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在快递业务上进退有道
2007-3-15 14:5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有消息称,物流企业大田集团的业务重点正在发生转移。部分大田快递的员工已经被抽调到新组建的陆运部门,今后公司的业务重点将由快递转为陆运。大田集团打算建立差异化的“快递、快运、普货”产品体系,利用公路和铁路运输来积累货量,发展陆运市场。分析认为,大田此举可能是在为快递业务被联邦快递收购后准备“后路”。
一、大田开始从空转陆
早在2004年2月,大田集团的陆运部门就开始独立,虽然由于各种原因4月份再度被并入快递系统,但是大田集团已经充分意识到陆运市场的发展前景,分阶段的对华东、华南、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的陆运网络进行优化。据悉,大田集团打算建立差异化的“快递、快运、普货”产品体系,支持陆运项目的运作。
有消息称,大田的陆运系统已在北京、上海两市设立了陆运集散中心,而武汉、广州的集散中心已在审批当中。但是由于车辆、人员等因素限制,大田的陆运业务尚未达到规模。
另外, 大田集团正在与中铁行包物流基地公司接洽,有意以铁路“行邮大列”为切入点,构建跨区域的快运产品运输体系。
分析认为,大田此举是在绸缪自己被联邦快递收购后的未来。如此看来,大田若能顺利卖出快递网络,不但不意味着全面溃退,反而可以利用套现资金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二、大田有可能用网络“套现”
目前,业内盛传的联邦有意收购大田集团的消息至今没有平息。据悉,联邦与大田谈判的内容除了大田联邦合资公司的股份和代理权,还有大田的国内快递业务。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定,到2005年底,中国将对快递业的政策完全放开,对于外资不再有股权比例的限制。于是各大快递巨头都绸缪起自己独资的将来。2004年12月2日,UPS与中外运“离婚”并单飞,宣布自己将获得在中国23个中心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掌控权。为此,UPS将支付1亿美元“赎身费”给中外运。
其实观察UPS与中外运的合作方式:双方只有北京一家合资公司,其他城市均为代理关系。在中国外运股份公司发布的关联公告上,甚至标明了转让不包括车辆在内。或许,这1亿美元除了“分手”的代价,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外运的网络价值。中外运成了网络套现的一个范例。
很难说大田集团没有网络套现的打算。去年下半年大田就有意将快递业务高价卖给联邦快递,双方一度谈判顺利,但目前因价格问题已经搁浅。此前也确实有消息称联邦快递就收购问题在与大田谈判,但双方在价格问题上僵持不下。
目前大田拥有以93家公司为核心、覆盖502个城市的服务网络,这是它与联邦谈判时的最大筹码。大田在开始与联邦合作时就预见了要“分手”的结局,因此在网络建设上不遗余力,短短的5年中建造出了覆盖率较高的快递网络。“因为明年大田联邦的合同就到期了,大田快递到底能卖多少钱,就全看它的网络了。”
三、大田已经做好两手准备
虽然“小道消息”已经四处蔓延,但是“官方态度”依然停滞不前。联邦快递的对外发言人表示:“政策调整之际,联邦快递并无计划随即改变在华发展策略。但是,我们仍会继续评估政策放宽及市场拓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1999年,联邦快递和大田集团合资组建了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大田联邦成立后,管理权几乎都掌握在联邦手中,由联邦独立运营负责国际快递业务。随后,大田集团亦意识到快递的利润空间,遂将业务重点转为快递,开始运作国内部分。联邦快递每年会给大田上缴合资公司的利润分成和代理费用。如此看来,联邦快递收回合资公司的股份和代理权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但是对于大田的快递业务,业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收购只是大田一相情愿的想法。
有业内人士认为,联邦快递收购大田快递业务的可能性极低。联邦从事国内快递需要合法的运输资质,但是这种资质并不一定要靠收购大田快递来取得。在CEPA的框架下,联邦快递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香港的公司来内地运作一级货代企业或物流企业。而如果单纯地衡量网络价值,大田的网络对于联邦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另外有消息表明,联邦快递去年曾经接触过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意收购海丰下属的快递业务。虽然此事并没有进一步进展,但是这至少佐证大田对于联邦并不是惟一的选择。
事实上,大田集团对于收购也做好了两手准备。2004年5月大田曾经和扬子江航空快运有限公司谈判,打算利用它的地面网络来换购扬子江的股份,借此进入航空领域。虽然经过长期谈判后此事不了了之,但由此可以看出大田集团并没有完全放弃快递业务。2004年大田国内快递业务有6千万元的亏损。在无法掌握航空运力的情况下,大田集团将业务重点转为陆运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在收购充满变数的时候,大田集团依旧进退有道。
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