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关19项创新 一年为浙企节省近亿元资金
2008-1-24 13:46:00 来源:中新浙江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新浙江网1月23日电 (记者 柴燕菲 通讯员 俞晶 )1月22日中午,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的“海运1号”,满载着27万吨、价值1.8亿美元的原油,缓缓靠泊上了舟山册子油库码头。因为应用了海关的“油品提前报关系统”,这些原油尚在“漂洋过海”时就提前办理了各项报关放行手续。船舶刚靠泊到位,船上的原油立即开始卸载。公司业务员小蒋高兴地说,“以前最担心的就是船舶到港后不能马上卸油,多滞港一小时就要产生70000多美元的费用。每等一分钟,都感觉是在烧钱。现在油船即到即卸即离,再也不用担心了。”
像这样直接受益于海关创新项目的企业,远不止“联化公司”一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杭州海关全力推进浙江外贸发展,先后推出了19项旨在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的科技应用及业务创新项目,覆盖了水陆空所有通关渠道,共为浙江省进出口企业节省费用近亿元。
陆路:集卡车不再空载,每月节省成本100万
没有海港口岸,也没有国际空港,凭借着年成交额315亿元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吸引着众多的运输物流业主前来抢滩,但难题随之而来了。“从义乌货运到宁波,回来一般都是空车,想想觉得可惜,但我们也不知道上哪儿找货源。”义乌国联堆场的集装箱卡车司机王自祥说。仅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一个点,一天进出的大集装箱卡车就将近800辆。
如果能将散落在船运公司、货代公司、物流运输企业、进出口企业的物流需求信息联通起来,那浙江现有物流运输能力就将得到成倍放大。基于这一设想,杭州海关认真调研了浙江、上海等地区集装箱运输现状,历时一年,为浙江物流“量身定制”了解决问题的“法宝”――浙江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将物流相关各方的信息集中、分类,而后再分发给信息需求方,让相关各方“各取所需”:运输企业能在集装箱车卸车后,获知就近集装箱堆场中返程货物的运输需求信息;进出口企业可全程掌控物流运输状态,大幅节约物流成本;船公司提高了集装箱周转率及用箱量,延伸了服务区域;货代公司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服务收益……困扰王自祥们多时的问题解决了,“现在从宁波回来还能再拉一趟货,路没多跑,钱比以前赚得多了。”从2007年9月到现在,每天都有至少40辆返程空车从系统中“领”到运输需求,满载而归。按每一空车往返口岸需成本2000元计算,4个月时间,系统在为运输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为社会节约了物流成本400多万元。
据介绍,目前,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法国达飞、美国总统轮船有限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以色列以星综合航运有限公司等国际级的船公司均已加入系统,发布信息。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还在义乌建立还箱点,长期参与物流匹配项目。杭州海关该项目负责人预计,2008年义乌地区通过系统配对实现“双重”运输的集装箱卡车将达到100—150辆/天,预期为社会节约的物流成本将超过1亿元。系统在全省推广后,省内的物流企业都将享受“物流放大器”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空运:速度上去了,费用下来了
1月15日,杭州南天邮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进出口部负责人陈瑛如走进杭州机场海关的报关大厅,为一小时后将运抵机场的货物办理通关手续。“这批货公司生产线正急等着用,海关推出的提前申报业务,真是救了我们的急。”通关手续办理得很顺畅,货物“落地”后才半小时,小陈就提到了货。“我们的客户很多是诸如杭州电信、浙江移动等通讯‘大鳄’,对进口商品的通关时效要求特别高。现在海关推行‘空中报关’,各项手续提前办,我们再也不用为赶不及拿货犯愁了”。
陈瑛如口中的“空中报关”是杭州海关从2007年4月起,依托自主开发的“空港大通关信息系统”而实施的通关新模式。在此模式下,装载进口货物的飞机从境外机场一起飞,相关的报关预录、集中审单、部分纳税义务人税费支付、交单准备等报关环节就都可以提前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来完成。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为尚在飞行途中的货物办理各项通关手续,等到货物落地,就可以快速提货。
“开发这个系统,就是为了把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航空公司航班管理、货栈仓库管理、报关中介代理服务等通关各环节的业务操作集中到一起,信息共享了,各环节紧紧相扣,时间也就省了下来。”杭州萧山机场海关办公室主任张列这样解释平台开发的初衷,“选择空运的货物,看重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就是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地让物流‘飞’起来。”据测算,系统运行后,海关平均作业时间由原先的8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绝大部分进口货物在飞机落地后3小时内完成通关。
同时,海关为出口货物定制了“个性化审单”来实现快速通关。对于守法企业和风险较低的进出口货物,杭州海关实行一站式“放行交单”,进出口货物向海关申报成功后可以直接到海关办理货物放行手续。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比之前缩短了95.56%,仅需2.73小时。创新通关模式节省下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资金。系统运行至今,2.26万票货物从中受益,以一次申报节约交通、纸张、通讯等费用25元来计算,共为企业节省了56万元。“考虑到2008年空港业务的快速发展,预计全年仅此一项节省的资金就可突破百万元。”张列主任笑着说。
水路:58569条电子数据,省下费用200万
创新带来财富的故事,在海港口岸同样精彩上演。
2007年3月起,舟山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彻底告别了拿着船舶舱单在各口岸部门间东奔西跑的报关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数据的一次录入、全面通关。就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使得2007年58569次船舶申报节省下了200余万元。
带来这个转变的,是杭州海关推出的“浙江进出境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作为浙江省“大通关”重点工程之一,系统通过联结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务、引航等多家口岸单位,改变了原先每份船舶舱单都要分别跑四个执法部门申报的状况,电子数据一次传输四部门共用,帮助企业实现船舶申报“一点登录,全面通关;一次录入,全面申报”。
10月,杭州海关进一步推出“外籍船舶修理联网申报核查系统”,使得浙江众多的船舶修理企业足不出岛、点点鼠标就能完成船舶修理物料的申报、核查等海关手续。对此,舟山市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陈红军感慨地说,“船舶维修作业时间一般都比较长,配件供应的批次多、数量大,以往天气不好出不了岛而原料又急着报,心里别提多烦闷。现在通过网络走,台风天照样做业务。”
现在,舟山20余家大型船修企业都用上了这个被他们称之为大陆与小岛间的“通关桥梁”的系统,外籍船舶修理物料平均通关时间从原先的8小时大幅缩短到1小时以内。以每次申报可节约交通、纸张、食宿、通讯等费用335元计算,系统运行三个月,已为舟山地区外籍船舶修理企业节省费用31.4万元。随着国际海上航运业的迅猛发展,2008年这笔节省下的费用将达到500万元。
创新项目的经济帐,远不止这些。
2007年年初开始全面推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模式,让217家企业的5万多个集装箱货物从中受惠。以平均每个集装箱减少在口岸滞留一天所节省的港杂、货代、二次报关及专用监管车辆等费用800元计算,全年节约资金4000万元。
2007年9月,义乌小商品申报制度改革,8000多个税则号的商品一下子简化到98个。小商品简化申报、合并归类、适用旅游商品代码等措施纷纷上马,4个月就为小商品出口商省下了各类申报、代理费用2800余万元。
2007年10月底,“环嘉兴港大通关”平台上马,不仅将上海等干线港的功能延伸到了嘉兴、金华等内陆港和内陆物流中心,还把港区服务移到了企业的“家门口”。用水路运输替代公路运输,一个40尺集装箱就可降低运输成本1000元。系统运行2个月来,3098箱集装箱货物“尝了鲜”,共节约下成本155万元。
还有,公共服务网站、呼叫中心、电子口岸、电话热线等各类信息化办事窗口。2007年杭州海关通过它们共接受企业咨询67500余次,在为企业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直接为企业减少了交通及通信费用数十万元。
“出台这些项目,就是要向创新要效率、要效益。上述这些项目中有相当部分投入使用才半年或一个季度,估计今年至少可以为浙江省外贸企业带来2-3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节约交通能源,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也有直接的好处。”杭州海关关长徐道文表示,“今年杭州海关将在充分运用好现有科技业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浙江省进出口物流的运行特点,继续出台新的措施,使更多守法企业不仅能享受到通关便利,更能从中获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