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经历“快车道”式发展
2008-10-19 0:4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改革开放30周年,重庆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条件、运输装备、运输能力、运输规模以及运输效益显著提高。近日,重庆市交委副主任腾宏伟介绍,重庆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了明显缓解,到2012年,将建成“四小时重庆”和“八小时周边”,基本实现重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碑到大坪靠步行
重庆市交委副主任腾宏伟介绍,重庆的交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7年直辖。
今年50岁的骆玉学女士从小住在老衣服街(现较场口一带),她回忆到,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的交通特别不发达,从解放碑到大坪都习惯走路,不会坐车。除非出个远门才坐车,“你不知道那感觉,完全是人贴人,那时候车特别少,干脆叫挤车。”
腾宏伟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重庆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运输矛盾也日趋突出。在这个时候,重庆交通开始了大建设、大发展。据悉,截止1997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7045公里,比1978年净增11624公里。
据悉,直辖初期,重庆等级公路16886公里;域内通航里程2468公里,港口码头达到1122座,年吞吐能力100万吨以上的港口有5座,100万人次吞吐能力的港口有9座;市域铁路形成了“一枢纽三干线二支线”的布局。
直辖10年重庆交通“快车道”式发展
“到1997年,重庆交通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各种运输方式较为齐全的立体交通网络。”腾宏伟表示,但那时重庆交通仍十分滞后,城口县到重庆要3天的时间,巫溪、巫山和秀山等县到重庆至少需要1天以上的时间,12个乡镇不同公路。
腾宏伟说,直辖10年来,重庆交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7——2000年:是重庆的交通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出了“五年变样、八年变畅”的目标,同时,将地方公路建设权限下放,由区县政府负责实施,提高各区县建设地方公路的积极性。
2000——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8小时重庆”,重点解决秀山、巫山、巫溪、城口的交通落后情况,并投资34.84亿元,重点建设国道319涪陵至秀山、省道103万州至巫山以及省道202万州至城口的公路,总里程922公里。
2002——2005年:将原规划2020年建成的“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部提前到2010前实施,并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的号召,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005——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找略,继续加大对交通的支持力度。
2007年至今: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建设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作为加快发展、扩大开放重要的支持保障措施。
2012年建成“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
据介绍,截止2007年底,我市公路里程达到10万多公里,比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增长了5.8倍,年平均增幅6.8%。
“到2012年,重庆建设高速公路2100公里,形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腾宏伟说,2012年,还要建成高等级航道1400公里,形成1.4亿吨的港口吞吐能力,成为西部最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
“未来5年,重庆将改造国省干线15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5万公里,新增至湖北宜昌、利川,湖南长沙,四川合江等6个周边省市出口,使高速公路出口达到10个,与周边省市接壤的主要城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腾宏伟表示,并在8小时内能直接抵达成都、贵阳、西安、昆明、武汉、长沙等周边省会城市。
腾宏伟强调,要“建设成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除了成为西南地区的运输枢纽外,还要辐射到西部的省市,如甘肃、陕西等地,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