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税区在保税功能、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削弱。实施区港联动,则能改变保税区与港区“前港后区、相互分离”的现状,有效地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保税区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港口能级、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些考虑,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作为全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区域,先行先试。
内地物流业大兴上海独占三分之一强
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窗口,无论是交通网络的建设,还是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都走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前列,坐拥国际化大港,专业化的接卸码头,便利的交通体系和区位优势,使得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这也决定了物流业是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器。
去年9月份,《福布斯》中文版首次推出了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榜单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子榜——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排行榜。在评选指标上,《福布斯》中文版以城市背靠的市场腹地、经营成本和交通便利程度为核心分析指标,交通便利程度由各个城市在铁路、公路、水陆和航空四个运输通道上的综合表现为计算基础。最终挑选出了在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产业的25个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依旧是最大赢家,其中上海位居前三甲之首位。
此外,近日,来自国际知名物业咨询机构仲量联行的最新内地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内地超过八成的物流设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其中上海居主导地位,占内地物流活动三分之一。
该调查报告是针对内地运输网络、消费市场、零售业活动、制造业集群、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营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的深入分析。这份调查报告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发布的2006年物流运营商调查中的数据显示,目前85%的物流设施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作为内地的国际窗口,上海在该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并将继续成为大型国际物流运营商和物流地产开发商进入中国的首选门户。
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实施“区港联动”的区域,经过三年多的开发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已经建成40万平方米仓库、15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和各类相关配套设施,已引进50余家国际航运、跨国物流和国际贸易公司,2006年实现进出区货值180亿美元。园区的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初步构筑了航运、港口、物流园区联动发展的新框架,成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平台。
上海保税物流园区努力创新节约型的开发模式,不断探索土地、资本、政策、功能在统筹资源和整合利用最大化的路径,走出一条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的发展道路,初步建成具有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定位科学、产业结构合理、环境友好型的国际化保税物流园区,不断提升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初步构建了物流园区、港区和国际、国内物流产业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局面。
政策模式优化园区业务成倍猛增
日前,从上海海关获悉,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业务大幅增长,共受理以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为主的进出园区货物138批,货值4057.13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12倍与24.86倍。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从正式运作以来,业务发展快速,政策效应日益显现。截至去年底,物流园区内共有注册备案企业61家,投资总额7.41亿元人民币;进出区货物29.78万批,货值255.46亿美元。其中,2006年,园区新注册备案企业19家,投资总额1827万元人民币;进出区货物20.9万批,货值182.3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
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实施区港联动,水水联运业务,使每个集装箱运费比原来陆路运输减少400~500元人民币,物流成本明显降低,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三得利酒类分拨中心自2006年7月落户保税物流园区后,通过上述模式将酒类产品由欧洲进境至保税物流园区后,再经洋山保税港区出口至日本,半年来共出境货物1424个集装箱,货值3475万美元,节约运费逾64万元人民币。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作为先行先试的试点,在功能上有所拓展,政策上有所突破,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较之保税区,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在监管上更加严密、在政策上更加宽松。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货物出口可享受退税优惠政策,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港口码头起重机、吊车等机械产品,2006年,该公司在保税物流园区视同出口货物230批,享受出口退税政策货物总值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倍,供给港口由原先张家港、洋山港2个港口增至福州、太仓、大连、厦门、宁波等地的10个港口,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地区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
上海海关对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国内进区货物试点实施“分批进区、集中报关”业务模式,有效促进了集拼业务和国际采购业务的良性发展。截至2006年底,该关共监管分批进区货物4286批,货值7391.68万美元。其中,先锋、索尼等公司用此模式采购国内货物5825批,累计采购货值6691.54万美元。针对保税物流园区内惠普公司等大型企业“零库存”的生产方式,上海海关早在2005年9月就实施“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凭保放行”业务模式,实现企业24小时全日制分拨配送,较好地满足了下游客户的实际需求。截至2006年底,上海海关监管以此模式出区货物440批,货值920.1万美元。
上海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关将不断创新监管模式,优化作业流程,努力推动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将“分批进区、集中报关”、“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凭保放行”等业务模式统一纳入信息化管理,通过整合优化提升监管效能。二是充分运用预定式布控、风险随机布控、卡口即决式布控等手段,构建通关、物流监控、查验、保税仓储监管各环节衔接紧密、配合高效的监管链,提高监管绩效。三是扩大无纸通关“事后不交单”试点企业范围,完善加急货物查验预约、大宗货物进出园区卡口快捷放行等便捷通关模式,进一步增强区内企业的竞争力。
行业领先企业助力保税物流园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区,突出货物境内外快速流动、保税区港区运营一体化和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三大重点,设定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转口贸易四大功能。拥有先进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及战略性的地理位置,而且配合园区为出口型企业提供了优惠货物进入园区即享受出口退税,集装箱可分拆、集拼并可在物流园区内无限制停留等政策,给国际行业企业以及投资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使其真正感觉的了实惠所在。
日前,共有美国杜比实验中心、药明康德新药研制中心、美国特林波测量仪器测试中心、美国天合汽车零部件亚太区运营中心、日本西铁物流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中心、美国科腾中国分拨中心、美国伊顿盛士达零部件分拨中心7家公司正式落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园区。这7家公司分属研发技术中心、物流枢纽服务两大类产业,均为行业领先企业。
研发中心方面,美国杜比实验室模拟音频降噪及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中心将提供全球最先进的相关测试。药明康德是亚洲研发规模领先的本土新药研发服务机构,此次投资3000万元设立GMP药物制剂实验室。
物流服务枢纽方面,美国天合汽车售后市场亚太区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资方是全球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领导者,其保税区物流配送仓库将逐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物流配送服务。西铁物流是日本西部最大的物流企业,此次签约项目是其在保税区运作一年后建设的二期物流中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西铁亚洲物流运营中心。
此外,联想外高桥保税区生产营运中心项目作为联想集团全球六大生产营运中心的第一家,在保税区新发展园区举行签约仪式。
国际房地产商及投资管理公司新熙地集团日前也正式宣布收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一超大型现代化物流设施。这是新熙地集团在中国的首次重大战略性投资,充分显示了新熙地对发展中国尤其是上海物流产业的信心和支持。
该物流设施为一座双层仓库,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拥有27个独立的单位及直通二层的车辆通道,并紧靠外高桥一期至三期码头。该物流设施除了拥有优越的基础配备和地理位置外,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所提供的专业通关服务将为各类物流公司、制造商和物流相关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和物流产业,构建园区与周边区域和谐发展的格局,构建政府、开发商和物流企业紧密型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沿海地区的多样化合作和联动方式,推动上海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外高桥保税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集聚优势,提升能级,在提升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跨国公司和物流企业价值链的增长。通过协助进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整个园区的规模经济环境和上海物流业的顺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