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2008-11-9 11: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努力用好用足特区政策,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据统计,1979年至2007年,汕头外贸出口累计475.96亿美元,已与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历年累计在汕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40个。1979年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03个,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54亿美元。共有56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在汕投资157个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雪佛龙、沃尔玛、汉高、韩国SK等12家企业在汕投资。
投资规模、产业层次“鲤鱼跃龙门”
1979年8月1日,由原汕头市房地产公司与香港中发发展公司合作的汕头市华侨新村开发有限公司设立,合建5幢多层商品住房,掀开了汕头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页。
据介绍,汕头吸收外资的历程,大体可分为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1979至1991)、井喷阶段(1992至1996)、调整与回归阶段(1997至2007)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前10年每年吸收合同外资不超过2000万美元;1992年,邓小平南巡,党的十四大召开,汕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当年合同外资首次超过10亿美元,此后连续5年维持在高位,平均每年新批合同外资金额为13亿美元。特别是近年来,汕头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全市形成了全方位招商、多形式招商、持续招商的良好势头。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合同外资、实际吸收外资等指标连续几年取得高速增长。
从租用厂房到买地建厂房再到数次增资扩产,从加工低端产品到研发高技术含量产品,投资规模从小打小闹到动辄投入数亿元,高起点、高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汕头的外资企业完成了鲤鱼跃龙门般的蜕变。资料显示,1987年以前,外商投资比较集中在轻工、纺织、服装行业以及加工、服务、宾馆、旅游业等行业。1987年以后,随着大财团、大商社、跨国公司相继前来,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开始转向高附加值的中、高档产品,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项目增多,涉及能源、交通、电子、化工、通讯、食品、纺织以及房地产、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
截至2007年12月底止,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第一产业占1.9%,第二产业占58.9%,第三产业占39.2%。投资额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278家,10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的项目有263家,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9家。
外资的引进带动结构调整人才培育
海湾大桥、礐石大桥有如长虹卧波,连接起城的南北两岸,昔日天堑从此变通途。汕头市民、过往车辆从此告别了仅靠轮渡过海的历史,汕头的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这正是引进外资所发生的变化之一。近30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汕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与影响日益提高。
近30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比率为27.6%,项目包括深汕高速公路 东段 、石大桥、海湾大桥、国际集装箱码头等等,基本上改变了汕头原有电力短缺、交通落后、基础薄弱的状况,最终形成了目前汕头便利畅通的陆海交通网络,提升了汕头的城市硬件水平。
外资的进入引进了先进和适用技术,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初步形成了出口创汇农业体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服装、玩具及家具等产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了一批以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群体;推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在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通过引进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投资,还带动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企业和优秀人才。1989年4月,首家世界500强企业三井物产落户汕头,至今共引进跨国公司、大财团和大商社56家,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7家。此外,还有一批国外有影响的银行在汕头设立分行。这些投资改善了汕头投资环境,带动了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汕头的知名度,为汕头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外资的进入推动我市外贸高速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2007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规模以上总产值237.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4%,外资企业进出口总值31.5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3.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值18.9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8.5%,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相关度40.5%。外资的进入还促进劳动就业。从历史看,外商投资企业为解决全市就业贡献突出,比重逐年上升,自有统计数字的1997年开始,每年所占比重从11.1%上升到2006年的38.1%,从业人数达到13.4万人。
在汕世界级企业实现“三级跳”发展
1994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汉高集团在汕成立汉高粘合剂有限公司,年产值约为100万元。今年,该企业年产值预计可达4亿多元,企业在汕投资总额累计达到3238万欧元。
2001年12月,威尔信落户汕头,2002年,威尔信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9亿人民币,今年,该公司的全部销售收入预计可达7、8亿元。
1991年4月,华建电子落户汕头;1992年,公司的年产值约1900万元人民币;2006年,华建电子、华钜科技的总产值就已达到5.5亿元人民币。
像汉高、威尔信、华建电子这样在汕实现发展“三级跳”的外资企业不在少数。“近年来,汕头的硬环境不断完善,软环境越来越优化,各级各部门对我们关心备至,从日常事务到增资扩产,我们享受的是‘一路绿灯’的待遇,在汕投资取得了理想的收益,股东们非常满意。”在汕外资企业高层普遍都有同感。
事实上,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大刀阔斧、不遗余力加强环境建设。在加大以港口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实行办事回执制度,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进出口通关环境,致力营造适合投资者创业发展的乐园。多形式招商,多层次出击,重点推介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产业园区以及一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项目。更为令人兴奋的是,粤东工作会议在汕召开,确立粤东城镇群中心定位,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潮南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诸多利好政策因素使汕头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光明。
汕头对海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再度激升。近段时期,在汕外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扩大投资规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或考察、或洽谈、或投资,或办厂,世界级企业再度把目光聚焦汕头。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我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增多,投资规模扩大,全市新批设立和增加投资项目累计95家,同比增长超过2成;新增投资总额3.9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成。在新设的外商企业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7家。有来自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我市新设立企业或增加投资。
种种迹象表明,一股投资热潮正在回归汕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宽,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汕头吸收外资的步伐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一个“大招商”的格局基本形成。汕头,正再度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的眼光,汕头,正成为受各地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
本报记者蔡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