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世界”唱响和谐发展新乐章
2008-11-30 9:1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德令哈建市20周年青海新闻网讯谱写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壮丽篇章
德令哈,蒙语意为“金色的世界”。 2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德令哈市正式建制成立,开启了德令哈发展的新纪元。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辉煌业绩,全市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沧桑巨变。德令哈建市以来的二十年,是探索路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20年,是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20年。20年丰富生动的创业实践,既迎来了今日全市各项事业的辉煌,又锤炼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创业意志;既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德令哈实际的发展思路,又为我们今后积累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宝贵经验。
建市20周年是德令哈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德令哈迈向全面小康的一个崭新起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州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对实现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德令哈作为全州的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必须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两大主题,按照“集中精力创特色、坚持不懈攻生态、改革创新增活力、科教兴市强素质、依法治市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以更加昂扬的锐气、更加有为的举措,坚定不移地走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之路,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创造富民强市新业绩,努力在全州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科学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有新起色;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有新成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要有新亮点。
我们要以建市20周年为新的起点,始终坚持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逆境中崛起,在和谐中创业,在奋斗中奉献,在创新中发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着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队伍,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回首德令哈市走过的20年光辉岁月,我们无比自豪;展望锦绣前程,我们信心百倍。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聚精会神地谋求新的更大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德令哈而不懈奋斗!
中共德令哈市委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工业园区彰显循环经济发展活力
建市20年来,市工业发展历经改制的破茧之痛,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柴达木盆地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的良好机遇,作为“一区四园”之一的盐碱化工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市呈现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0余户,工业产品达10余种,工业总产值完成14.7亿元,较1988年的1795万元增加了81倍;工业增加值完成5.6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26.86%。
目前,位于德令哈市区南部的工业园区的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大纲及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园区内主要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园区基础设施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园区内已入驻青海碱业、青海昆仑碱业、青海金瑞矿业、海西化建、青海金锋实业、海西成明塑业等大中型企业。园区基本形成以纯碱为主的盐碱化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等特色产业体系,正在成为海西东部地区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地。
今后我们将立足德令哈的区位优势,结合资源禀赋,以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为重点,围绕建设盐碱化工基地这一主题,着力构建和培育以盐碱化工、建材、生物制品及中藏药业三个主导产业和高原生态旅游物流服务业、特色农畜产品种养业三个配套产业为内容的“3+3”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能够支撑和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构建“盐、石灰石—纯碱—硅酸钠、过碳酸钠、氯化钙、金属钙”、“盐、石灰石—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煤焦化工、塑料管材、1,4-丁二醇、醋酸乙烯”、“天青石—碳酸锶-金属锶、铁酸锶、硝酸锶、氯化锶—发光粉”、“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生物药业、农畜产品”等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关键链接项目,将盐碱化工、建材、包装、电力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构架起循环生态工业产业链网。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自1988年建市以来,德令哈市按照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的理念,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品位,德令哈的城市面貌在短短的2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由1988年的19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1.2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的7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规划区面积的比重为30.9%;供水能力从1988年的320万立方米/年增加到目前的3600万立方米/年,供水管道长度158.85公里;建成道路22条,道路总长77公里,形成了“七横六纵”的城市道路框架;集中供热面积达66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大幅增长,绿化覆盖面积从1988年的22公顷增加到目前的32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21.4%,公园绿地面积从1988年的4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6公顷。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西部矿业广场、西海公园、奥运广场、中心花苑、河西综合市场和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公益性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德令哈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功能区规划合理、配套设施到位、公益设施齐全的城市框架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令哈市加快招商引资开发房地产的力度,相继建设了海西购物中心、浩星花苑住宅小区、新世纪花苑住宅小区、园丁小区、金世界宾馆、蓝天宾馆、商业步行街和城南小区、如意佳苑等一大批房地产开发项目。2001年至2007年累计开发住宅与房地产项目23个,新增建筑面积达32.49万平方米,建成楼房近4000套,累计完成投资28014万元。住宅成套率达到80%。人均居住面积由“九五”末的5.0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21平方米。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淀图书馆、游泳馆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得到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
建市二十年来,德令哈市农牧区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农牧业结构日趋合理,设施农牧业不断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全面贯彻党关于农牧区发展的方针政策,特别针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农村改革的核心地权问题,联系德令哈市农牧业发展实际,稳步推进草场规模经营、草场有偿流转、联合经营等新机制,在培育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发挥畜牧业规模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向养畜大户草场规模经营,牧户之间合作经营,牧户以草场、牲畜等入股联合经营新模式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新途径。
按照“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编制了《德令哈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2006—2010年规划》和《德令哈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同时正在着手制定《德令哈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市确定了省、州、市14个试点村,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城郊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5个城郊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德令哈市在大力发展农牧业的进程中,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以培育和壮大无公害蔬菜、“大西洋”马铃薯、大葱、良种繁育、中藏药材为重点,培育特色种植区10个、养殖区10个,成立了78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合作水平大幅提升。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1万亩,蘑菇、油桃、草莓等特色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在原有4个龙头企业(柴达木药业、洋嘉农牧业开发公司等)的基础上,还新引进了青海雪旺薯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金色世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2个龙头企业。民生工程惠及各族人民
建市20年来,德令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民生事业,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民生工程得到健康发展。
目前,德令哈市共有中小学25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10所;在校生11727人,其中小学7084人,初中3043人,高中1600人;有教职工824人,累计输送大专以上人才近万人。20年来,累计改造房屋总建筑面积10万m2,消除危房面积2.7万m2,硬化校园面积6.7万m2,添置课桌凳4000余套,新建校园围墙7000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及11个多功能教学厅、4个电子备课室和27个卫星收视点建设,建成了市一中校园网主控中心及“班班通”(36套)、市民族联校校园网主控中心、市实验小学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一中、二中、四中、六中、实验小学、民族联校6个校园局域网,基本满足了学校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筹措资金近千万元,对四个乡镇卫生院、51个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目前,90%以上的卫生院业务用房不同程度得到改造,80%的卫生院有X光机,100%的卫生院有B超及心电图机,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够开展住院分娩及医学临床检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覆盖全市农村。
德令哈地区的社会从业人员由1992年的1.6万人到2007年增长到2万人。登记失业率由1992年的7.37%下降到2007年底的2.97%。通过积极落实税费减免、灵活就业“4045”社保补贴返还等政策,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补贴社会保险费173.5万元。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劳务输出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亿元。自2003年以来,德令哈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82个,安置各类就业困难群体300余人。
截至目前,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已由1993年的41个、941人发展至现在的96个、3416人。养老保险费累计征缴5340万元,累计为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5270万元,发放率一直保持在100%,圆满实现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要求。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截至2007年底,德令哈市参保单位94家,参保人数3300人。累计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379万元,支出1941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16082人,参保率达90%。高原旅游业方兴未艾
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立,德令哈市乘着中外人士对柴达木旅游的特别关注,针对全市丰厚的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制定出了“要从合理的区域定位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出发,充分利用特有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多元的山水资源,以优良的旅游资源配置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旅游生产力时空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
德令哈既有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与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
目前,德令哈市的旅游景点处在南丝绸之路辅道的沿线上,由柯鲁柯湿地、外星人遗址、天湖、怀头他拉岩画等10余个景点形成了大的旅游轴线。景区地域特征明显,景色各具特色,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开发潜力巨大,可形成大的旅游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