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本土民营物流企业的成长路径
2007-9-5 15:0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成立短短五年进入山东物流企业50强,思锐物流——
一家本土民营物流企业的成长路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地区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然选择。而作为拥有得天独厚港口优势的青岛来说,物流业无疑是最值得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
目前,青岛已经拥有各类物流企业1800余家。除了国字号大型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外,相当一批青岛本土民营物流企业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艰苦的创业努力,从传统的货代、运输企业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物流运营商,并成为支撑青岛物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其中,青岛思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可以称作是一个典型代表,而它的成长路径也为青岛如何进一步支持本土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2007年8月25日,年轻的思锐物流迎来了它的第五个生日。与同期的许多公司一样,依靠青岛拥有的港口优势,思锐物流最早的业务也是货运代理。
但与它的这些同龄人不同的是,思锐2006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1.2亿元,成为山东物流业50强之一。除了青岛的总部外,思锐在上海、深圳、宁波和济南拥有4家分公司。可以说,这样骄人的业绩在青岛的货代企业中可谓凤毛麟角。
对此,青岛思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翠峰将其归功于公司最初的定位:“从一开始公司就没有将自己定位在做一家普通的国内货代企业,仅仅赚个佣金差价,而是把做网络,尤其是培养国际代理网络作为公司成立初期的最主要任务。比如,我们最早做的就是欧洲和美国的代理网络,现在我们做得最好的业务也是来自于欧洲和美国。”
每年,吕翠峰和她的团队都会抽出大量时间来前往世界各地,与当地的代理商进行交流与沟通。渐渐地,“Smart Cargo”(思锐的英文名)在国际代理商那里有了名气,并在彼此间口耳相传。时至今日,思锐的代理手册上已经在全球拥有100多家代理,其中,有经常业务往来的代理达到10家以上,网络已经覆盖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上大部分区域——对于一家地方性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能够拥有这样规模的国际网络并不多见。
完善的国际网络优势使得思锐避开了国内货代市场和近洋国际运输货代市场惨烈的价格战,也为思锐争取到了一些大客户,比如中国重汽向中东地区出口重型汽车需要用滚装船运输,别的货代企业找不到船,但思锐却可以通过代理商找到船。就这样,海信、徐工、中国冶金、加拿大铝业和美国空气化工等都逐步成为了思锐的客户。
而另一个让吕翠峰感到骄傲的企业竞争优势,就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发展物流业最缺的是人才,这是行业的共识,有学历的往往没经验,有经验的往往理论知识不足。而且,培养人才花费高,物流业人才流动性又特别强,这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自己花钱培养员工。
但思锐却没有这样做,吕翠峰引用了柳传志的一句话:“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在她看来,只有拥有一只执行力强的团队,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
从2004年开始,思锐每年都从并不丰厚的利润中拿出四五十万来对70多名员工进行培训。2006年,思锐从北京请了一名专家来给员工进行关于团体建设的培训,两天时间就花了4万元。思锐的一家大客户听到后惊讶地说:“我们这么大一家企业都不会这么做,你们一家小民营企业就能花这么多钱请专家来,真是了不起!”
但是,吕翠峰感觉这钱花得值得,因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有力支撑了思锐的成长。“现在,我们的骨干员工大部分都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最年轻的分公司经理是1981年出生的。”
企业的快速成长没有使思锐的管理层迷失方向,就像公司的口号那样——“锐意进取、放眼未来”,思锐将公司发展的目标锁定为现代化综合性一体化物流供应商,并将其写进了员工手册。
吕翠峰告诉记者,物流就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此,思锐已经全面介入到各种物流业态当中:空运、铁路运输、大件运输等等,在运营不久的青岛保税物流园,思锐也抢先入驻,并成功地将海信的“一日游”业务从香港揽到了青岛。
尽管雄心勃勃,吕翠峰仍然对企业的发展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外资物流巨头正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和品牌优势,加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而本土物流企业也在加快自身的发展,物流市场已经高度竞争,甚至产生了恶性竞争,作为中小物流企业,企业的利润被压得很低。”
此外,吕翠峰还告诉记者,作为民营物流企业,资金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瓶颈。由于缺乏足够的实体抵押物,中小物流企业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为此,思锐不得不考虑与国外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争取在境外上市融资。
“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对物流业和本土民营物流企业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吕翠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