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陆惟一保税港区的优势是什么?
2008-12-17 20:2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2月16日电(李青南)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批复》(国函[2008]100号)文件正式函复重庆市人民政府及海关总署,同意在重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以下简称“重庆保税港区”),至此,目前国内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花落重庆。今天,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保税港区的批准设立,标志着重庆市进一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深入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已迈入纵深阶段。代表国内对外开放最高层次的保税港区,究竟是什么?对于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保税港区的成功获批又将意味着什么?一时之间,重庆保税港区成为重庆社会公众极大关注的焦点。
从专业角度来看--重庆保税港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以说,保税港区是形式上最接近自由港的贸易模式,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
保税港区整合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的所有功能和所有优惠政策于一身,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其主要功能包括:存储、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和制造、港口作业、检测和售后服务、以及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主要税收优惠政策为:国外货物进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进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我国的保税港区政策肇始于2005年6月批准设立的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目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获准设立的第11个保税港区。
从建设规模来看--重庆保税港区水空辐射面积8.37平方公里
按照国务院批复,重庆保税港区占地8.37平方公里,其中水港功能区面积6.00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江北区寸滩街道寸滩村甘蔗堡社、大桥社,南至沿长江至渝黔高速公路大佛寺大桥,西至渝北区人和镇童家院子立交,北至渝北区人和镇双碑村十七社、220国道。空港功能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分为两个地块。其中地块一面积1.04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硚田村七社,南至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新华村十社,西至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新华村十一社,北至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硚田村九社;地块二面积1.3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渝北区古路镇荣华村八社,南至渝北区古路镇荣华村六社,西至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黎家村十六社,北至渝北区古路镇荣华村七社。
功能运作上,重庆保税港区将分为业务运作区和管理服务区。业务运作区功能包括:集装箱港区、仓储分拨区、物流加工区、口岸物流区、加工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则主要完成管理、办公和商务功能,将设置保税港区管理部门、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机构及商务、金融等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重庆保税港区的水港部分建设已初具规模。2007年即开工建设的寸滩作业区一期工程已建成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泊位2个,设计吞吐能力28万标箱/年;3000吨级汽车滚装泊位1个,设计吞吐能力15万辆/年。寸滩作业区二期在建工程将有3000吨级泊位4个,其中多用途泊位3个、汽车滚装泊位1个,集装箱28万标箱/年,件杂80万吨/年,滚装车辆15万辆/年。预计全部建成后,寸滩港年吞吐量可达到200万标箱,成为内陆最大港口。同时,重庆保税港区规划建设方针也已明确,保税港区的空港地块将实现与水港地块的同步规划,同步启动。初期规划,重庆保税港区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结合空运功能的逐步扩大,逐步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业务,充分利用寸滩水港、出口加工区和江北空港毗邻成片的特殊优势,打通相互空间连接,形成水港、出口加工区、空港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进行陆路、水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
从功能优势来看--重庆保税港区紧攥“三张王牌”
与国内其他保税港区相比,重庆保税港区无论是区位,还是功能胜人一筹,紧攥“三张王牌”。
内陆地区唯一
重庆保税港区与国内其他保税港区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其他保税港区都位于沿海开放地区,而重庆保税港区是目前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这对于国家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加快西部内陆发展步伐,其影响意义深远。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独享空港唯一
重庆保税港区另一大亮点在于,是唯一一个将空港作为重要元素纳入其中的保税港区,开创了“水港+空港”的“一区双功能”新模式,这不仅是根据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量身打造,更是在国内保税港区的建设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重庆保税港区将更好地发挥空港的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为保税加工企业,特别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高科技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重庆市的竞争优势。
位居主城唯一
目前国内设立的其他10个保税港区,基本上离所在城市主城区都有较远距离,相比之下,重庆保税港区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它是唯一一个位于主城区内的保税港区,区位优势相当明显。在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中,保税港区规划面积中的水港和空港地块都位于我市江北区、渝北区和北部新区等主城区内,对于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强大功能,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理因素。
从效应发挥来看--承载引领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重要功能
重庆保税港区的设立,不仅具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意义,同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也将充分利用强大的政策功能优势,成为外向型企业的避风港。据悉,重庆保税港区不仅完全享有其他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并将根据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试验一些重大开放措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以点带面,进一步推进功能整合和政策叠加工作。
积聚物流 辐射西部
重庆保税港区设立后,由于保税物流的政策优势以及重庆的区位优势,保税港区将积聚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大量货物,充分利用“区港联动”和“水空一体”的优势,为广大企业搭建一条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并形成国内各口岸联网互动的保税物流网络体系,成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物流中心枢纽和最大的物流开放平台,可充分满足企业便捷高效的物流需求。
入区退税 降低成本
在重庆保税港区内,国内货物一入港区视为出口,即可马上申请退税,突破了以往要货物必须离境方可退税的限制,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转速度,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同时,结合重庆本地生产要素成本低、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条件,保税港区将大大节约企业的物流成本、时间成本,保税港区将为区内企业带来生产成本整体上的显著降低。
加速通关 高效运作
重庆保税港区将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形成以重庆-上海为节点的内河运输便捷通道,充分利用江北机场航空运输优势,为企业通关速度的提升创造条件。对于海关监管,保税港区内的所有货物,均可采用“提前申报、货到验放”的通关方式。一线环节、二线环节需要报关的货物,在未到达口岸作业区前,海关均可接收企业的申报,并操作至单证放行环节。区内企业之间货物流转无须向海关报备、报关。
吸引投资 政策最优
重庆保税港区具备目前国内层次最高、覆盖最全面、功能最优惠的政策条件,使得企业的投资环境更优化,投资方式更灵活,可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齐聚港区。在当前经济形式下,有望成为沿海众多加工贸易型企业梯度转移的最佳避风港。同时,将空港纳入保税港区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促进高附加值经济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并推动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从战略意义来看--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了最大的政策平台
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是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之举,不仅利在当代,而且影响深远。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贯彻落实重庆“314”总体部署。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提出“314”总体部署,明确要求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立重庆保税港区,将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口岸环境和西部地区物流集散地,确定重庆在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最终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将极大的推动促进重庆主城九区及各区县的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等经济增长点,增强重庆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产业集聚以及园区建设,将吸引众多加工贸易企业进驻重庆,从而为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预见,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将有助于重庆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破解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难题,实现三峡库区的繁荣稳定。重庆保税港区作为最能有效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功能平台,能够快速形成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为库区移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难题,实现三峡库区的繁荣稳定。
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重庆是全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重庆地区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内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为先进产业、技术和信息的聚合构建平台,推进工业现代化,增强重庆地区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向重庆聚集,搭建重庆企业实施“引进来”的通道和“走出去”的跳板,从而提高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
设立保税港区,有利于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区域性航运中心。在全球货物运输80%以上依靠海运的今天,建设世界级的国际航运中心,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重庆港是内陆地区唯一的一类港口,完全具备建成长江上游区域性航运中心的基础。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不仅可以带动重庆周边地区加工贸易发展,而且将促进西南地区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进出向重庆集中,形成重庆口岸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局面。
设立重庆保税港区,有利于发挥空港优势,促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于航空运输成本内陆和沿海相差不大,利用空港保税港区的综合保税物流功能,将吸引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向重庆转移。将空港纳入保税港区,将进一步强化航空物流配套功能,降低投资和营运成本,带动更多的配套企业落户重庆,形成行业性集聚和产业集群。从中长期来看,空港保税港区对于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申报过程来看--举全市之力协调各方共同推进
在重庆保税港区申报过程中,市政府办公厅与海关系统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协调机制。在第一时间,市政府办公厅与重庆海关传递保税港区的有关申报进度,同时,重庆海关抽调专人常驻市政府办公厅,负责保税港区申报过程中与市办公厅的双边协调,并对重庆保税港区申报进行全程跟踪和及时反馈。
设立保税港区构想 重庆海关率先提出
早在2006年,重庆海关即开始着手研究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的可行性。2006年11月,重庆海关新一届党组成立后,马忠源关长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研,认为只有充分运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在重庆搭建目前国内“政策最优、功能最全”的保税港区政策平台,才能使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从成渝经济带崛起看区域通关的发展趋向》,首次提出了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的构想。2007年2月,正式向市政府提出“研究在重庆建设保税港区的可行性,支持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由此启动了保税港区的推进工作。
申报保税港区 海关总署鼎力支持
今年6月,国务院派出由海关总署牵头组织,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成的“重庆保税港区专题调研组”,对重庆申请设立保税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重庆申报保税港区的前期准备,并针对保税港区申报的后期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月,海关总署盛光祖署长赴渝,与我市王鸿举市长共同签署了《海关总署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海关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并将推进保税港区工作作为合作备忘录的首要内容予以明确。盛署长表示,海关总署支持重庆设立保税港区,要求重庆海关大力配合,协助重庆市政府做好保税港区的申报工作。最终,海关总署在重庆保税港区向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提出倾向性意见,并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协调沟通,使得重庆保税港区在最短时间内得以顺利获批。
保税港区建设 海关全力协助
一年来,重庆海关除参与方案规划外,密切关注申报进展,在重庆海关的建议下,市政府将设立重庆保税港区列入全市对外开放的头等大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与国家有关部委建立了对口联系机制;通过海关出面协调,今年“两会”期间薄熙来书记、王鸿举市长等市领导专程拜会了海关总署盛署长等署领导;重庆海关还先2次参加国务院组织的调研汇报会,陈述理由,据理力争。特别是盛署长在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给重庆海关提出要求后,海关迅速成立了保税港区建设海关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作了保税港区宣传资料,全面启动了保税港区海关监管设施、机构设置,尤其是“长江内支线保税走廊”监管模式的研究工作,多次由关领导带队前往国内其它保税港区调研,学习借鉴经验,商讨联系配合办法,在此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六个同步”的建设思路和“六个避免”的建设要求。周慕冰副市长认为“海关总署和重庆海关在推进保税港区申报工作中功不可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