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企业风采

中远:“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带头人

2007-8-7 11: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记中远物流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肖建英
   7月19日,参加中远物流2007年年中工作会的会议代表们每人拿到了一本书——《物流先锋——中远物流“双学一创”先进事迹汇编》。中远物流于一年前的年中工作会上向全系统15000名员工提出“双学一创”的号召,号召大家学习中远物流青藏铁路项目部、印度项目部,争创一流业绩。一年来,全系统各区域涌现出不少“双学一创”的先进典型集体和个人。会议代表们在《物流先锋》一书中领略了肖建英的飒爽英姿。
    2007年2月2日,在北京远洋大厦,中远物流 “大件货物滚装上下船辅助决策系统”成功通过科学成果技术鉴定,这标志着中远物流人反复论证、不断创新的研发成果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专家的肯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鉴定会上,一位50多岁的男士侃侃而谈,令在座专家连连点头并一致通过了该技术的鉴定。他就是中远物流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工程物流事业部高级工程师肖建英。他带领研发小组,历经数年反复论证,建立了数学模型,编制了软件,成功开发了“大件货物滚装上下船辅助决策系统”,该技术已成为中远工程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勤奋学习 埋头实干
肖建英,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汽车应用工程专业。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大件运输和大型车辆的技术工作,凭着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开拓进取精神,主持完成了多项挂车技改工作,为公司增加了适应不同设备运输的新车型,使大型车的使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曾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为同行们介绍了新的经验;曾参与解决了运输和维修方面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肖建英1992年被交通部授予“80年代优秀大学生”称号,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1995年被评为中远集团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金锚奖”。
    大学毕业后,肖建英抱着为祖国的公路运输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抱负来到中国汽车运输天津公司。在实践中,他体会到要想做好汽车大件运输的工作需要掌握多门技术和积累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下决心再学习。大型车技术资料共有20多本,其中发动机变扭器修理手册就有近五公分厚,他从头到尾不知看了多少遍,对每一个部位的修理方法乃至每一个螺栓拧紧的扭矩都牢记在脑子里,大型车的操作规范更是背得滚瓜烂熟。当时有些人戏称他是个“书虫”,但他却认为这些资料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技术人员尽快深入实际、指导生产实践的捷径。
    肖建英深入到生产一线,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机务科工作时,经常深入到车队和车间,与挂车工一起扛道木、抡大锤、搞运输;与修理工一起修大车、爬上钻下,再脏再累也毫不在乎。一次在为首钢运输大件途中,由于天气寒冷,一台TG300牵引车气压突然下降为零,车辆无法行驶。肖建英根据牵引车的制动原理和当时的气温判断,由于继动阀中积存的油泥遇冷冻结造成阀芯不能回位而导致行驶故障,于是,他二话没说,脱掉棉大衣,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钻入车底,找到了有故障的继动阀修了起来。等他排除了故障从车底出来时,已是满身的油泥,冻得说不出话来。
勇挑重担 刻苦钻研
    勇挑重担,刻苦钻研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种体现。共产党员的职责决定了党员就是要成为高飞群雁的头雁,远航船队的航向。肖建英就是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发挥了领头雁的带头作用:他在进行运输技术理论研究时,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并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许多都填补了运输技术的空白,对中远大件运输和工程物流技术的领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和独立完成了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项目,主要有新型公路大件运输车辆的研制,包括超重型挂车的横向拼接研制,使中远的大件运输能力最重可达到2000吨以上,可贴地运行的150吨低平台挂车,200吨框架低平台挂车,350吨桥式挂车等;主持600吨桥式挂车的试验和应用,解决原进口设备稳定性不够等问题。
    大件运输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肖建英看到许多大件运输都是凭着经验进行原始操作,缺少科学依据。经过反复思索,他大胆地向领导提出了 “研究一套科学理论,改革凭经验运输大件的老模式”的设想。公司领导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和支持,鼓励他大胆地去实践。
    从1984年开始,肖建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探索大件运输的科学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去。在他的努力下,从挂车的受力与变形计算、稳定性、捆扎、牵引车配载到弯道通过能力演算,一个个难题被攻破。特别是在“弯道通过能力”的研究上,肖建英从动笔到完成,历时8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12000字的论文,并在《汽车运输研究》上发表,使大件运输的关键性理论难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这些理论成果为公司大件运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 业界领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肖建英和同事们的技术研究成果,在中远工程物流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丰富的大件运输经验和较高的运输技术,中远中标的许多重大项目中都有他的参与:负责秦山核电三期投标文件中技术方案部分的编写;负责田湾核电站投标文件从过驳开始、驳运、吊卸、公路运输技术方案的编写;负责核乏料运输技术方案的编写等。他具有丰富的工程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或主持了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标技术工作,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印度瑞莱斯项目、大连石化项目等。
    2004年5月,在惠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中,肖建英作为技术总指挥,带着病痛在现场指挥着30多名工作人员,他冒着38度以上的高温,在工地自备码头上,头戴安全帽,穿着足有7斤重的防护靴,眼睛上套上了防护罩,衣服外面还套着反光服,大汗淋漓地为业主承担着关键设备的物流服务任务。他详尽分析方案,并逐一研究每一道程序的解决方案和应急预案。他用自行研制的充分利用潮汐变化的船车滚卸技术,指挥专业人员用中远集团购置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2200吨自行式平板车,在四天时间内累计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分别将自重1016吨和1284吨的乙烯裂解反应器和裂解装置安全平稳地从驳船上滚卸到岸上,再稳妥地运抵工地,从而连续创造了船车滚卸和道路运输的国内新记录。当平板车载着1000多吨的庞然大物如履薄冰地经过船岸之间的钢板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捏着一把汗,万一钢板断裂,这意味着不仅价值4000万元的自行式平板车也要折断,而且会殃及价值上亿元的核心设备。但中远的工程技术人员指挥若定、操作娴熟,确保了整个滚卸过程安全顺利的完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该项目过程中的精彩镜头,并采访了肖建英,他向电视机前亿万观众们介绍了中远物流的独家 “秘笈”,一展中远物流风采。
    2006年下半年,在印度瑞莱斯项目中,肖建英作为项目总经理统筹全局,在英国与项目业主谈判期间,连续几天谈判至深夜,每天谈判结束后仍不能休息,继续与项目小组成员商讨第二天的谈判策略和技术商务问题,最终一举击败众多国际知名的物流服务商,中标印度目前最大的石化项目物流服务合同,为中远工程物流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年,中远物流成功地中标大连石化项目,最重件1466吨,是大件运输中所罕见的,堪称国内工程物流之最,工期紧、操作复杂、装卸难……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肖建英在这个项目中参与其大件设备滚装的技术评审工作。他凭着高度的责任心,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赶到现场,向现场人员了解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情况,随时对现场操作中的不规范的做法提出改正建议。项目成功完成,他的身体却累垮了,高血糖症状加重。有一次在项目现场忙得忘了吃药,当场晕倒,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怎么样?运好没?”使在场人员无不感动。
    肖建英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他非常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大件货物运输和项目物流业务涉及面广、环节多、过程复杂,其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而大件货物往往是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核心设备,稍有不慎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项目重大件设备多在几百吨重,又地处偏僻的高原、山区,运输十分艰难,有的需海公铁或水陆联运;有的公路、桥梁承载能力不够;有的码头没有大型装卸机具等,因此需从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来综合考虑运输方案。他在参与这些重大件货物的运输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学习技术,在项目操作与管理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思路与方法。肖建英还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团结同志,为了培养年轻人,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力量。
    肖建英今年正好50岁,他说还要好好干几年,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这位 “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带头人,正意气风发地带领着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中远物流人,大步流星地走在刷新更多纪录的大道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