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物流“大三通”
2008-11-19 13:2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木易 李娜
11月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重要协议。这四项协议标志着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 “三通”已基本实现。
“两岸 ‘三通’将使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降低两岸营运成本、增加两岸货物流量、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进而促使两岸经济合作提高层次、拓展领域,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11月16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湖南湘潭举行的“第四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开幕式上如是说。
在全球金融海啸下, “大三通”(即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对两岸邮政、航运、航空、商贸等领域的物流企业,无疑都是利好消息。而如何借 “三通”东风,推进两岸物流协同发展,十分引人注目。
新转机
素有 “水果之乡”之称的台湾,有木瓜、龙眼、芒果、槟榔、杨桃等80多种水果,四季供应不断。不过,11月15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美廉美、易初莲花等超市,发现台湾水果所占比例相当低,品种不全。
“台湾水果虽然好吃,但运费高,到北京后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加上保存周期短,容易变质,超市一般是定量供应,以尽可能地节约运输和储存成本。”美廉美超市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负责人表示,要想让北方的普通市民吃上台湾水果,关键在于缩减运输环节的费用。在 “三通”没有完全落实前的台湾水果,要想抵达北方大陆市场,依然颇费周折。
在 “大三通”签订之前,两岸“三通”主要有三种模式: “货通船不通”、 “船通货不通”和 “通船又通货”。一是厦门港对高雄港的 “试点直航”只是 “船通货不通”,并不是真正的货物往来。二是 “货通船不通”的转口运输,而长三角以北的港口,货物主要是通过韩国、日本港口转运到台湾。在珠三角以南的港口,货物主要从香港转运到台湾,福建的货物也是到香港换船的。三是闽台 “小三通”算是实现了 “通船又通货”,但 “小三通”的 “两门”航线、 “两马”航线、“金泉”航线的全年货物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万吨。
随着两岸 “三通”的实现,运输时间和成本至少会降一半左右,水果的损耗率将降低,保质期也将延长,到消费终端的价格也有望控制在普通市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水果贸易只是两岸经贸合作的一篇。
据台湾经贸主管部门统计,2007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超过420亿美元。另据大陆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大陆对台出口为234.6亿美元,自台进口为1010.2亿美元,大陆逆差为775.6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显示两岸经贸合作市场份额的扩大;另一方面指出大陆是台湾的重要出口地。如此清晰明了的数据信息,将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商机展现无疑。
新商机
两岸 “三通”无疑对两岸物流发展意义重大,而从实际影响上,对于台湾物流行业发展尤其利好。其次,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港口水运等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台湾电子、石化、纺织等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当今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中,完善全球化供应链,精益物流管理成为趋势。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把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原料供应和生产基地,及消费市场作为全球化布局的大本营。
过去陈水扁当局推行 “锁岛”政策,使多数台资著名生产企业不得不在产业链布局地舍近求远,或在物流链条上绕道远行。这不但大大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每年两岸贸易物流成本就因转港而增加数亿美元,而这也使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这个大市场落后于日韩企业。
“三通”实现后,台资生产企业加快在中国内地设厂的步伐。富士康、宏碁、华硕、友达光电等国际著名的台资IT企业已把重心移向大陆,而产业链的延伸势必带来商贸物流的增加。
闽粤、江浙等地商贸物流企业也可借此机会开拓台湾新市场。尤其是福建地区因长期受台海政治寒流影响,厦门等地物流企业都舍近求远赴台。记者从福建保税区管委会了解到,面对盼望已久的 “大三通”,福建的物流企业早已按捺不住激动,他们组建的代表团一行20人已前往台湾参观访问。
据悉,该访问旨在促进台湾自由贸易港区和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对接。代表团将在台湾举办 “闽台物流合作契机及基隆自由贸易区与福州保税物流园区业务对接圆桌会议”,以寻求两岸物流合作商机。此次访台应是大陆首个保税物流园区登台洽谈两岸两区业务对接合作,并签署合作备忘录。
台湾拥有全球领先的航空和海运物流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急需要在大陆市场补充元气。
在航空货运领域,台湾中华航空高居全球航空货运企业第五位,中国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南航都与其存在很大差距。在海运港口领域,台湾长荣海运曾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即使在2007年的全球十大班轮公司中,长荣海运位居第四位,领先于中海集运和中远集运。台湾最大的港口高雄港曾长达8年,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桂冠。
但由于近年台湾 “锁岛”政策,很多中转高雄等台湾的国际货物,转战到中国上海港、舟山港等。高雄港地位被上海等区域港取代。同样在航空货运等领域迅速下滑,台北等航空货运枢纽地位被上海、广州等城市取代。而台湾中华邮政,更在快递物流领域因 “锁岛”政策不得施展。
如今,开放的大陆正在召唤台资企业。在11月16日的第四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上,王毅在讲话中明确指出: “促进两岸加强第三产业的合作,推动台资企业投资现代服务业……”这无疑为台资物流企业进入大陆打开了大门。
日前,排名全球货柜船公司第16位的,台湾第二大航运公司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树生接受本报采访时,高兴地告诉记者: “两岸‘三通’对两岸物流合作意义重大。大陆正在开发西部、发展内贸,阳明海运可以以先进的物流服务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服务,我们目前也在寻找内地合作伙伴。”
同样,两岸 “三通”对于大陆地区的江浙、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港口水运、航空货运、邮政快递企业,可以开展更多合作。不过,新的市场挑战也将到来。
新调整
自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入台开始,大陆和台湾双方的港口(包括航空港、海港和河港)就处于高度关注状态。随着 《空运协议》、《海运协议》、 《邮政协议》等协议地签订,海峡两岸各大港口的竞争和合作进入角逐的态势。
由于台湾高雄港等是传统的集装箱中转港,商业运作和服务模式等都比较成熟。在 “三通”之后,必然带来后发的厦门港,乃至上海等大陆港口,在竞合关系上进行调整。
根据签订的两岸 《空运协议》,目前两岸间每周施行的周末包机常态化为平日包机,即从每周一到周日,两岸对飞航班将由现行36班次增加到108个班次;大陆方面也增列开放16个航点,与台湾直接通航的城市达到了21个。
两岸空中直航实现后,厦门与台北的往返航程距离将缩短约三分之一,时间可缩短约二分之一,节省直接成本35%以上;厦门与高雄往返航程距离将缩短约五分之二,时间可缩短约三分之一,节省直接成本24%以上。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阳广华对媒体表示: “厦航早就在运力和机组配备等方面为两岸直航做好了准备,如今两岸签署协议,2009年厦航还将净增10架波音737-800型飞机,完全可以满足两岸平日包机的运力需要。”
在海运领域,海峡两岸港口群的布局需要重新审视。根据 《海运协议》,双方航运公司可在对方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两岸共开放港口74个。其中,台湾开放北、中、南部的11个港口,大陆开放48个海港和15个河港,双方还将视情增加开放港口。
昔日龙头高雄港有望重振雄风。有专家预计,随着直航的开启,高雄港将充当华中和华北地区中转市场的角色,通过中型货船将欧美长途货物运到高雄港转运,一年商机绝对超过50亿元。不过,谁是最终区域龙头,不但有内地市场的角逐,更有服务和品牌等多方面的较量。
在 “截弯取直”后,香港固有的中转枢纽必定受到冲击。专家分析指出, “大三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香港的中转中心的角色依然重要,它在两岸中所起的 “桥梁”作用仍然不能小觑。随着市场 “蛋糕”将进一步扩大,香港切割的份额应该不会缩小。
在邮政快递领域,根据 《邮政协议》,未来两岸邮政机构可以直接交付包含平信、挂号信、小包、包裹与快递等邮件,无需再经香港。香港邮件转运中心地位可能失;两岸邮件可利用客运包机的机腹运输,并分别在大陆建立8个、台湾5个邮件交换局,使两岸通邮所需的时间减短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