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关 南国雄关浓缩中国海关改革开放史
2008-11-25 1: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国海关的改革,很多都是从深圳海关开始,先在深圳海关实验成功后,然后逐步推广。”诚如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所言,改革创新是深圳海关的根和灵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圳海关从一个仅有800多人的处级单位发展成为下设机构48个,队伍将近6000人、全国最繁忙的海关之一,关区内海、陆、空、铁、邮各类监管业务齐全。中国旅检改革发轫罗湖桥边有
人曾断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海关的改革是从旅检开始的,就发轫于罗湖海关。”被誉为“中国旅检第一关”的罗湖口岸名闻遐迩,年进出境旅客一直占全国各口岸过境总人数的40%以上,日均24万人次,单日数量最高记录达34万人次。
改革开放前的每年春节,罗湖口岸前人山人海。那时海关检查采取的是“人人过筛,件件开包”细查细验的方式。深圳特区建立后,大批华侨及港澳同胞回国内投资办厂、探亲、访友,罗湖口岸的旅客迅猛增加,排几个小时的队过关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1986年,深圳海关将原“应税通道”和“免税通道”改设为“红色通道”和“绿色通道”,并首先在入境港澳旅客查验现场试行,随后扩大至所有旅检现场。1992年,在罗湖海关试行了“开放式重点查验方法”,即将“绿色通道”分为“重点查验通道”和“非重点查验通道”,“非重点查验通道”不设技术设备检查,一般旅客通过时给予放行。
据罗湖海关现任关长吴文奎告诉记者,2000年以后,罗湖海关在全国海关旅检系统率先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成功研发并运用了《旅客通关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与改革脚步相伴随的,是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自2001年起,罗湖海关在各监管现场逐步更新了行李检查机,增设了门式金属探测器,又于2002年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检查设备,使得查验环节的技术设备焕然一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二线通关大变革回
溯至改革开放初期,从1978年到1992年间,在长达260公里的海岸线和与香港接壤的24.5公里的陆地上,深圳已拥有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蛇口、笋岗、大鹏和机场8个海关,海陆空业务齐备。而1984年深圳启动二线设施,至1992年,二线海关的任务从通道管理逐渐转变为对宝安、惠东、惠阳、南头区的加贸业务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海关作为全国海关业务改革的排头兵,承担了很多重大的改革任务。
近年来,全面创新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提高深港两地通关效率:启动区域通关作业改革,开通了“空港物流快线”,大力推动“泛珠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同时,夯实监管业务基础,全面提升监管效能,为通关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是深圳海关通关改革中的另一抹“亮色”。2006年,深圳海关重点推动了“建立风险式分类监管通关制度”为主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海关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深圳海关还致力于加强大通关建设,不断优化通关软环境。至2007年,罗湖口岸通关时间延长到晚上24:00,皇岗口岸、深圳湾口岸均已实行24小时通关的模式运作。新口岸建设不断推进,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口岸顺利开通;链接深圳福田与皇岗落马洲支线的福田地铁口岸也在2007年8月15日开通;深圳西部又一集装箱大港———大铲湾海关的开关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国门铸就反走私钢铁长城1999年1月9日,深圳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分局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缉私分支机构挂牌成立,2003年更名为“深圳海关缉私局”。截至今年5月份,该局共查办走私案件31642宗,案值184.79亿元,涉嫌偷逃税额约50亿元,有力地打击了关区走私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关区进出口贸易秩序,保卫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打私高压态势下,深圳地区的非法贸易受到有效遏制,进出口秩序明显好转,广大企业守法自律意识逐步增强,正常贸易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