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理念搭建新平台 扬州让运河名城焕发新光彩
2008-10-3 11: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由此成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中国大运河的发端地。
9月25日,第二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在扬州开幕。这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运河名城”,正以其精致绰约的风姿,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以开放理念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新平台
[新闻回放] 2007年9月26日,在扬州举行的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郑重宣布,鉴于扬州与大运河的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决定将扬州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
扬州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兴。
早在唐代,扬州就是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居留在扬州的外国人达1万多人。唐时韩国的崔致远、宋时阿拉伯的普哈丁、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接受记者采访的扬州市市长王燕文认为,“从扬州这个城市来讲,凡是发展得好的时代,都是开放度比较高的。”扬州在新一轮发展中,需要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举办“运博会”,就是为了交流分享世界运河名城建设与保护的经验,用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的首届“运博会”得到了外交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和机构的倡导和支持,参加的外国城市有14个,中国大运河沿线24个城市全部参加。“运博会”把运河、文化、城市这三个元素组合起来,成为继“烟花三月”以外扬州又一极具影响力的品牌。现在,用“谷歌”搜索“运河名城”四字,出现的条目,便大都与扬州有关。
今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推动下,大运河沿线8个省和直辖市与所有33个地级城市的政府共同组建了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并就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申遗达成了《扬州共识》,扬州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
一年来,扬州与苏伊士运河上的伊斯梅利亚省和塞得港省、荷兰马克运河上的布雷达市等多个运河城市开展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伯明翰、布雷达等市的市长相继率代表团来扬访问;就在一个月前,扬州驻欧洲办事处在布雷达商会正式揭牌;20多天前,扬州在伯明翰市成功举办了经济合作推介会。
传承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
[新闻回放] 今年以来,扬州实施“双东”(东关街和东圈门)历史街区整治一期工程,修缮了李长乐故居、逸圃、华氏园、壶园、胡仲涵故居等盐商旧宅和名人故居。原真的古迹、修缮的遗存、仿古的街景,共同构成了扬州城历史文化的脉络。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是城市自身潜在的软实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经常说,扬州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积极挖掘和传承运河文化精神,从大运河师法自然的法则、创新求变的智慧、融通和谐的境界中汲取丰厚的养分,扬州浓墨重彩地打造文化博览之城,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软实力。按照规划,扬州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以扬州历史城区、古运河及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依托,通过完善、提升、利用、新建等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整合,建成数量不少于100个、惠及全社会的文化博览场所。
在规划的指引下,扬州对境内运河沿线的纵棹园、盂城驿等文物古迹和邵伯、茱萸湾、瓜洲等古镇进行修缮、保护,综合整治古运河城区段,复建了古运河沿线的东关古渡、康山文化园、大王庙等,新建和修复了万花园、淮扬菜博物馆、水文化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佛教文化博物馆、世界动物之窗、罗聘故居等一批专题展馆。在扬州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街区,蜿蜒的500多条小巷,被誉为“青砖雕刻的历史名片,永不褪色的风情画廊”,每逢周末假日,许多市民喜欢来到青砖黛瓦的曲街幽巷流连徜徉,平添了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
如今,站在蜀冈之上,鉴真与崔致远这两位文化先贤正遥相呼应,彼此诉说着扬州文化建设的新传奇:2000年和2003年两次赴日举办扬州鉴真文化节、鉴真东渡成功125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5月,呼应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暖春之旅”,组织“鉴真故里扬州市民访亲团”,赴日举办了“鉴真精神论坛”、“奈良扬州市民联欢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经外交部批准,今年春天在唐城遗址建成了崔致远纪念馆;目前,又在规划建设“马可·波罗纪念馆”,以此推进与欧洲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扬州的国际影响。
科学保护和利用运河,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新闻回放] 2007年4月21日,江苏唯一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落户扬州古运河东岸广陵新城,基地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与新城“现代都市水城”定位相得益彰。
大运河千年流淌,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观光等功能。在建设运河名城中,扬州积极探索大运河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全力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古运河与瘦西湖一水相连,为改善水环境,扬州投入巨资,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进行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和沿岸生态修复,河湖相通,使瘦西湖主要观光水域“死水变活,湖(河)水变清”,沿河两岸桃红柳绿。10年来,扬州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瘦西湖、古运河城区段以及二道河、邗沟、小秦淮河等14条城区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沿岸亭台楼阁频现,一派鸟语花香景象。
江都境内运河段,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取水源头。为确保大运河水质,扬州在沿大运河两侧1公里、近2800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内,重点实施面源污染控制、引水河道整治与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四大类生态工程。现在,扬州境内100多公里的运河长堤绿树成荫,绿化率达80%以上;大运河全年水质也基本达到了二类标准。
从凸现运河文化的生态特质着眼,扬州将沿运经济带的产业定位为生态高效农业、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业,着力建设环保产业的高地。沿京杭运河地区,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沿岸地区,历来是国家粮油、水产品的重要基地。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平台,扬州加快建设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邗江观光农业核心区、高邮水产水禽产业园、江都花木产业园等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宝应县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有机食品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扬州加快“退城进园”步伐,淘汰落后产业。大运河、古运河沿岸的瑞华钢铁等80多个污染企业相继关停搬迁。以京杭运河为依托正在加快建设的广陵新城,重点发展以呼叫服务和数据处理为主导的信息服务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增值能力的软件外包骨干企业。目前已入驻的中国电信、神州数码、IBM软件测试中心等10多家企业,让这个江苏省唯一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正全力向国家级产业基地迈进。
发挥扬州港傍河、滨江、通海的独特地理优势,不久前,扬州与山东济宁联手开辟了京杭运河上第一条集装箱航线。千百年来“因河而兴”的扬州,有望再度成为内河现代物流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