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工业化融合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8-11-21 19:0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和剧烈变动之中。在这场空前绝后的赶超型发展和制度创新中,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一直走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成为中国经济历史性崛起的主导力量。当前,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和战略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发展转型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其中,既有纺织、轻工、建材、电子、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大国生产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也有船舶、汽车、机械等弱势产业奋起直追,产业规模实现了惊人的超常规发展;还包括了石化、煤炭等资源型产业的产销两旺。据联合国数据,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0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国。这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它标志着中国制造业规模在世纪之交超越德国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中国GDP总量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却消耗了世界近25%的钢材、34%的煤炭、50%的水泥。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在全球战略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高企的新形势下,走发达国家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不现实。我们必须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在于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加快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广泛普及,不断重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针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诸多新形势,中国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在于与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这种发展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化融合;二是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三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四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协调发展,走高质量工业化之路;五是工业化和全球化协调发展,走国际化市场之路;六是工业化和服务业协调发展,走繁荣现代服务业之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ARJ21飞机模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更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融合,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们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着重从以下方面推进:
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引发经济和社会的改革,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应当着力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家电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实现中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必须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装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集成电路的整机联装等关键制造、检测设备和成套设备制造基地,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实施,促进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内容传输关联设备等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轮船电子等新型产业。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
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必须积极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灵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发展。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上极具挑战性的探索与实践,道路艰辛而复杂,任务艰巨而紧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