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钢铁产业: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2008-11-18 13:3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纪方
陕西钢铁业走出艰难V字型路线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的经济建设在总体上同全国一样,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趋势,而陕西的钢铁产业的发展,却走的是一条艰难的V字型路。
历史往前推二十年,陕西的钢铁产业虽然在全国挂不上号,排不上名次,而在省内还是一路飘红,颇有影响的。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的陕西钢厂、西安钢厂和略阳钢厂,尽管年产总量不过五六十万吨,但厂区内外经常是车水马龙,一派热火繁忙景象,省内的不少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工程所需钢材都是由西钢和略钢提供的,当时的几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还不错。
时间再往前推十年,当周围一些省区钢铁产业蓬勃腾飞之时,曾经红火过那么几年的陕西钢铁企业却由于体制、资金和领导班子等原因相继陷入困境。陕钢、西钢面临破产边缘,略阳钢铁厂虽然炉火未熄但也是半死不活,建成后还未全面投产的汉江钢铁厂陷入瘫痪。相当一段时间,几个钢铁企业成为拖累陕西经济的老大难户和政府的重点帮扶对象。
三秦的钢铁产业问题出在那里,难道就这样山重水复一蹶不振了吗?省市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着急和思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们也在苦苦探寻出路。几经实践几经反思,最后形成的共识还是要突破传统的体制束缚,在企业产权和内部机制改革上下工夫。
钢铁企业传统体制的变革
几个钢铁企业的改革都是从体制和产权上着手的,但各是各的思路和模式。
改制成效最显著的当数汉江钢铁厂。2000年,经陕西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筹划和出面联系,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考察、筛选、招标,最后确定引进河北著名的民营企业唐山半壁店钢铁集团 (现名河北保业集团)对汉钢进行了租赁经营,改造重组为汉中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汉钢公司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以灵活的经营体制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迅速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的改造与扩建,很快就使这个面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46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回到了车间,原来只能冶炼生铁的汉钢,如今成为集矿山开发、生铁冶炼和轧钢、焦化、铁合金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年产生铁130万吨,钢坯50多万吨,同时建成的80万吨冷热轧带钢生产线、60万吨焦化产品回收工程也正式投产。钢铁产能已达到200多万吨,一举结束了汉钢建厂30多年来有铁无钢的历史。2006年,汉钢公司又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重组汉中钢铁厂、汉中铁合金厂、汉中化工总厂和略阳水泥厂等多家企业,组建成汉中钢铁集团,跻身中国工业企业500强。
略钢实行的是国有与民营企业合资而进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10月,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由进入全国500强的省内著名民营企业宝鸡东岭集团投资控股,组建了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略钢一方面大胆改革企业内部运营机制,盘活资产,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投巨资对陈旧基础设备和技术项目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对原来的1号高炉进行了大修改造,将3号高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原地大修,容积由原来300m3扩容改造为425m3,新建成的75平方米烧结机工程和年产60万吨棒材工程顺利投产,略钢的年产钢能力已由过去的30万吨左右上升到100多万吨,职工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个位于秦岭深山区的老国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位于西安市区红光路上的西安钢铁厂,曾是陕西冶金行业的支柱企业之一,后来由于资金短缺、历史债务和冗员包袱沉重等原因陷入困境,于1997年停产。省市政府为了帮助西钢重新振兴,几次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先有民营企业安馨园公司入驻,后有西北钢铁企业最具实力的酒泉钢铁集团想进行兼并。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都半途夭折,不了了之。2005年,陕西省国资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决定由陕西龙门钢铁集团公司作为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对西钢进行托管和资产重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和相互磨合后,正式组建了龙钢集团西安钢铁有限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在妥善安置职工和积极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很快筹集投资3亿多元,对陈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起一条5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不仅使龙钢集团的产品涵盖了建筑钢材中所有的规格品种,也结束了陕西钢铁工业无高速线材的历史。
对于早已资不抵债的陕钢,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实施了破产。
三大钢厂迎来新生机
这样以来, “山也还是那座山”,陕西的钢铁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没被淘汰出局。但 “山又不是那座山,河也不是那条河”。一是体制和产权结构变了,传统的国有钢铁企业一统天下变成了国有控股制、非公有的民营和股份制公司并存,产权多元化共同发展的格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上个世纪陕西的钢铁产业有三根支柱即陕钢、西钢和略钢,如今陕西的钢铁产业还是三根支柱即龙钢、汉钢和略钢,过去的三家都是国有的,而今的三家是以股份制和民营为主的。二是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完全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运营。三是产品结构也和过去大不一样,由品种较单一和粗加工型转为多规格品种和精加工发展,初步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到热轧、冷轧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四是产能和成材产量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省的钢铁产能达到600多万吨,生产粗钢363万吨,成品钢材379万吨。在过去的20多年中,陕西省本地的钢材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万吨到60万吨,只能满足省内钢材市场需求的10%左右,而现在本地产钢材可以满足省内市场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钢的崛起与发展,成为陕西钢铁行业的璀璨新星和一大亮点。这个于1958年起家于渭北高原黄河边上的县办企业,原名韩城炼铁厂,过去主要搞焦化和炼铁,1984年由地区划归为省属企业,但生产经营状况时好时差,在九十年代年产钢材不过30万吨。进入新世纪后,他们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市政府提出的“重整冶金,打造支柱”的战略部署,以建设西部一流精品建材生产基地为发展方向,坚持走“资本股份化、融资社会化、产业规模化、效益最佳化”之路,外拓市场促销,内挖潜力增效,狠抓各项管理,搞活资本运营,使企业一年一个新台阶,每天都有新进步,2002年10月组建起集团公司,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余亿元的总资产,年产值过百亿元,控股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龙钢集团西安钢铁有限公司、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龙钢集团宝鸡轧钢有限公司、龙钢集团华山设备有限公司、陕西红光物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子公司,集采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同时兼营发电、水泥、焦化生产和仓储物流服务等实业的大型联合企业,2007年以年产3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和109亿元的销售收入,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之列,成为目前陕西省域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和全省钢材销售业的“龙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秦的钢铁产业虽然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但毕竟在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尽管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