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系统——物流业的第三次浪潮
2007-8-29 17:2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全球零巨头沃尔玛宣布从2005年1月起,沃尔玛将让他们的前100位主要供应商在他们的货物中放入EPC标签,应用到1个关键配送中心。从2006年1月起,应用到所有配送中心。制造企业如吉列、强生、宝洁以及知名的物流企业如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也都承诺要尽可能将EPC系统引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EPC产品电子代码革命性地解决了单个商品的识别与跟踪问题,即为每一单个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因此,以EPC软硬件技术构成的“EPC物联网”,能够使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性能。
为了顺利实施EPC产品电子代码,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为此,2003年11月1日EAN和UCC决定成立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中心EPC global来管理和实施EPC的工作。
EPC global旨在改变整个世界,搭建一个可以自动识别任何地方、任何事物的开放性的全球网络。EPC global通过各国的编码组织管理和推动当地的EPC工作,各国编码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管理EPC系统成员的加入和标准化工作,在当地推广EPC系统和提供技术支持及培训EPC系统用户。
EPC global的网络架构
2003年10月28-29日Auto-ID Centre在东京召开了它的最后一次董事会议,决定从10月31日起,分布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六个Auto-ID Centre改名为Auto-ID Lab。
EPC global董事会在2003年11月25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自从11月3日EPC global的网站发布以来,EPC global收到很多公司的申请,表示愿意以会员的身份加入EPC系统。EAN International总部已经在通知各个编码组织有关EPC新成员加入的情况以及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EAN和UCC组成EPC global的董事会,EPC global通过各国的编码组织开展工作,管理EPC系统用户的注册、续展工作,同时,通过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EPC global的主要工作是:
● 加强研发工作,主要是通过与6个Auto-ID Labs合作来进行;
● 推广EPC标准,包括推广硬件和软件标准;
● 管理EPC global网络,包括编码系统、对象名称解析服务、开展一致性服务;
● EPC系统的推广工作,包括市场推广、应用系统的建立和提供实施支持。
全球EPC的研发和应用情况
20世纪中期产生的射频识别技术,由于射频标签本身的价格昂贵,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应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Auto-ID中心,进行射频识别技术的研发,通过创建RFID标准,并利用网络技术,形成EPC系统,来为建设全球实物互联网而努力。
具体来讲,EPC系统在国际上的测试可分为三个阶段:
试验第一阶段(货堆): 2001年9月28日,Auto-ID中心成功读取了宝洁公司位于密苏里州Cape Giradeau工厂中手纸货堆上的EPC代码。10月1日,该厂有一批货物要发往位于Oklahoma,Tulsa Sams俱乐部,当货物离开工厂时,货堆上的EPC代码在异地被成功的读取。
试验第二阶段(货箱): 2002年2月,联合利华、宝洁、卡夫、可口可乐、吉列、沃尔玛和强生等公司将包装盒上配有EPC标签的货物在全美8个州中选定的配送中心和零售商之间运输,尽管从货堆试验到包装盒试验大大增加了传输的数据量,系统运行仍然良好。
试验第三阶段(单个物品): 2002年底,Auto-ID中心测试系统处理更大数据量的能力,标签被加载到单个物品上。
EPC可为每一单个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以EPC软硬件技术构成的“EPC物联网”,能够使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性能。虽然目前EPC系统还没有真正地应用在企业的管理行为中,但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兴趣。目前,在全球共有90个终端用户和75个系统集成商进行EPC系统的测试,他们一起合作,整合EPC系统的产品标识,建立EPC实施方案。EPC系统的研发,可以说是如火如荼。
在美国,全球零巨头沃尔玛表示从2005年1月起,沃尔玛将让他们的前100位主要供应商在他们的货物中放入EPC标签,应用到一个关键配送中心。从2006年1月起,应用到所有配送中心。制造企业如吉列、强生、宝洁以及知名的物流企业如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也都承诺要尽可能将EPC系统引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在日本,EPC系统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制定。在其战略中强调要进行EPC系统研究,由经济产业省和总务省,推广电子标签的普及,力争将标签价格降至3-5日元。同时,在该战略中也指出要建立EPC系统标准体系,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并与ISO和EPC Global接轨; 建立技术产业联盟(由NTT集团、KDDI、索尼、日立、东芝、NEC、丰田汽车、东京电力、日本通运、日本铁道货物、京滨电气铁道公司、三菱——沃尔码等100家企业组成); 建立行业试点(2003要在家电、图书、服装、食品流通业进行试点; 2004年拓展到10多个应用领域)。
在加拿大,EPC global加拿大已经产生,由该组织负责本国EPC系统的研发和推广。2004年其主要举措有: 代表加拿大工业界参与制定全球EPC2.0标准; 建立与加拿大基础技术和系统相兼容的EPC标准; 制定EPC商业计划,在加拿大推广该技术; 为EPC网络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公共政策; 培训终端用户、技术方案解决商(包括: 出版EPC商业应用案例; 建立EPC培训机制,举办论坛、演讲进行交流; 宣传EPC网络的商业价值); 建立加拿大应用方案服务商及用户委员会; 引导加拿大各行业应用。
在英国,Tesco已于2003年9月进行了该公司物流中心“National Distribution Centre(NDC)"和英国的两家商店(St.Neots与peterborough)进行EPC系统的应用测试,使用915HMz频带,对NDC和两家商店之间的包装盒及货盘的流通路径进行追踪。
2003年底,Tesco使用与2003年9月测试基本相同的系统,同著名日用公司美国金佰利、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美国吉列、著名饮料公司英国Diageo等5家供货商展开进一步测试,以验证已在欧洲获得批准的UHF频带的868/869MHz的通信中使用无线标签的效果。
Auto ID中心研发EPC系统,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主导下,为了通过采纳开放的全球标准和产品标识来提高商业的贸易效率,实现EPC系统的宗旨,EAN和UCC成立EPC Global,来管理全球EPC标准、开发并实施市场和通信、管理有关EPC的知识产权、与Auto ID中心就未来的改善进行合作、管理EPC系统。EPC网络的商业化给各国的编码组织提供了发展新业务的绝好机会,同时由于EAN已经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编码组织,对于开展这一项新的业务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EAN的世界成员组织和美国UCC,负责EPC系统的全球教育、信息传播、教育工具和推动,可以利用他们超过100万的成员公司的全球用户基础推动EPC技术的应用。自此,EPC系统的研发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整合,并进入了有计划的推广阶段。
我国EPC系统的注册与管理
EPC global通过各国的编码组织管理和推动当地的EPC工作,EPC global给各国的编码组织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基本指导思路,各国编码组织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
EPC global于2004年1月12日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是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EPC global)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唯一代表,ANCC负责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EPC global)在中国范围内的注册、管理和业务推广。
为了保证EPC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建立EPC系统准入制度,对EPC用户提出一定的要求。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提供者等,可以申请注册,获得管理者代码,成为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的终端用户。对于系统集成商、培训公司、贸易协会等可以通过申请注册,成为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的系统集成商。
为了规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保证产品电子标签的质量,加快产品电子标签的推广应用,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产品电子标签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我国采用全球统一的产品电子代码编码体系及射频标签表示,推广应用产品电子标签,建立中国的产品电子标签系统。
产品电子标签工作应当依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等加快使用产品电子代码,提高商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生产、储运、配送、销售等)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是我国EPC系统管理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我国产品电子代码的发展规划; 负责我国有关EPC系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负责贯彻执行EPC系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 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产品电子代码工作; 开展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负责全国范围内产品电子代码应用领域的拓展、推广应用EPC系统; 负责产品电子代码的注册、续展、变更和注销; 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全国产品电子标签芯片制造商、识读器生产商的资格认定工作; 开展一致性检测工作。
我国EPC系统标准体系
EPC系统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得到了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政府部门、我国自动识别技术等相关行业及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许多行业、科研机构、应用企业已纷纷开始研究、推广应用EPC技术,为使我国的EPC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规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我国的EPC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制定与EPC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相配套的系统标准,为此,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依据EPC global标准化工作内容和范围,结合我国EPC系统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我国的EPC系统技术标准体系。
参与这方面研究的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标准协会等机构非营利机构以及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大学的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EPC处于宣传和推广的起步阶段。
Auto-ID中国试验室依托于复旦大学,是EPC Global组织所属的六所学术研究机构之一,在中国负责标签和识读器的研发。
EPC与物联网
在由EPC标签、解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解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找到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并采用分布式Savant软件系统处理和管理由解读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由于在标签上只有一个EPC码,计算机需要知道与该EPC匹配的其它信息,这就需要ONS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Savant将EPC传给ONS,ONS指示Savant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查找,该文件可由Savant复制,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
EPC网络有很多重要的特点: (1)不像传统的条码,本网络不需要人的干预与操作而是通过自动技术实现网络运行; (2)无缝链接; (3)网络的成本相对较低; (4)本网络是通用的,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运行; (5)采纳一些管理实体的标准如: UCC、EAN、ANSI、ISO等。
EPC之实物互联网即物联网。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当物联网的构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够彼此相联、互联交流,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为之焕然一新。最重要的是,物联网将给人类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来深刻的变化,将其从许多简单而枯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赋予人类更大的力量,去探索和开发“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