004年工作会议搬到了中海壳牌项目所在地惠州举行。对于这家以汽车物流闻名的物流新锐来说,2004年,是在石油化工物流领域打开局面、尝到甜头的一年。凭借中海壳牌项目的支撑,中信物流一举购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两套自行板和两部牵引车头,运力达到50轴线(编者注:大件设备运输的运力计算方式,一轴线大约可承载30吨左右),在大件设备运输方面迅速成为与中远物流相提并论的巨头之一。
3月份,中信物流在中海壳牌项目上的业务将告一段落,鲁明远和他的一些同事或许将离开建设工地。不过,中信物流在石化领域的触角只是刚刚开始展开。在中国因为能源紧缺而陷入困境的季节里,沿着中海油和壳牌在中国的拓展路线,所有拴在这根绳子上的蚂蚱们,正一同鸣唱着欢快的乐曲。
得陇望蜀的物流商
乘坐汽车从惠州的淡水镇开往霞涌(读“冲”),中海壳牌南海石化的项目就坐落在路边。时间是晚上,绵延几公里的项目建设工地上,灯火通明,高矮不一的储罐、吊车纷繁矗立如同森林。在旁边的霞涌镇上,有非常不错的海鲜餐厅,到了午夜,镇子上仍旧十分热闹,不光有操着各路口音的外省来客,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国人。据当地网站的非官方统计,仅中海壳牌一期工程,就从外地引来了1万多人,本地人也加入了石油化工城的雇佣大军。
一切迹象显示,中海壳牌正在把周边的小镇子们塑造成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而与中信物流一道在这里淘金的,还有投资建设电厂、炼厂、房地产项目的商家,各路的建材供货商、建筑承包商、物流商……。在项目工地通往淡水镇的公路旁边,单是做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的大小厂商,就有几十家之多。
在中海壳牌的建设项目中,中信物流承接的主要是设备的运输和通关业务。按照计划,到3月份,这个项目的建设主体将基本完成。不过,工程设备运输的结束,也意味着价值更大的化工品物流商机的即将启动。按照计划,中海壳牌将在2005年底投产,每年230万吨的化工产成品以及相关的原料采购,为物流商勾勒出一个黄金市场。中信物流并不隐瞒在这个市场中的野心。鲁明远介绍说,目前中信物流在惠州的车队不过20几部车,随着重心由工程物流转向化工品配送,车队的车辆将在今年迅速扩充到80部以上。在距离中海壳牌工地不远的一块场地上,喷涂着“中信物流”红色标志的46吨巨型罐车和现代化集装箱拖车一字排开,守望着即将到来的商机。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是,中海壳牌目前已经通过招标确定了三家化工品配送的物流提供商,这其中包括中信物流、中远物流两家已经为项目提供过大件设备运输的物流商在内。
据负责中海壳牌建设项目管理的BSF公司副总裁ERIC介绍,9月15日,工程将按期交工,之后的1个月是中海壳牌与BSF之间的交接验收期。也就是说,真正的物流商机将在10月15日之后启动。项目的前端,是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的石脑油或天然气凝析油的采购物流,这些操作都是通过管道运输实现的。根据规划,在中海油惠州炼厂投入运作之前,中海壳牌所有的乙烯裂解原料,将采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天然气凝析油,油轮将停泊在惠州外海专用的30万吨级油码头卸载,再通过输油管道直接进入厂区。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管道已经全部铺设完成,工人们正在分段测试管道压力。项目的后端才是物流公司们真正的目标。根据规划,这个项目70%的石化产品将供应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全部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还有30%的产品供应华东和华北地区,需要通过水路转运。
铁路专用线从一开始就在项目规划之内,但在工地现场,并没有任何铁路开工的迹象。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铁路的进展不是很顺利,原来规划的是铁路线交给中海壳牌做。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后来又转为交给中海油的炼油厂做。但中海油的炼油厂只是刚刚开始建设,要等到铁路线投入使用,“可能要等到2009年之后”。这个结果显然是中海壳牌方面不愿看到的,除了物流方面的不便之外,还有项目利益上的冲突,“比如,一些石化管线必须通过铁路,(中海壳牌)是不是还要交过路费?”这位知情人士反问说。
铁路没修好,公路运输自然就成为物流公司争抢的焦点。中海壳牌投产后,每年生产的化工品大约为230万吨,只计算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物流量,每天就要通过汽车运出6300吨的化工品,用15吨的化工品专用罐车装运,一天要跑420车次,如果24小时连轴转,每3.4分钟就要装运一辆。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临近年产量1200万吨的中海油炼厂、相关的电厂和天然气项目,以及相关项目的人员装备和日常的物资需求。原中海壳牌服务公司总经理汤兆凯也曾做过类似的估算,他认为,对于中海壳牌项目的运作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中海壳牌的核心产品线是SM/PO,这也是目前运输要求最高的化工品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物流服务水平,中海壳牌根据国际上的惯例,很早便进行了成品物流的招标。壳牌中国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层管理人员说,壳牌在中国的1510个职位都是管理职位,而下面所有的物流业务则都是外包的。在一些重要的产品线比如润滑油上,壳牌都设有专门的供应链经理职位,负责管理这些外包业务。“化工品运输的风险大,利润也高,一般都是交给专业公司来做。”
据了解,在招标中,壳牌只分配给每家中标企业1/3左右业务,以期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让物流商倍感压力的是,中海壳牌甚至在同一个项目下面,同时采用两家物流商提供服务。而与物流商的合同,则是一年一签。从这个角度上看,对于中信物流和它的同行们来说,虽然已经成功进入了物流市场中最赚钱的领域,但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则有一块更硬的骨头要啃。
中海油、壳牌路线图
中信物流关注的是中海壳牌项目带来的物流商机,BSF关注的则是紧邻这个项目的中海油炼厂的变数。ERIC承认与中海油方面有过接触,他说:“如果能拿到这个单子,当然是最好了。”BSF甚至对接手炼厂项目进行过评估,“大概有这个项目(中海壳牌)的一半大”。不过,无论对于BSF还是更下游的物流商来说,为他们创造出新商机的,都源于中海油产业路线的拓展和变革。
据媒体报道,“2002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获准上马后,中海油马上向有关方面递交了1200万吨炼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便为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提供所需的原料——凝析油或石脑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报告一度被搁置。
在历经波折于2004年获得批准之后,如今中海油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在中海壳牌项目旁边的炼厂项目工地,已经完成了规划和平地工作,据了解,中海油方面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招标的前期工作。
目前国际上炼油业的利润率仅为2%,中海油在炼油厂项目上发力,显然并不是为了靠炼厂赚钱,而是希望在能源紧缺日益突出的经济环境下,打造一条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在油田勘探和开采方面,中海油拥有海上惠州油田,距离大亚湾仅120多公里,拥有储量超过6400万桶原油。
在炼厂方面,海上开采出来的原油可以运抵惠州外海的专用码头,通过输油管道可以直达炼油厂,形成每年1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下游,从炼厂出来的成品油进直接入分销渠道;中间馏分则输送到紧邻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用以支撑80万吨当量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也就是说,每年需要大概265万吨左右的石脑油作为原料。
有了这个区域性的产业链布局,不论原油价格如何振荡,中海油大可“旱涝保收”,通过下游产品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实可见的好处也有很多,上海擎督金秋石化公司的分析师钱伯章表示,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可以优化原料配置,炼厂的石脑油直供裂解装置,裂解汽油直接用作汽油调合组分,减少了中间商的营销费用;减少了库存和贮运费用;水、电、汽、风等共用,一个管理部门,减少了公用工程和管理费用,减少了公用工程系统的投资;确保化工厂原料供应和副产品的出路,不受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势头远高于石油产品,石化产品价格攀升,炼油化工一体化,可以使炼油厂25%的油品变成价格较高的石化产品,资金回报率可以提高2%-5%。
而对于早实现了产业链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壳牌来说,确定石化产业路线的想法显然与中海油不同。汤兆凯透露说,壳牌最终没有与中海油合作投资炼厂,原因很简单:“跨国石油公司投资炼厂的条件是,国际市场上每桶原油的加工利润超过4美元,但现在,只有两美元。”这个说法得到了一位曾在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供职的专业人士的认同,她透露说,中海油的炼厂项目不止邀请了壳牌一家,包括菲利普斯在内有好几家,但最后都没有达成合作。跨国石油公司有着完整的全球化产业链条,它们不必在生产能力够用的情况下,在海外投资一个利润菲薄的炼油厂项目。
在一个能源日益紧缺的时代,壳牌公司更看重的是上游的油气勘探和开采。“现在的游戏规则是,谁的储量大,就是谁说了算。”已经媒体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壳牌参与了中国三个大型天然气合作计划,投资参股200亿美元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建设,参与东海天然气开发计划,以及参与开发中国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资源。有消息说,壳牌将运营中国第二大天然气气田,在克拉-2和其他4个气田开采2年,购买45%股份。在石油方面,壳牌在南中国海的西江油田日产油2.9万桶,并将投入20亿美元开发储量丰富的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气田,壳牌还与中海油洽谈位于渤海湾的渤中25-1油田的合作开发事宜。
在下游,与投资炼厂只有2%的利润相比,石化项目20%的回报率也更诱人。根据惯例,大型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通常按照30年设定,前10年是给银行干的(中海壳牌在惠州的项目完全是世界银行的贷款);后20年赚钱,一般要赚回来2个项目的投资。按照这个参数计算,中海壳牌每年的营业收入为17亿美元,20年的总营业收入是340亿美元,而项目的总投资为43亿美元,两倍计为86亿美元,年平均盈利率高达25%以上!
据了解,壳牌在决定投资南海石化项目之前,经过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根据预测,2005年,中国乙烯消费量将增加40%,达到1500万吨/年,尽管同期乙烯生产能力将翻番,达到830万吨/年,但还是有近一半的缺口。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壳牌、巴斯夫、BP、埃克森美孚和陶氏化学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乙烯石化项目,它们参与组建的6家合资企业,在2008年之前,将为中国增加410万吨乙烯当量的生产能力。不过尽管如此,2010年中国的乙烯消费量将达到1900万吨,中国的乙烯仍将有一半的缺口。
在专利技术和专油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则为跨国巨头进军中国石化市场和扩大盈利空间提供了保障。据了解,壳牌在与中海油合资项目中确定的SM/PO产品线,是目前全世界乙烯化工中最高端的产品线之一,其核心设备的专利费用就花去了6000万美元。由于技术领先,其制造成本在同类生产线中也是最低的,比如其所需的乙烯裂解原料,可以在凝析油与石脑油之间互相切换,只需调整电脑参数即可,而不用更换设备。另据统计,从1985年至今,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三大石油公司就在华申请专利1770项,杜邦、陶氏化学、巴斯夫和拜尔四大化工公司在华申请专利2560项。目前中国主要的石化装置,80%以上采用国外转让的技术,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
同时,成品油分销市场也是壳牌瞄准的重要目标。据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壳牌对当时广东的1860个加油站进行过一次“地毯式”的调查,甚至派人到每个加油站对车流量进行观测和统计,而调查的结果坚定了切入成品油分销市场的决心。2000年10月,埃克森美孚、壳牌、BP购买了中国石化18亿股股票,以此换取其在沿海省份建立零售产业链的机会。如今,壳牌在江苏的合资加油站网络已经初步铺开,与此同时,BP和埃克森美孚在浙江和广东的500家加油站也在积极建设之中。
循着跨国石化巨头的产业链条在中国的重构和延伸,物流公司眼前的机遇也逐渐清晰起来。“在上游,像LNG运输这样的专业运输,在中国还没有人能做;而在下游,网络分支越细,也就意味着市场越大。”曾在石化行业任职多年,现任一家物流公司副总经理的邓先生说。现在,他所在的物流公司正在争取拿到一单中海壳牌石化产品的分包合同。
备忘录
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的建设项目中,BSF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组织者。BSF是柏克德、SEI、惠特勒三家公司的英文首字缩写,其中伯克德是美国最大的工程管理公司。BSF是专为中海壳牌工程成立的“临时性”项目管理公司,甚至标准的中文名称都没有,但其扮演的却是项目“总管”的角色。中海壳牌的主要承包商法国德希尼布、日本JGC、台湾中鼎、山东电力,都是从BSF手中拿到的分包合同,比如日本JGC承包的是LOP项目,法国德希尼布承包的是SM/PO/MPG项目,山东电力承包的是电力系统的安装,等等。而中信物流等公司拿到的件设备运输合同,则是更下一级的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