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昂首阔步 江海城乡走向大融合

2008-12-18 19:2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翻开二十多年江海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史,我们不得不感叹:弹指一挥间,江海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江海的城乡社会迈步走向大融合!从以农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导,再到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
  今天的江海,农村与城市的外部比较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城乡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已基本融为一体;今天的江海,单从居民生活而言,我们已经难以分辨出是城市还是农村。城乡的区别更多的只能从产业结构和居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来判断。在这不长的发展历程中,江海城市农村逐渐融为了一体。
  【江海城市大事记】
  1989年,明确办好商业、搞活流通、促进生产、服务市民的指导思想;为加强领导,分级管理。制定了《预算外企业管理的暂行规定》,把城区的商业从一起步就纳入严格管理轨道。
  1993年,中国银行江门市城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市城区支行相继建立,结束了“有银无行”的历史。
  1993年,房地产开发有了新发展,初步形成了区有开发建设总公司,各街道办事处有分公司的开发建设队伍。
  1996年,滘头、滘北街道办事处成立;同年,外海医院被评为省一级甲等医院,并通过国家评定,成为江门市第一个镇级“爱婴医院”。
  1998年,截至当年年底,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58户,私营企业329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1.33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江海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1999年,确立以建设城郊生态旅游农业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工作。
  2000年,是自1994年区域调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和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全年投入建设资金近3亿元,建成金瓯路、东海路北段,完成五邑路绝大部分建设工程、蓬江河南岸石堤绿化等工程。
  2001年,开办了江南灯光夜市,外海西江沿岸饮食一条街规划重建已进入设计阶段。
  2003年,中心区城市框架初步成型,“六纵五横”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完成江海路、东海路、金瓯路、五邑路等主干道路建设。
  2004年,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体系,成立区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
  2005年,外海和礼乐垃圾中转站建设使用,全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前奏】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1985年,这是城区成立的头一年,由于地处中心城区,有良好的商业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当年,为了进一步搞活流通,繁荣市场,历届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都尤为重视。建区当年就提出要办起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商业服务网点和个体户以及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公司。之后的几年,城区政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对长堤路段进行整顿,恢复过去的长堤夜市,同时整顿了汲芳、高第、浮石、爱民和中区等农副产品市场,恢复了书院路、镇东路小工业品市场,扩建了胜利路市场等。初步解决了市场场地不足,摆卖混乱的问题。
  1987年,城区政府大力发展“区、街、居委”三级经济,推动“区级企业、街办企业、居委加工服务场组、个体工商业”四个轮子一齐转,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区的服务功能,先后兴办了一批商业性的公司和门店,活跃市场。至1990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4亿元,建成了“长堤购物中心”、“建设路综合市场”、“康乐市场”,加快了水街、爱民市场的改造,为活跃城乡经济创造了条件。1994年,城区更名为江海区。通过多年的重点扶持,不断充实提高,区内逐步形成了摩托车、家用电器、镜钢系列、汽车零配件、美美人造皮等初具规模的生产流通企业(基地);以抓好市场建设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区政府先后投资开发了滘北建材批发市场、文昌农贸市场;对江南市场进行了改造,搬迁了塘鱼批发市场等。
  2002年,江海区提出以培育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策划现代物流业,着手规划建设南新区物流中心,争取引入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公司,发展仓储式超市,带动南新区现代商业的发展。经过几年努力,江海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完全具备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据资料显示,2007年,江海区商业、餐饮业企业和私营及个体户商业网点约4740个,比1994年增加了1408个;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3.95%。2008年,中环商业广场等高档次商场相继落成壮大了江海区的商业氛围。
  【序曲】城市农村融为一体
  事实上,正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区的扩张,江海历来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土社会结构开始了大转变。江海农民自给自足、自我延续的农耕经济壁垒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从依赖土地向依赖市场转变。
  由于市场的作用,江海区的农耕经济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发展,而农民不断地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洗脚上田变成市民。
  有资料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江海区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9.7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6.09亿元,年均增长13.74%。农经比例由1994年的25:75调整现在的7:93,第二、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心,江海区工业化初步完成。
  城乡一体化、农村向城市转变是江海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加快江海区现代化新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江海区决策层深知,城乡社会融为一体单单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还不够,还需要依靠政府的一系列制度来推动,因此,江海区各级政府在户籍、税收、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公务员录用等领域,推出了密集的政策措施。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江海区在户籍制度、工资保障、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江海区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已没有太大区别,农村人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他们有部分已经住进了廉租房;有的甚至自己办起了工厂,自己开起了公司……
  【未来】“一区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正形成
  2006年,市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对于未来城区规划“北扩、南连、中优”发展方针,其中,“南连”就是促进江海区及新会区与中心城区的有机融合,借此契机,江海区现任区委书记梁美贤适时提出实施江海区中心区、交通枢纽周边地块等的规划,对市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行通盘考虑,实行南北“比翼齐飞”发展策略;要求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市区内部交通路网,注重与高速公路、轻轨的衔接,加快胜利南路、江睦路、南山路等建设,加快建设配套轻轨的客运汽车站、城市公交车站等,不断完善交通枢纽功能配套。
  除此之外,江海区属下的江南、滘头、滘北街道还发挥地处江海中心区和邻近江门传统商业中心的优势,主动接受商业辐射和延伸商业网络,推进产业的“优二进三”,大力发展饮食、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外海街道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加快连海北路开发,配合做好高新区1、2、3号地规划建设,以海逸华庭及海逸酒店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沿江商务区建设;礼乐街道则配合中心区的推进,抓好轻轨新民站场周边地块、东海路至南环路沿线的规划建设,并配合高新区工业的南拓,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中心区为中心,外海和礼乐为两翼的“一区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随着交通道路网络完善,让江海区城市和农村更紧密地连接到一起。几年来,江海区加快五邑路、东海路、中心路的建设;抓好江海路、中沙路的改造工程以及西江大堤外海大桥至旧渡口堤段的堤路结合整治工程,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异军突出也加大江海新城市建设速度;现代化居民小区在江海区全面铺开,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民住进小区。
  新时期,在江海区政府推动下,区内企业正加速向工业园区集聚,农资和消费品连锁超市向乡村延伸;农村经济已由单纯的传统农业经济转为农工商贸服务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商品经济,大大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城乡经济紧密地连成了一体,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产业。
  从以农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导,再到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今天的江海正城乡社会融为一体。江海区不长的改革开放发展史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江海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将创造更多奇迹、更多美景。(本报记者 林育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