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怠工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为反对政府通过的港口服务业私有化改革议案,在希腊港口工人工会号召下,比雷埃夫斯港、萨洛尼卡港的港口工人于2006年11月6日开始举行罢工和抗议活动。此后,劳资双方数次接触以图通过谈判达成妥协,但由于双方态度均较为强硬,该活动迅速转化为全体港口工人的消极怠工运动。根据希腊媒体报道,港口工人的正常上班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每天8小时。但在怠工运动中,他们的表现是典型的“出工不出力”。据专家估算,运动期间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的工作效率仅相当于原来的1/5,即原来1天能干完的劳动量,现在需要1周甚至更长时间;原来每天投入紧张使用的36台大型集装箱码头起重机,现在有近一大半置闲。比雷埃夫斯港务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对港口工人的消极怠工也毫无办法,因为现在工人对港口私有化改革的抵触情绪非常高涨,我们虽然采取停发工资等办法,但还是无济于事。”
期间,希腊政府三次试图与港口工人进行谈判,但前两次均无果而终,直到2007年1月2日的第三次,在希腊海运部的主持调解下,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和该港港口工人最终达成协议,决定最晚于4月30日重启港口尤其是集装箱码头的私有化改革进程对话。该协议暂时结束了长达8周时间的大规模消极怠工活动。
二、起因:矛头直指私有化
希腊港口工人开展极端的消极怠工运动,由来已久,其两个主要原因是:
第一:欧盟港口私有化议案两次未通过,波及希腊。
希腊的航运业举世闻名,在当今希腊经济发展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集装箱海运业的飞速发展,包括希腊在内的欧洲各国港口工人的地位不断凸显。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围绕工资和上班时间等权益,欧洲各国的港口工人就开始与政府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期的希腊港口工人也密切配合着欧洲港口工人的运动。
“港口服务业私有化”议案是近几年欧洲港口工人罢工潮的导火索。该议案早在2003年就已出台,旨在打破大企业对港口货运业的垄断,为港口服务引进更多竞争。港口工人们担心自身饭碗可能就此不保,因而强烈反对,并引发了包括希腊港口工人在内的欧洲港口工人大罢工,后该议案遭欧洲议会否决。
时隔两年多后即2006年1月初,欧盟委员会第二次推出此项议案,也再次引发荷兰、比利时、瑞典、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各大港口工人的大罢工运动。据欧洲运输工人联合会表示,该罢工参与人数达4万人,波及12个国家。声势浩大的罢工迫使欧洲议会于2006年1月18日再次否决私有化议案,欧盟港口工人联合罢工以胜利告终。
在这两次较量中,欧洲港口工人的势力不断壮大。欧洲港口工人的胜利为希腊港口工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的“斗志”,希港口工人的影响不断增强,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第二: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工人努力维护既得利益。
2004年3月上台执政后,希腊新民主党政府把推行结构性改革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市场和私有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和外来投资,增加经济的外向度,增强整体经济竞争力,以更深程度参与欧盟一体化,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形势和客观要求。希腊政府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财政赤字大幅下降。
2006年是希腊改革推向纵深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现有改革成果,希腊政府将改革的矛头继续集中指向金融、邮政、电信、港口、教育等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
希腊媒体报道,此次港口工人大罢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已批准港口私有化改革议案,并将按欧盟要求对比雷埃夫斯和萨洛尼卡两港进行公开国际招标,以提高其竞争力和增加就业。其中,比雷埃夫斯港务局董事会已批准同意面向国际招标。而且外国公司一旦中标,就可享有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长达30年的管理权。
由于希所有港口均属国有,用惯了“铁饭碗”的港口工人自然对港口的私有化进程大加抵制,一旦港口私有化后,就意味着严格的管理,工作时间的延长,工资福利的减少甚至失业,港口工人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此次罢工还使全希腊人获悉一个惊人内幕:据希腊《每日报》报道,目前希港口工人年收入介于7.5万到15万欧元,平均9.6万欧元,月均收入8000欧元,这在欧洲发达国家都是绝对的高收入,对于人均月收入668欧元(欧盟统计局2006年统计)的希腊人更是遥遥领先。因此,希腊码头工人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虽然政府在通过议案后明确表示,港口私有化后将不会对港口工人的福利造成任何影响,但港口工人仍想保持现状,采用我行我素的消极怠工来抵抗政府对港口私有化的实施。
三、影响:企业苦不堪言,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消极怠工运动正值06年圣诞节和07年新年来临之际,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贸易和运输季节,因此引发了希腊乃至世界各地的极大关注。同时,运动对希腊的港口经济、港口合作、国家形象及对外贸易均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直接经济损失。
据希腊《每日报》报道,8周时间的怠工运动,为港口造成了1200万欧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怠工期间,每天排在码头外等候装卸货物的集装箱运输卡车长龙长达10公里,许多司机已数周无事可作,收入也一落千丈。
2、运输业和港务合作。
港口工人的消极怠工,导致工作效率大幅下降,使到港船只无法按时装卸货,船无法按期返航进入下个航期,继而船公司要对整个船期进行调整;同时船舶滞港时间过长,货物滞留,还被迫缴纳滞港费,为船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媒体报道,一艘大的集装箱船如果滞港,每天光交付滞港费就要3.5万欧元。许多贸易商和船公司为了向客户负责,尽快交货,只好将自己的集装箱运往意大利等希腊邻国,然后再重新花钱租赁别的集装箱船安排转运。据悉,消极怠工期间,约12万只集装箱未能及时装卸,其中2万辆新购轿车未能及时运达;另有约120 艘开往比雷埃夫斯港的集装箱船折返到黑海和地中海的其他港口卸货。
怠工运动使海运公司失去与希港口合作信心。在消极怠工运动之前,MSC(地中海海运公司)、中远集团、Hutchison(香港和记黄埔港口)、迪拜港、APM(马士基集装箱公司)及以色列的ZIM等,均对希港口投资十分感兴趣。据悉,中远和Hutchison将联合对比雷埃夫斯和萨洛尼卡港进行竞标;APM对萨洛尼卡港关注已久并建议与希政府合资扩建商用港口。
怠工运动后,大部分公司都处于观望状态。对此反应最为强烈的是MSC。作为比雷埃夫斯港最大的主顾,MSC每年的运输量占该港运输总量的1/3,占该港集装箱码头运输总量的1/2。近日,MSC口头告知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由于罢工影响,该公司已选定意大利港口作为替代港口,同时该公司将大幅度减少到希腊的航线。
3、国家形象。
希腊港口工人的极端怠工持续了8周之久,除说明希腊工会势力的确很强大外,也为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各种势力强大的工会是希每年200多次游行示威活动的原因所在,这些工会令外国投资者望而生畏。如果再联系到05年夏季希腊银行职员罢工竟长达5周时间的话,这也从另一方面交代了这些年希腊的国家竞争力不升反降的原因所在。
四、中希海运合作
希腊是世界航运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商船队和世界级航运枢纽。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萨洛尼卡港、伊拉克里翁、帕特雷和亚历山大波利等港口是通往黑海、巴尔干、中欧以及北非等地的航运中枢。据预测,未来10年,该地区的集装箱运量将是目前的3倍。为满足未来需求,港口的改扩建已迫在眉睫。而改扩建工程需要大量外来投资,因此比雷埃夫斯港、萨洛尼卡港已成为众多海运巨头竞逐投资的重点。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造船国。希腊船队承运了中国50%以上的进口原油及大宗进出口商品,中希方在开展航运、造船、港口建设及海员劳务方面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尤其2006年为中希海运合作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1)2006年1月,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访华期间,与我国领导人亲切会见,共同商讨积极推进两国合作关系。两国政府发表了《中希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鼓励两国港口、航运企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两国间的直达海运及经对方港口到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海上中转运输。
2)中远集团远东—地中海航线上的集装箱班轮于06年4月份开始挂靠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以支持该港发展成为地中海东部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此航线的开通对中希两国的双边贸易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06年1-10月份,希腊产橄榄油对华出口比05年同期增加了35%,棉花对华出口比上年增加17%。
06年5月,希腊海运部和中国船级社签署了“希腊政府授权中国船级社对希腊旗船舶进行法定检验和发证的协议”,这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希两国在海事和航运领域的合作。
3)中远集团将一条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航速最快的9500标准箱集装箱船舶命名为“中远希腊”号(COSCO HELLAS),以此作为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这标志着中希两国海运业的合作关系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中远集团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公司也已和比雷埃夫斯港开始了投资该港集装箱码头的谈判。此前,有消息称,中远希望在希腊一到两个港口项目上获得10%~20%的股份。此外,中远还计划在地中海东部、巴尔干半岛及黑海建立一个运输基地。
4)06年7月26-29日,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率团访希并拜会卡拉曼利斯总理、会见了希海运部长,参加了“中远希腊”号集装箱船命名暨首航比雷埃夫斯港庆祝仪式。卡拉曼利斯总理出席庆祝仪式并致辞,对中远集团为促进两国海运关系的发展表示赞赏。回国后,魏家福总裁将出访情况向吴邦国委员长作了专题汇报,吴邦国委员长给予高度关注,并作重要批示:“祝贺中远在希腊业务的不断扩展,希腊是海运大国,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合作是两国合作的优先领域,中远在希腊业务的发展,不仅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我相信也会促进中远业务的发展”。
5)中国和希腊都有意在港口和海运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06年9月两国共同签署了欧亚交通与海运合作备忘录。希腊媒体称,中国希望能在比雷埃夫斯港有更多的停靠码头和货运场地,并以此作为向欧洲其他国家运输货物的航运中转中心。
6)06年10月下旬,希国民经济和财政部长阿劳格斯古费斯访华期间指出,希腊和中国正在寻求进一步发展海运关系。中国对投资港口基础设施显示出极大兴趣,希腊船东也对中国港口感兴趣。他还指出,中国公司可以利用希腊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通过比雷埃夫斯和萨洛尼卡港运输货物,进一步辐射到中东和黑海沿岸各国。
7)2007年1月底2月初,华建敏国务委员对希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期间,分别会见希总统帕普利亚斯、总理卡拉曼利斯,并与希腊外长芭科雅妮举行会谈。华建敏国务委员在会见会谈中表示,中方愿进一步扩大双方在海运、旅游、企业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中方欢迎希扩大来华修造船舶,也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希港口建设,建立地区物流中心。卡拉曼利斯总理表示,希政府高度重视对华关系,视中国的发展为机遇。希中合作潜力巨大,愿拓展和深化与中国在经贸、海运、奥运、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充实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