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总局决定对原有的飞行高度层进行改革,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过严密论证,制定了《中国民航实施缩小8400米以上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方案》。
《方案》确定了我国新的飞行高度层配备标准:8400米以下飞行高度层实行300米垂直间隔;8400米至8900米实行500米垂直间隔;8900米至12500米实行300米垂直间隔;12500米上仍为600米垂直间隔。
新的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配备方法将于北京时间2007年11月22日零时起施行。实施范围为:在我国境内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兰州、乌鲁木齐飞行情报区以及三亚飞行情报区岛内空域(不含已经实施缩小垂直间隔的三亚飞行情报区海洋空域,以及香港、台北飞行情报区)。
南航业内人士解释说,飞行航路的宽度是固定的,飞机不能并排飞,但可以在不同高度层上“叠罗汉”飞行,整个航路就像一座“空中立交桥”,当缩小飞行高度层的垂直间隔后,将相当于增加了立交桥的层次,从原来的7层增到了现在的13层,几乎让整个航路的航班容量扩张了一倍。
据悉,我国现行的飞行高度层配备标准,是在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配备方法基础上,经过1993年和2001年两次改革形成的,即在8400米高度以下飞行高度层实行300米垂直间隔,8400米高度以上飞行高度层实行600米垂直间隔。这种配备方法在当时可以满足民航飞行需求。
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运输机队规模迅速扩大,机场起降架次和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加,民航可用空域资源越来越紧张,尤其在广深空域、上海空域和首都空域以及京广线、京沪线、广沪线,空中航班流量大大超过航路的容量,不得不实行流量管制而造成航班经常性延误。由于这种“空中塞机”引起的航班延误已经成为中国民航航班不正常的主要因素。
专家表示,作为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居世界第2位,在全球普遍实施缩小垂直间隔标准的大环境下,尽快实施缩小垂直间隔标准,对加快我国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