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发展篇
2008-12-26 18: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978年,市内只有中华大街、陵园路、光明大街以及联纺路植有行道树,供市民消谴之地只有一个占地360亩的丛台公园和两个苗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市1984年建成沁河带状公园,1992年滏阳公园对外开放,在城市的主干道建成了为数不多的小游园和园林艺术小品,以及城市文化雕塑等。19
99年以来,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总目标,城区新植树木1500万株,新建、改造绿地200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城市广场24个、街头游园106个,完成了丛台公园、滏阳公园、沁河、滏阳河带状公园、赵苑公园等18个城市公园改扩建,以及出入市口绿化改造工程,实施了赵王城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和龙湖公园建设,实现了出门见绿、抬头见树,300米见园、500米见场的城市园林绿化目标。2001年跨入省级园林城;2006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
不仅如此,30年的大开放,促进了我市各条战线的大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好戏连台
据统计,仅“九五”、“十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461项,新开工335项,竣工331项,完成投资592.7亿元。钢铁、电力、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已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壮大,交通、市政、商贸等方面得到迅猛发展。
30年来,我市新建了京珠、青兰高速公路邯郸段、国电龙山发电、邯郸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了新世纪商业广场、康德购物中心、鑫港国际等商贸物流项目,建成了河北工程大学、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新四中及部分县(市)重点中学等教育领域项目。邯钢冷轧薄板技术改造项目、普阳钢铁、明芳钢铁、河北文丰钢铁、河北新金钢铁、纵横钢铁200万吨中宽带钢、邯郸路神专用车等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07年,完成增加值967.3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1%。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8%;实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4.1%。
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近23亿美元。据2007年的数字显示,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7.6亿元,纳税总额24.3亿元,利润总额40.6亿元,从业人数5.5万人,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3年至1989年,我市三资企业开始打开门户,逐渐由内联扩展到合资合作。
1984年8月,经外经贸部批准,邯郸市半导体厂与香港虎岳公司在邯郸合资设立神力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结束了邯郸没有合资企业的历史。
邯郸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后,相继成立了冀海进口汽车维修、新雅妇幼用品、国际皮件等中外合资企业。纺织公司下属棉纺企业陆续与香港华润公司成立了邯润、新达棉纺织等合资企业,合作形式多以三来一补为主。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优势产业陶瓷、纺织行业纷纷与外商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陶瓷和纺织产品出口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1991年底,全市三资企业发展到38家,总投资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460万美元。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市吸引外资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外商投资由生产领域开始向第三产业扩展,一批对我市投资硬环境起到根本改善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大项目开始建设或投入使用,招商引资向着多层次、全方位开放迈出了重要步伐。截止1997年底,全市共建成投资三资企业309家,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9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1992-2007年,进出口总值和出口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2.8%和34.6%。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和出口总值分别达到18.4亿美元和8.4亿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69.6倍和85.3倍。利用外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84-2007年24年共利用外资23.0亿美元,其中2007年是1984年的836倍。
利用外资还创造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三资企业年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形成了以河北普阳钢铁、河北文丰钢铁、河北新兴铸管、邯郸久鹏精细化工、邯郸恒永防护洁净用品、丰泰合金铸造、美科尔天然色素等一批出口创汇大户和“力力”陶瓷、“新兴铸管”、“金广源”劳保鞋、“恒永”防护用品等一批知名产品。河北文丰钢铁、河北普阳钢铁、邯郸纵横钢铁三家外资企业以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辉煌业绩,入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
战略投资商纷至沓来
近几年来,我市每年都开展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河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5·18东北亚暨环渤海商务节、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等。同时,我市还针对性地在京津地区、珠三角、长三角,新加坡、韩国举行大型投资贸易洽谈会。
2007年9月在我市成功召开了中国·河北(邯郸)国际建材博览会。投资者国别地区更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香港地区是我市利用外资资金主要来源地,占到投资比重近7成。
为优化投资环境,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组织召开全市优化环境百万人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项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处理,强力推动全市优化环境工作向纵深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培育
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培育、壮大,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
通过大力推进利达重工、重汽路神、思达专用车、远达车辆、富华汽车等专用车项目建设,我市已形成年产专用车、特种车2万辆,品种100多个,“中国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已见雏形。邯郸汽车工业园、利达专用车二期、新兴重机天然气储运配套设备制造等项目进一步增强我市汽车工业的实力。同时,飞宇钢结构用紧固件、鑫利达精密轴承、正大高频焊管、宝特铸造等项目的推进,已形成了标准件、无缝钢管、精密铸造等优势产业聚集区,推进了我市钢铁下游产品的延伸和发展。
“十五”以来,总投资180亿元的9个煤化工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投产。裕泰、鑫宝、天利等煤化工项目竣工投产,峰峰集团煤化工、彭楠焦化、华润苯甲氢项目的开工建设,提高了我市煤化工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截止到2006年底,已形成焦炭1200万吨、煤焦油60万吨、甲醇17万吨、粗苯15万吨、蒽油18万吨、改质沥青33万吨的生产能力。
以邯郸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重点推进了勇龙高技术陶瓷、汉光办公自动化耗材、硅谷纺纶II、硅氟新材料、鹏达氧化铝粉、718所高纯NF3气体等一批高技术项目的建设,加速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聚集。
电力总装机容量居河北南网之首
电力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九五”期间,我市相继建成了武安矸石电厂、峰峰矿区电厂扩能改造、磁县申家庄煤矿坑口电厂、邯郸热电厂扩能改造、邯峰电厂一期1号机组等。“十五”期间又重点建设了河北国电龙山一期、邯郸热电厂机组扩建、峰峰薛村矿矸石热电厂、邯郸矿业集团云驾岭矿矸石热电厂、永美热电、成安秸秆热电等一批电力项目。全市电网建设也得到了相应发展。邯郸至石家庄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邯峰22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城网、农网改造,我市输变电能力大大提高。大电站、大机组、高参数和高自动化的新阶段,使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2007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520万千瓦,约占河北南网总装机容量的29%,居河北南网之首。
立体大交通格局形成
“汽车跳,邯郸到”,这是对30年前邯郸落后交通现状的形象描述。
1978年之前,邯郸没有一级路。够标准的二级路,也仅占3%左右。绝大部分道路,属于低等级道路。80%以上的行政村都是土路,晴天尘土纷扬,雨天泥泞难行。
以工代赈、民工建勤、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邯郸的公路交通迅速改变了模样。特别是1992年邯郸被国务院确定为较大城市后,交通部门在全市掀起了建设高潮。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干线公路、客货车站、仓库货场、汽车维修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1993年,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石安高速公路邯郸段启动建设,揭开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序幕。
1997年,309国道邯郸至武安段一级公路升级改建工程竣工通车。这条路把邯郸市主城区与武安市两地之间的车程由1个多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创下了干线公路通行效率的纪录。
2003年,青红高速鲁冀界至邯郸段工程开始着手建设;2004年10月,邯(郸)长(治)高速公路涉县至山西界段13公里竣工通车;2005年底,青兰高速邯郸至涉县段全面启动;2006年8月,大(庆)广(州)高速邯郸段拉开前期跑办的序幕;2007年8月18日,全长94公里、总投资27亿元的青兰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无自主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的历史。
至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2890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13.56%。“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全面形成,市到县(市)区之间,至少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相连接。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超全省平均指标38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自2003年以来还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共改造农村公路768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相当于前30多年的总和。完成6559.7公里、3359个行政村的通油路任务,全市536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