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年集装箱量2388万箱升
2008-1-18 18:0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香港港口表现退步,一直未有停止,未来仍会向下,这种现象令各行各业都担忧,未来何去何从,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香港去年集装箱吞吐总量2388万箱,只比上年同期上升1.5%,微不足道,集装箱量可排在全球货港第三位,在新加坡和上海港之后。上述数字与珠三角经济腹地整体港口群双位数字增长极不相称,货源枯竭和货量不足,加上缺乏有力支持港口的政策,是香港港口连年后劲不足的主因。
综观去年统计数字,传统的葵青港口表现稳定,但涉及中流作业、内河船运,公众卸货区或货主码头的表现十分差劲,以致后者的负增长拖累了港区的正增长,造成微弱的单位数字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箱量是213万箱,但未能分析其中重、吉箱或中转箱的比例。这种不合理的结构表现,相信未来还会持续。
葵青10月份录得零增长
细分项目数字显示,葵青港区今年增幅7.9%,中规中距,全年录得1732万箱,月产量呈现正增长,反而上半年的表现优于下半年。值得一提,10月份的月产量录得零增长,是香港港口月产量历史上首现零数字,情况十分值得警惕。
相反,非葵青港区的中流作业、内河运输表现却乏善足陈,今年录得655.9万箱,同比下跌12.4%。与上年同期比较,净增箱量只有59万箱,数量少得可怜,且究竟有多少是重箱或吉箱,还是未知之数。据统计处港口货柜吞吐量统计,月运量录得全年12个月负增长,创下香港港口发展历程上一项纪录,可见香港港口在珠三角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和货运功能作用日趋式微。从另一角度反映,珠三角地区港口群开办华南快线服务和开办内河运输联系,在成本效益上受到货主的选择越来越大,亦显示香港港口货源分流的情况日益严重,光“等货上门”的陈旧经营方式和思维,和自以为“一港独大”的心态,是香港港口发展的绊脚石。
中流作业12个月负增长
香港货柜码头商会主席李耀光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上谈到香港港口的整体表现。他表示,香港港口已经步入停滞不前的阶段,增长放慢在预期之中。他指出吞吐量增幅是一种假象,原因是去年香港港口营运的一大特色是地区航线的货柜船,在港以船过船转运和内河船直靠葵青大码头卸货的方式,明显增加。这种方式出现重复两次计算装卸,并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统计数字。撇除该部分的数字,实际上有可能录得负增长。
他认为,收费过高,陆路跨境拖车收费始终高于邻近珠三角其他港口码头,是妨碍香港港口竞争力表现的一环,他对香港港口的退步现象显得无奈,强调今年对香港港口的表现仍然有很多未知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