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出现“井喷”
2008-1-28 16:2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欧洲的船交给台州的民营企业建造,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近日,浙江合兴船厂董事长陈存裕站在巨型船坞前,指着一艘艘几十米高的大型船舶对记者说,他们正在为荷兰最大的近海航运集团打造8艘散装船。这8艘散装船总造价近5亿元,完全按照英国劳氏船级社(LR)的标准建造。这个标准是国际造船业的顶级标准。
近年来,台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灵活的民营经营机制,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民营造船基地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从事该行业人员有6万多人。全市有1万吨级以上船台120座,造船能力超过200万载重吨,并形成了以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的四大系列。在造船数量、吨位、种类、能力、年产值等指标上,均居全国前列。
2006年,全市造船业出口量占到了总产值的25%。而去年以来,出口的订单更是如雪花般飘来,出口量占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造船业真正迎来了“井喷”景象。
世界造船业的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鉴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越来越多的欧洲船主已经将目光投向中国。现在是台州造船业的黄金时代。“这是国际船舶产业的梯度转移带给台州的一大机遇”,业界人士一致认为。
五大问题亟待解决
处于黄金时代的台州造船业,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全市100多家船舶生产与修理企业中,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一级档次的企业只有10来家,建造180米以上船舶的企业仅一二家,而二级III类、IV类的企业则超过40家。
这些数字表明,大量企业集中在建造60米以下的小型船舶,全市造船业总体呈企业数量偏多、生产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中小型船舶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一度时期,“滩涂造船”等不规范生产现象在部分地区呈蔓延趋势,造成大量的低质量船舶进入运输和生产领域。
深入了解发现,当前,我市船舶工业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船舶价格偏低;三是融资困难,成本优势减弱,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四是船用配套设备本地化停滞不前,船舶产业链作用难以发挥;五是高素质人才奇缺,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以人才为例。我市船舶生产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科技含量和建造技术要求迅速增加,再加上造船厂和造船数量的快速增加,原有的那点技术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造船业的需要,从船舶的设计、建造到检验,各个环节都严重缺乏人才,更不要说创新研发能力了。在绝大多数船厂,都因专业技术人员少而没有设置技术科,也不具备系统、正规的施工设计能力,往往一个人要负责二三十艘船的建造,有的甚至是三四家船厂聘用同一个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疲于奔命。
融资也是个大问题。船舶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艘船舶的造价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甚至超过亿元。而我市的船厂由于可抵押资产少、产品流动性大等原因,很少能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股东民间自筹,造成了船厂规模普遍偏小的现状,生产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购置等投入严重不足,不但施工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安全隐患也多,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还有,船舶出厂价格偏低,大致是日本的一半,韩国的三分之二。
造船业发展任重道远
由此可见,走现代企业之路,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对台州造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相当有必要。而整合、规范、提高更是台州造船业的当务之急。
去年10月,我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行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给造船业设置了一道高“门槛”:没有达标的企业不能生产。
这对那些手里捏着一叠订单的船厂来说,是不可小视的潜在危机,如果不能进入“门槛”,一直红红火火的造船企业将处于崩盘。
显然,靠滩涂起家的台州造船业已面临一次大洗牌。记者从行业管理部门了解到,我市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按《基本要求》对企业进行监管,同时,相关部门也组织专家对全市每个船厂进行评定,逐项打分,许多企业接受了改造升级、关停并转甚至被“清理门户”的考验。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大船舶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生产高附加值船舶。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局面,旨在促进产业提升。企业自身更是积极寻求对策,多渠道引进并培养后继人才,千方百计改进造船工艺,保证生产质量。
造船业任重而道远。业内人士认为,朝大型化、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是进一步激活台州船舶工业必由之路。跨过这道“槛”,台州造船业将再上几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