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ERP系统的精髓是集成化?
2008-3-11 2:5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快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1)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2)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3)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发生了改变,从单个企业核心力的对抗发展到围绕核心企业组成合作双赢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陈旧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将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技术导入自己的管理机制,才能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可能。“集成化”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它特别重视企业的整体性需求和信息在各系统之间、各组织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完全集成,使得传统的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专业分工管理,各管理部门的界限分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职能驱动,信息管理分散落后,很难做到共享;而现代管理理论则强调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以系统的观点、流程的观点、集成的观点去分析传统企业中的各种弊病,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整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流程驱动的。
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企业信息化仅仅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的重复性的管理活动,一般是模拟手工管理的局部应用,各个部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种信息故岛现象使得企业的信息和数据更新不同步甚至不一致,使得信息不能自动传递,不能共享,各部门使用的数据不一致,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带来困难。同时,各局部子系统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不能进行深加工和充分利用。因此,这样一些孤立的系统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界开始意识到集成应用的必要性,因此很多企业开始试图在企业系统整体概念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出现了很多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商,为企业提供了各种集成化的企业管理应用的商品化软件产品。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遵循MRP—MRPII—ERP轨迹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二.ERP系统的精髓是集成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并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模式。从本质上讲,ERP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集成性是ERP管理模式的最重要的特征,ERP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它不仅仅考虑企业一个职能部门的运作,而是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因此,ERP不是一种职能部门或局部的管理系统,而是企业整体和全局性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企业的整体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核心业务和企业之间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在企业内部通过ERP系统将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财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此外,ERP还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代理商、客户等集成起来,组成一个资源共享、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ERP系统在两个层次上完成了集成,即功能层次上和数据层次上。ERP集成化的思想体现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它全面覆盖企业所有的管理功能,将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看成是一个紧密结合整体中的一环。相对于企业的各主要业务环节,ERP系统相对应地划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等等。ERP通过这些子系统分别完成企业各相应业务的管理功能,而这些子系统又依照其内部的逻辑相互关联,并把各个功能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实现了企业各项功能的集成。ERP系统功能层次上的集成是建立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的,ERP是一个完全集成化的软件系统,各个功能子系统在运行中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数据库系统,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将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连接在一起。通过公共数据库各个子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它们可以获取其他子系统的数据,从而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的数据私有,消灭了信息孤岛现象,所有数据统一存放、统一维护,减少数据冗余,各个子系统通过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当某项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就将与之相关的信息自动输送到它所被定义好的相关业务单元中去,从而实现了功能之间的集成。如图1所示。
图1 ERP系统通过数据和信息上的集成(数据共享)完成和支持了系统在功能上的集成
ERP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功能子系统集成的、整体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以业务流程导向的模式集成企业内部的所有功能,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与其他的企业相集成,形成供应链系统。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如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流程、生产制造管理流程、采购供应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等。在传统的手工管理中,这些流程往往是各自独立运行和互相脱节的,这些本来应该紧密关联的业务流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ERP系统就是以业务流程的集成为导向,将企业所有的核心功能集成到管理系统之中,使企业完成系统化、集成化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ERP系统是一个商品化的应用管理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相当完善的标准流程,即所谓的“最佳流程实践”及参考模型。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引进ERP商品化软件,作为改造和优化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ERP集成化特点的体现
ERP系统集成化的特点在企业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可表现在以下几点:
(1)ERP系统的纵向集成
企业应用ERP系统可以实现管理功能和信息的纵向集成。所谓纵向集成是指在应用ERP系统的企业中,实现了管理功能和信息在企业各层次之间的集成,或者说实现了各层次的业务流程之间的集成。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层结构:计划层(或决策层)、执行层和控制层。计划层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制定企业的各级的各种计划,如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等等。ERP系统对企业的各种计划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建立了集成化的计划管理体系,它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龙头,为各管理职能提出了计划指标,指导各种业务工作的执行。执行层的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执行性的业务活动,如采购部门的各种物料的采购活动、各生产车间的生产制造活动以及各种辅助生产活动等的管理。执行层的是执行各项计划规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各项任务,生产出市场和客户需要的产品。在生产和采购等执行活动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干扰,如车间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人员短缺、停工待料、质量事故等,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使执行的过程偏离计划指标,必将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对客户的按时交货。因此,需要设立控制管理层,通过监督和统计等手段对企业各项执行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结果对计划规定的指标的偏差,为计划管理人员和调度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完成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闭环控制。而ERP系统真正有效地将企业管理中的这三个层次集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闭环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一.集成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快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1)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2)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3)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发生了改变,从单个企业核心力的对抗发展到围绕核心企业组成合作双赢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陈旧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将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技术导入自己的管理机制,才能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可能。“集成化”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它特别重视企业的整体性需求和信息在各系统之间、各组织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完全集成,使得传统的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专业分工管理,各管理部门的界限分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职能驱动,信息管理分散落后,很难做到共享;而现代管理理论则强调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以系统的观点、流程的观点、集成的观点去分析传统企业中的各种弊病,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整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流程驱动的。
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企业信息化仅仅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的重复性的管理活动,一般是模拟手工管理的局部应用,各个部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种信息故岛现象使得企业的信息和数据更新不同步甚至不一致,使得信息不能自动传递,不能共享,各部门使用的数据不一致,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带来困难。同时,各局部子系统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不能进行深加工和充分利用。因此,这样一些孤立的系统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界开始意识到集成应用的必要性,因此很多企业开始试图在企业系统整体概念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出现了很多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商,为企业提供了各种集成化的企业管理应用的商品化软件产品。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遵循MRP—MRPII—ERP轨迹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二.ERP系统的精髓是集成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并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模式。从本质上讲,ERP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集成性是ERP管理模式的最重要的特征,ERP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它不仅仅考虑企业一个职能部门的运作,而是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因此,ERP不是一种职能部门或局部的管理系统,而是企业整体和全局性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企业的整体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核心业务和企业之间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在企业内部通过ERP系统将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财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此外,ERP还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代理商、客户等集成起来,组成一个资源共享、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ERP系统在两个层次上完成了集成,即功能层次上和数据层次上。ERP集成化的思想体现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它全面覆盖企业所有的管理功能,将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看成是一个紧密结合整体中的一环。相对于企业的各主要业务环节,ERP系统相对应地划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等等。ERP通过这些子系统分别完成企业各相应业务的管理功能,而这些子系统又依照其内部的逻辑相互关联,并把各个功能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实现了企业各项功能的集成。ERP系统功能层次上的集成是建立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的,ERP是一个完全集成化的软件系统,各个功能子系统在运行中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数据库系统,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将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连接在一起。通过公共数据库各个子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它们可以获取其他子系统的数据,从而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的数据私有,消灭了信息孤岛现象,所有数据统一存放、统一维护,减少数据冗余,各个子系统通过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当某项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就将与之相关的信息自动输送到它所被定义好的相关业务单元中去,从而实现了功能之间的集成。如图1所示。
图1 ERP系统通过数据和信息上的集成(数据共享)完成和支持了系统在功能上的集成
ERP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功能子系统集成的、整体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以业务流程导向的模式集成企业内部的所有功能,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与其他的企业相集成,形成供应链系统。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如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流程、生产制造管理流程、采购供应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等。在传统的手工管理中,这些流程往往是各自独立运行和互相脱节的,这些本来应该紧密关联的业务流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ERP系统就是以业务流程的集成为导向,将企业所有的核心功能集成到管理系统之中,使企业完成系统化、集成化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ERP系统是一个商品化的应用管理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相当完善的标准流程,即所谓的“最佳流程实践”及参考模型。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引进ERP商品化软件,作为改造和优化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ERP集成化特点的体现
ERP系统集成化的特点在企业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可表现在以下几点:
(1)ERP系统的纵向集成
企业应用ERP系统可以实现管理功能和信息的纵向集成。所谓纵向集成是指在应用ERP系统的企业中,实现了管理功能和信息在企业各层次之间的集成,或者说实现了各层次的业务流程之间的集成。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层结构:计划层(或决策层)、执行层和控制层。计划层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制定企业的各级的各种计划,如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等等。ERP系统对企业的各种计划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建立了集成化的计划管理体系,它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龙头,为各管理职能提出了计划指标,指导各种业务工作的执行。执行层的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执行性的业务活动,如采购部门的各种物料的采购活动、各生产车间的生产制造活动以及各种辅助生产活动等的管理。执行层的是执行各项计划规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各项任务,生产出市场和客户需要的产品。在生产和采购等执行活动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干扰,如车间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人员短缺、停工待料、质量事故等,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使执行的过程偏离计划指标,必将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对客户的按时交货。因此,需要设立控制管理层,通过监督和统计等手段对企业各项执行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结果对计划规定的指标的偏差,为计划管理人员和调度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完成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闭环控制。而ERP系统真正有效地将企业管理中的这三个层次集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闭环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