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下好钢铁资源战略这盘棋
2008-12-29 13:3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团资深专家陈克新
一、近期以来,世界范围内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跌落。
2008年以来,全球铁矿石、焦炭、燃油、废钢等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跌落。截止到12月下旬,与年内最高价位相比,上述产品价格普遍跌落了40%以上。其中,现货进口铁矿石价格回落到700元(每吨,下同)以下,比2008年最高价位几乎下跌三分之二;国内焦炭价格1400元,比2008年最高价位下跌了54%;石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累计跌幅亦超过70%。
从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经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需求减弱导致世界以及中国进口减速,全球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将继续低迷,并且不排除进一步跌落的可能。比如有观点认为,2009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会比2008年下降30%左右。
二、长远来看,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还将重回高位。
必须指出的是,因为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出现钢铁资源产品全球性产能过剩,市场价格暂时谷底运行,甚至进一步跌落。但从长期来看,钢铁资源产品供应依然偏紧,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低价时代已经结束,这一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观。比如人们普遍相信,金融危机过后,石油价格仍将上涨。国际能源署预测,从长期来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桶将在100美元价位之上。届时,国内外铁矿石、焦炭、煤炭的价格亦会比目前上涨许多。
钢铁资源产品价格深幅跌落之后,还将重回上升通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性产品如矿石、煤炭、原油等,多为自然资源,产出数量有限,具有显著的不可再生特点。即使是废钢铁,虽然可以循环使用,但也因为资源有限,而不能够无限量获取。二是当今世界大部分钢铁资源性产品都处于少数企业集团的掌握之中,具有高度垄断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大幅减产遏制价格过度滑落。三是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正在经济崛起,其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引发的潜在钢铁资源产品需求数额巨大。
有迹象表明,现在国内钢材价格已经进入震荡筑底阶段,进一步跌落的空间越来越小。迹象之一是一些中小钢厂开始复产;迹象之二是铁矿石港口库存出现下降;迹象之三是部分地区房屋销售有所启动;迹象之四是近期国内一些品种的钢材价格出现反弹,或者是止降趋稳。前不久,一些钢铁企业相继提高了热轧产品出厂价格。
随着世界各国救市措施的相继出台和逐步见效,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随着经济衰退逐步见底回升,全球钢铁资源性产品需求将会在2009年末或2010内逐步恢复。届时,市场价格亦随之上涨。
三、抓住机遇,下好钢铁资源战略这盘棋。
由此可见,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只是一个暂时局面,中长期供应偏紧趋势不改,低价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长远发展趋势重新回到上升通道。资源“瓶颈”约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作为一个钢铁资源产品短缺的国家,我们就应当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确定一个长期的资源性产品战略,并努力付诸实施,下好资源战略这盘棋。具体来讲,主要是要做好资源抄底、节能减排和兼并重组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资源抄底
世界范围内钢铁资源市场疲软,为中国进行资源战略抄底提供了极好机遇。一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低迷,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进口矿石、石油、废金属等,建立相关产品的战略储备或市场储备。二是资源性企业资产市值大幅缩水,投资价值凸现。我们可以选择性购进部分资源性企业资产,比如矿山、油田、煤矿等,尽可能多掌握境外一些矿石、焦煤、石油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三是许多资源性企业遭受金融海啸严重冲击,财务困难,甚至濒临破产,谈判地位明显削弱。四是资源性产品企业所在国政府急需引进资金,挽救本国困难企业。作为交换,中国资金走出国门收购资源性企业资产的政治风险显著降低。比如前不久,美国能源部高层官员就宣布,欢迎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对此“不会有任何异议”。对比2007年阻挠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联合石油公司,其态度发生了180度的根本性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以来关于国家收储钢材的议论较多。其实,从更为科学、更经济的角度来看,与其用大量资金收储成品钢材,不如大量收购一些钢铁资源性产品,主要是收购国内生产的钢铁资源性产品,帮助国内相关企业渡过难关。
总之,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于我们较为充裕的外汇资金,进行资源抄低。要争取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将中国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逐步地转换为资源性产品储备,或者是转换为矿山、煤矿、油田等资源性产品生产能力,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要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战略方针加以落实。
在对现货资源进行“抄底”,逐步建立资源性产品战略储备和市场储备的同时,为了避免国际市场乘机大肆涨价,可以在境外期货市场上,同时对相关产品的远期合约进行买入,进行套期保值,将价格风险降至最低。
(二)降耗节能减排
由于钢铁资源性产品价格迟早还将重新回复到高价运行,供应偏紧局面难以改变,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继续坚持降耗节能减排的战略方针,逐步将我国钢铁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决不能够因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暂时低迷而有丝毫松懈。
坚持降耗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方针,将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水平降至最低,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制造的材料和能耗成本竞争力,更能够大大减低我国经济发展对境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这是下好资源战略这盘棋的第二步重要“布子”。
为此,要继续抑制“两高一资”产能的过度膨胀,尤其是“两高一资”产品的过量出口。虽然因为当前企业遭遇困难,为了避免大量失业,可以通达权变,适度松动产业政策和出口政策的执行力度,但这只能是暂时性措施。一旦金融海啸过后,还必须对“两高一资”产品实施严格控制,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经济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实现降耗节能减排,必须尊重价值规律。资源性产品价格一定要体现完全成本与合理利润。人为压低煤炭、成品油等资源产品价格的结果,肯定不利于节约,很大程度上是鼓励浪费。要借助于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相对低位的有利时机,解决历史欠账,及时理顺各项资源性产品价格,尤其是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比如成品油价格、煤炭价格、电力价格等。不仅如此,还要尽快完善和出台资源税、排污费,真正从制度上保证降耗节能减排。
(三)兼并重组
做好钢铁资源战略文章的第三步棋,就是要搞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产业集中度过低,这也是我们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一个主要因素。现阶段钢铁产品价格大幅跌落,利润急剧下降,部分企业甚至严重亏损,对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来说,反而提供了一个“良机”。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从市场和行政两个方面,积极推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否则,钢铁市场持续升温,产品不愁销,大家日子都过得去,兼并成本很高,何来兼并重组动力?又有哪个企业愿意被兼并?最近有媒体报道,唐山39家民营钢企归并两大集团,渤海钢铁和长城钢铁,实现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民营钢企联合重组,总产能接近宝钢本部。这在2006年和2007年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应当体现为资源和能源消耗较低的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通过兼并,进行产能布局、品种结构、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和重组,实现钢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和价值产出的最大化。也就是说,要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利益产出。在这里,兼并只是手段,生产要素重组并获得成本竞争优势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