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向大海开拓发展空间
2008-11-1 11:5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活蹦乱跳的鲜虾,扑扑棱棱的梭子蟹……细心的市民发现,今秋的虾蟹上市量大价格低。在北河街农贸市场,经常买海鲜的孙大妈告诉记者:“今年的活虾最便宜的时候才15块钱一斤。”\
市民餐桌上的海鲜丰富,也极大地提高了渔民的收入。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张建柏科长说,为了反哺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大海,今年我市增殖放流海蜇、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等9个品种3亿多尾水产苗种。据测算,仅今年就能带来10个亿左右的经济效益,渔民增收12亿元。
在开展增殖放流进行渔业资源修复的同时,我市还不断提高渔业科技能力,现代渔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新引进了2个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产)科技支撑项目和1个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市国家级渔业科研项目和基地总数达到45个,名优水产苗种达到43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模式。
海风送来“绿色电能”
“这风车,真够气派的,没想到我们也能用上环保电!”蓬莱市北沟镇平顶山脚下的张老汉看着远处山上一点点立起的“大风车”,高兴地说。今年,作为烟台市2008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蓬莱华润风电项目将完成所有风机安装。至此,我市已竣工投入运营的风电项目5个,风机总装机容量11.1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7%,成为我省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我市核电产业迅速崛起,海阳核电项目一期的1、2号机组核岛负挖工程已经启动,海阳市已引进核电相关产业项目3个,莱山区核电关联企业发展到26家,3000亩核电产业园起步区年底前将启动。
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不仅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普通市民,从中受益的不仅是能源紧张得到大大缓解,也意味着人们将享受到更多的蓝天和阳光。
海洋经济步入快车道
市民生活上的变化只是我市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的一个缩影。眼下,我市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实力增强的态势。
目前,烟台港西港区、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蓬莱港区以及海阳港建设进展顺利。新港建设和港口设备更新换代,港口设施大型化、现代化、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得港口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增大,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于是成为各大港口的“抢手货”。
同时,我市滨海旅游快速增长,投资开发稳步推进,开发区金沙滩、牟平养马岛、蓬莱以及海阳凤城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正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烟台旅游大世界、大南山生态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如今,烟大铁路轮渡客滚试运营的开通,为山东、辽宁两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最便捷的通道,这不仅打通了与环渤海、东三省的交流通道,增强了物流处理能力,我市公路、水路、铁路为网络的枢纽型物流体系已见雏形。不但如此,我市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开发区、蓬莱、芝罘等船舶及配套产品集聚区的规模日趋膨胀。而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也推动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YMG记者 初阳 摄影报道
新闻背景
“坚持临港产业与海洋经济互为依托,拓宽发展新空间。”这是市委书记孙永春在去年党代会报告中的明确要求。我市有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900多公里海岸线,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市正充分利用丰富优越的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抓住国家重点开发环渤海经济圈、烟大铁路轮渡开通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以港兴市”,发展海洋经济。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