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物流的困惑
2008-3-1 21:2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一.竞争中的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所有的行业都有了硝烟弥漫的意味。无论是食品,服装还是家电行业,其竞争水平几乎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确,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下降,以至许多企业都在赢利和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
美国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竞争战略,即产品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它成了我国企业战略模式的真实写照。产品差异战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选择后,对市场进行取舍,以便向主要的目标市场提供产品。成本优势战略是指利用规模效益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目标集中战略则是指在市场细分后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提供有特色的产品。
然而,当中国企业将这些法则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时候,问题就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因为在多数行业中,企业都是平分秋色,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相差无几,那么,无论是产品差异策略还是成本优势策略,都已经无法赋予企业独占鳌头的神奇能力。于是,我国企业开始迫切寻找新的出路,一条通向长足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 物流对企业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大地目前兴起了一股"物流热",物流被称为"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冰山的一角",充分说明了其将会带来的巨大的潜力和成本节约.目前,业界对物流的定义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物流是一个提供整合的服务和理念,它将以往独立的生产,运输,配送,信息反馈和报关服务等环节综合起来,从全局化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把销售部门提高销售额得到的利润作为第一利润源,把生产部门降低成本所得利润作为第二利润源,在以往结论的基础上,业界提出了把由物流部门降低成本而得到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的说法。这无疑也为我国众多企业的赢利带来了一个福音。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都面临着相差无几的技术和资金,大同小异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要想超过竞争对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可谓是难如登天!但随着物流热的兴起,他们看到了另外的希望,即从减低物流成本方面下手,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我国企业物流现有的运作模式
综观今日之市场,生产型企业的物流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自营。自营是指企业自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的战略形态。其代表企业是海尔。 早在几年前,海尔就成立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海外推进本部几个部门,实行采购、零部件配送和成品配送的三个JIT,并且斥巨资在青岛海尔园内建造立体库,完善了一系列物流体系。现在在海尔利用精确而迅速的信息流动可以达到即时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良好效果,从而实现零库存和零资本运作。这种物流模式的好处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流通费用,并且树立企业良好的经营形象,自主掌握住产品的分销渠道,有利于同行业间的竞争。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分设物流部门,重整企业物流势必对公司的组织结构做较大变动,它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同时,采购物流设备以及完善物流体系需要占用大量的固定资金,为企业的正常运转会带来一定障碍。
2. 外包。外包是指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3PL)运作。其代表企业是宝洁。宝洁在全球经营中充分发挥了物流的战略作用,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协调运筹采购、生产与销售,并且在把具体的物流作业交给专业3PL公司来做时,也精心选择了3PL公司并实施监控。这种物流模式的好处是不占用大量固定资金,可以更自由的协调生产运作,加强了企业的柔性管理,使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它的缺点在于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掌握物流职能,不能保证到货的及时和顾客服务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承担选择低效率物流公司的风险。
3. 综合。企业物流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利用物流共同构成的。综合就是指将上述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依然自己来做。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的物流模式。例如,他们有的利用自己的车队来做运输而把销售物流外包出去,有的只是单纯的将废弃物回收这个物流环节外包……哪个环节需要外包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能力和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相应地,它也集合了自营和外包的种种优点和缺点,笔者在这里就不再逐一赘述。
四、自营还是外包——保持清醒的头脑
物流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改变环节,但很多企业困惑于这样的问题:自营还是外包?这就象沙翁笔下的to be or not to be ,成为企业进退两难的问题。
据国外的调查显示,企业选择物流外包主要是因为可以节省10-20%的成本,其减少的平均量达到了总资产的18%。但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甚至是联想和海尔这样的民族品牌,也是自己在做物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状况感到失望。的确,我国第三方物流才刚刚起步,从已介入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来看,多数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物流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管理技术落后。据资料显示,目前尚无一家物流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超过2%。它们大多还没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
基于这种情况,许多企业的困惑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实,企业究竟是选择自营还是外包,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情况,不能人云亦云。那么,笔者就为我国的货主企业列出以下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首先是企业的规模和性质。自营物流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如果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就没有必要自给物流,搁置大量的资金在物流方面。因为这将会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从而为企业的正常业务和发展带来困难。这点忠告尤其适用于那些对销售网络和分销渠道不需要牢牢掌握的中小企业,当你的实力不允许你做物流,而且也不需要你做物流的时候,不妨将它交给专业的3PL公司来做,从而将自己的主要资源和精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其次是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目前关于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业界还没有达到共识。笔者倾向于从物流功能方面计算物流成本,即物流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仓储费用+信息费用+所有流程的管理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这个简单的公式大致算出企业大概的物流成本。当企业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高时,说明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库存较高,产品周转不灵,资金回收困难等。这就需要企业重新定位物流并且考虑流程再造,此时建议选择一家高品质,能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的3PL公司,让它为企业量身打造物流服务并且进行专业化的流程再造。
最后是考虑3PL公司的实力。据2001年《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中数据显示,国内的众多企业在选择3PL时,考虑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质量,价格,可靠性,速度,个性化。这也不妨成为我们非专业物流企业的重要参考指标,物流对于企业有着非凡的战略意义,与其草率地选择一家服务低劣,效率低下的3PL公司,不如宁缺毋滥,再多多选择比较后再谨慎做出决定。
笔者相信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将会日益成熟和完善,也深信中国的货主企业将会在物流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利润源泉,从而达到用物流提升竞争力的目的。祝愿它们在中国的行业,甚至是世界的行业中走得更远,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