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引擎” 科学发展的先导区
2008-10-27 15: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投资者纷纷抽资潜逃,中国经济却逆势飘红,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力扛中国经济GDP稳健增长大旗。位于湘江岸边的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更是成了承接国内外各路资本之地。日前,世界最大烧结机制造基地在此开工,投资10亿元的MW太阳能双结非晶硅电池生产线和其他光伏应用产品项目签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在建工业项目29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6个,总投资100亿元。
国内外优秀企业为何纷纷进驻长沙高新区?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该园区探寻其中奥秘。
此前,有人这样形容长沙高新区——“湖南经济发展的未来”,“中部崛起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谭杭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为核心,服务湖南富民强省。‘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重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把长沙高新区建设成为宜于创业与人居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成为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主阵地。”
从2万元到千亿元的财富神话
翻开长沙高新区的发展史, 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从1988年凭借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18位,位列中部六省9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2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长沙高新区从一开始就将“开放”作为立区之本。
1988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这个试验区就是长沙国家高新区的前身。
1991年,国务院批准其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8.6平方公里。
1997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总规划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长沙国家高新区调整为由岳麓山高科技园(以下简称“麓谷”)、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组成。
“一区四园”的开放格局已然成型,开放成了这个新型园区最主要的发展主题。不久前,在长沙国家高新区企业总结表彰会上,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谭杭生和管委会主任罗社辉在与企业家们交谈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总的工作目标是“又好又快、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全力打造实力、活力、魅力、和谐麓谷”。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开放”的思想。“开放”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深的体会,因为我们处于特定的环境,只有勇于开放,乐于开放,才能做出“好、快、大、强”的新文章;只有“开放”的思想不变,“开放”的园区才会产生巨变。
为了将“开放”的文章做得更好,200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成建制地将岳麓区东方红镇调整到高新区,进行委托管理;2006年,又将望城县黄金乡和雷锋镇的3个村调整到东方红镇,由长沙高新区统一实施开发建设。至此,高新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了80平方公里,此举为长沙高新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长沙产业经济发展史上,似乎难以找到超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的领域。且不说在发展前十年的“婴幼期”逐年翻番的飞跃,进入成熟期,它的生命力依然超群:2004年,长沙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505亿元,到2007年这个数值已超1000亿元,三年翻了一番;财税收入方面,2005年为7.1亿元,到2007年增至15.2亿元,两年翻了一番。这些硬指标彰显出园区经济保持高位快速增长的态势。今年年初,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调研长沙高新区时,提出要精心打造“投资中部,首选麓谷”这一品牌。
这样良好的发展状态能否持续?长沙高新区对未来信心十足。这种自信来自积累与创新。
截至去年底,长沙高新区已聚集1800多家企业,园区内纳税收入过百万元的企业有173家,过千万元企业33家,过亿元企业2家。湖南省40多家上市公司有一半落户高新区。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来高新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超过4000亿元。
二十年的财富增长反映出了长沙高新区人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善于抓住机遇促进园区经济大发展的科学思维;同时,二十年的产业发展更多地凝聚了长沙高新区人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在这场创业大剧中,长沙高新区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可歌可鉴。
营造一流投资环境
进入21世纪,园区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长沙高新区决策层明确提出,环境好坏是吸引投资者的最终决定因素。
建区二十年来,长沙高新区从管委会领导到每一个员工,一直致力于营造一个“近者悦远者归”的良好环境,形成“洼地”效应,让投资者处处感受到繁荣、方便、舒适、优美、和谐。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竞争力。改善环境,必须有全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和全方位服务的理念。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罗社辉告诉记者,我们坚持“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工作标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构建了“企业围绕市场转,园区围着企业转”的良性互动机制。据了解,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推行政务改革,管委会各内设机构和驻区机构行政审批及服务集中在高新区投资服务中心受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园区内事情在园区内办结。园区还探索多元主体投资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引入28家金融机构、风投公司参与高新区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质量认证、产权交易、仲裁等中介机构逐步健全。
在硬环境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长沙高新区建设者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生态环境为特色、兼具城市功能”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核心园区——麓谷。
坐落在麓谷中心区、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的麓谷公园,是绿水青山型生态产业园的代表作。占地20万平方米的麓谷中心公园山清水秀、绿树葱葱、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公园与园区建设融为一体,成就麓谷高尚品质生活,被评为长沙市生态公园和最美丽的公园。
美丽其表的同时,更需以完备功能来丰富高新区的内涵与外延。近年来,麓谷抓住长沙构建“三区三带”大产业空间格局的有利契机,加快金洲大道、枫林路西延线改造工程,推动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打造新城样板区。高新区两位掌门人谭杭生、罗社辉的目标非常专注,就是要把麓谷打造成客商“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快、富得起”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国内外开发商纷至沓来,加速完善麓谷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公寓、超市、农贸市场等陆续进入高新区。企业员工在这里只有家的亲切而没有客居他乡的生疏。数万企业精英、技术人才也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麓谷园区完成从单一经济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园区的升华。
创新是强区之路的永恒主题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世界级企业,也吸引了本土创新型企业,已跻身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二位、世界第十九位的中联重科便是典型。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美国、比利时……中联重科的产品大显身手。“从中联重科创立开始,就始终瞄准世界行业前沿,研发系列产品,起步就保持与世界水平同步。”据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介绍,中联重科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行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正是基于高起点、高品质,中联重科产品去年打入了国际高端市场。
中联重科的自主创新强企之路也正是长沙高新区众多企业通过创新孵化、实现“核裂变”发展的缩影。二十年来,该区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推动产业高速高效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在这里得到生动印证。
谭杭生对记者说,要巩固扩大高新区在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断深化完善园区鼓励创新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协调组织作用,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产学研金”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
2007年,长沙高新区出台了五个体系、八个方面的创新引导政策。数字媒体、先进电池、生物医药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与研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中南大学博云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湖南大学产学研基地一期主体工程顺利竣工;摩托罗拉创新中心面向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思科网络教育学院启动运作。此外,创业孵化有效拓展,新增孵化场地4万平方米,长海与泰宝创业基地投入使用;软件园、橡树园等4个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获市政府授牌;高新区成为科技部预选的7家“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单位”之一;麓谷创业投资公司组建运营,20家企业进入市重点扶持上市企业名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中小企业落实银行贷款2.2亿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申报各类计划415项,获得各级科技计划立项资金7800多万元;2007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在麓谷成功举办,“科交会”这一聚集创新资源的大平台永久落户长沙;科技部全国创新型园区试点工作座谈会、“第二届中国原创手机动漫大赛”等重大活动在长沙举行;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园区;高新区连续三年获得长沙市科技进步目标管理一等奖等等,麓谷已成为湖南省资源高度聚集、极富活力的创新区域,也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新“火车头”。
最为重要的是,高新区的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引领创新的核心,为此专门聘请了袁隆平、黄伯云、钟志华、何继善、刘筠、钟掘、夏家辉、李健等10位院士、专家为高新区高级顾问。为他们提供产业用地500亩,引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项目、中南大学博云C/C、生物基因、干细胞工程项目、湖南大学汽车、模具、数控机床项目在园区建立产业化基地,预计总投资达20亿元,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2007年,认定省级技术中心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发市级以上优秀新产品30个。
目前,长沙高新区拥有各项孵化器10个,孵化场地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多家。有14个国家级、省级技术和工程中心,17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占全市、全省博士后站总数的73%和38%,400多个联合研发机构。聚集各类风险投资机构28家,风险投资总额达17亿元。这些重大创新资源的聚集,使长沙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长沙伟晖高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进入创业园时白手起家,到今天已在麓谷购地建设自己的新厂房,公司生产的系列金属炭化物微细粉末成为国内企业取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品牌,应该归功于高新区良好的创新孵化土壤。
这种创新型的工业经济也为湖南经济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视察长沙高新区时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促使的GDP增长表明,近年来,湖南省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对的。”
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资源节约之路
园区经济正为湖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没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却是部分湖南园区经济发展的硬伤,各个园区之间甚至存在产业同质竞争、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湖南的园区经济如何更高更快融入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当中?形成产业集群、走特色发展之路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十年艰难创业,长沙高新区孕育出众多产业集群。这期间,最大的贡献在于率先开始产业链整合及产业集群研究与实践,从而培育出长沙首批四大支柱产业集群。谭杭生表示,要着力培育和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全力做实各类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使特色基地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重点支撑,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内涵式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是长沙高新区的传统与基础产业,也是向其他支柱产业渗透、融合成效最显赫的产业。这里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长沙软件园排名全国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第六位。诺基亚、摩托罗拉、思科等电子信息世界500强,长城信息、威胜电子、湘邮科技等一批电子信息上市公司,拓维信息、虹梦卡通、山猫卡通、三辰卡通等无烟和低耗企业,主要靠聪明大脑和创意创造财富,牵引长沙逐步向“两型社会”转型。
先进制造业是长沙首次以工业在中国甚至世界扬名的“黑马”产业。高新区聚集的20多家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07年,中联重科产值突破百亿元,由此带动和形成几十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随着湖大海捷高效磨削工程中心以及有色重机、江南机器、中冶长天、洪格液压等企业的相继开工投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将不断提质完善,日立电器、东洋电机、华泰重工等中外明星企业争相辉映星城。
新材料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裂变最具市场“杀伤力”,其衍生的新型能源电池材料已在国内形成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效力。由博云新材料、杉杉新材料、远大住工、金瑞科技、科力丰新能源、神舟科技、惠同新材料、晶鑫科技、大陶科技等组建的产业方阵,正拥有越来越多的市场话语权。
生物医药领域,国内唯一拥有胚胎资源和干细胞研究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的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双鹤药业、国家重点中药企业上市公司“中华老字号”九芝堂先后落户园区,带动方盛、中和、泰宝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制药企业相继到来,使高新区成为湖南省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重要基地。
构建先导区核心增长极
对于长沙高新区人而言,2007年12月14日是值得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后,作出了“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的战略部署,决定依托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两型社会”先导区。
“两型社会”先导区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如果说二十年前,长沙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建设长沙高新区的决策,改变了毫无工业基础的“河西”的命运,也从此改写了长沙经济的发展走势。那么今日之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勃发生机,先导区落子高新区,则可谓是再次把长沙高新区推上历史新使命的制高点。陈润儿在长沙高新区调研时指出,打造大河西先导区,一是要依托高新区的发展。先导区选择河西,就是考虑到高新区发展的需求,为高新区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平台,只有高新区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凸现先导区的形象和价值。二是要提升高新区的发展层级。先导区的建设,将使高新区的发展站在更高层面、吸引更多关注、聚集更多资源、享受更多支持。三是要支持高新区的拓展。长沙市委、市政府将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支持高新区在建设先导区中大有作为。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望城坡经济开发区和雷锋镇调整到高新区统一管理,至此高新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成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核心区、起步区。
那么,长沙高新区如何在“两型社会”先导区这部改革与创新大剧中演好角色?罗社辉告诉记者,以麓谷为“蓝本”,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入园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把营造环境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结合起来,把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结合起来。为此,园区提出了加快发展的“五大转变”:
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变。长沙高新区宣布,将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精密制造、清洁生产为特征的都市型工业,吸引创新型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入园企业的档次,确保入园项目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以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
从依靠政策驱动向营造环境优势转变。将园区内基础网络平台、软件公共应用平台、共享资源平台等技术创新平台与投资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有机结合,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软环境。
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吸引总部类、龙头型、核心部件类企业及其研发中心落户。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等重点对象,开展“点对点”招商活动,着重瞄准整机、整车、成套装备项目开展招商引资。
从扶持单个企业向扶持产业集群转变。立足引进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龙配套。
从发展科技产业园区向打造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积极构建宜于创业、人居的科技产业生态新城,形成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把长沙高新区打造成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富得快的科技产业新城。
当“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沙先导区这两大机遇来临之时,长沙高新区人表示,一定要把握历史赋予的良机,打造出一支先导、先行、先发、抗风险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创新航队,唱出中国园区经济发展最嘹亮的麓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