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海关:为古城开放型经济护航
2008-3-11 12:1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991年6月26日,绍兴海关开关,成为绍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7年跨越,绍兴海关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去年,监管进出口货物117.36万吨,同比增长232%;进出口货值1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谱写出一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华美乐章。
1991年,绍兴打通了一条通向世界的“绿色通道”!
从当年6月绍兴海关开关至今,17年跨越,甘苦与共。绍兴全社会外贸依存度由开关时的不到3%,发展到现在的近70%,绍兴海关服务地方的“护航”功不可没。17年铸剑,风正帆悬。从建关初期的固本强基,再到如今的稳步发展,一批批海关人不懈努力,绍兴海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对外开放新突破
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区位上,绍兴是宁波港口的腹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私营企业的崛起,涉及海关的业务日益增多,但当时这一业务只能在沪、杭、甬三地办理。
“我记得当时到企业调研的时候,绍兴县有一家企业抱怨,为了一桩外贸业务,六次来回奔波于绍甬之间。”绍兴海关首任关长胡奇夫回忆说。
查阅1987年的绍兴统计年鉴,绍兴工业产值106亿元,外贸出口商品共有16类285种,全社会外贸收购总额达7.8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当时,绍兴已有近百项技术性引进项目,总用汇约5000万美元。
打破外贸瓶颈、建立“大通关”的期盼,在古越大地日益强烈。民间诉求,政府助推,筹建绍兴海关开始“胎动”。
1988年3月16日,市政府向省政府请示,要求建立绍兴海关。就在这一请示发出两天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同意将绍兴及所管辖绍兴县、上虞、嵊县扩大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通知》为筹建绍兴海关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随后,筹建工作迅速启动,并很快落实了办公用房。
1991年6月26日,绍兴海关开关。家住市区仓桥直街91号73岁的老人徐云才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龙山宾馆前红旗飘飘,鼓乐声声,全国近20个海关和市、县有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来人了,场面真大!”
决策层对绍兴海关开关寄予了厚望。时任市长张启楣说:“这表明绍兴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古城获得了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的条件,标志着古城的全方位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为绍兴开放型经济建设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为绍兴的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建设高速通关路
绍兴海关开关后,其业务监管区域为当时的市区、绍兴县、新昌县、嵊县、上虞县及诸暨市。
“绍兴海关要为绍兴的经济建设服务好,为企业服务好,一定要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一定要让地方和企业真正感受到设立海关带来的方便和对经济的促进。”绍兴海关人表示。
绍兴海关人为阐述这句话作出了努力。1992年6月,《绍兴日报》头版重要位置的一条消息也许是个见证。当时,绍兴平绒总厂一批出口绒布,因超重无法装上集装箱,而发货日期已截止。海关工作人员连夜随货车奔赴宁波港,直至第二天清晨5时,才为企业解决了难题。
服务地方经济,是绍兴海关责无旁贷的职能。在绍兴老海关人的回忆中,一个个关键的节点被清晰镌刻在绍兴发展的年轮上:
1992年3月,绍兴海关为浙江土畜产公司办理了第一票铁路转关业务。
1997年,绍兴海关推出周三“关长接待日”、周五“绿色工作日”制度、“加工贸易一站式审批”制度等,加快了通关速度,一个工作日内办结手续,把支持扩大外贸出口的承诺落到实处。
1999年,绍兴海关首次对全市报关注册企业分类管理评定,53家企业经过分类专项稽查,评定了首批AA类、A类、C类企业。
2004年1月1日,绍兴海关开始实施节假日预约通关制度,全体工作人员当年累计加班时间达1200余小时,放行进出口报关单470票,监管货运量3293吨,货值2637万美元,受到企业如潮好评。
两个月后,通关业务管理系统升级,绍兴企业出口时,不必再到上海等直属海关备案,可以直接在绍兴海关注册、备案,实现全国海关业务信息管理联网,企业无论在全国哪个关区,都可就近就地报关。
同年11月,绍兴海关长“个头”了:海关总署同意设立上虞市、诸暨市海关机构,进一步适应了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了投资环境。
2007年,绍兴海关改进监管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凭借“门至门”通关服务,像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基本解决了因口岸查验造成的通关受阻状况。
十七年来,绍兴海关依托科技,整合创新通关流程,把通关高速路铺得更宽、走得更快。
为开放型经济插上翅膀
大胆创新改革,使绍兴进出口环境不断优化,不断探索有特色的监管模式,引导绍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回顾十七年跨越,绍兴海关每一个脚印,都与古城的外向型经济腾飞息息相关。
2003年,绍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大关,对通关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这一要求,2004年3月,位于袍江工业区的国际物流中心建成启用。中心建有集装箱堆场3万平方米,仓库5000平方米,并设有集装箱专用出入场通道,为企业报关、报检提供一条龙服务。
物流中心的建成,意味着海关口岸从上海、宁波延伸到绍兴,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要求。
便捷的通关之路,促进了外贸的发展。2005年,绍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4.85亿美元,成为继宁波、杭州之后浙江省第3个外贸总额超百亿美元的地级市。
每一次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对创建更顺畅、更高效的通关环境,促进港口经济大发展提出新的课题。2006年,绍兴“大通关”建设渐入佳境,关检合作正式运行。
当年3月,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绍兴海关共同签署了《关检合作备忘录》,绍兴关检合作机制正式运行。根据备忘录,绍兴检验检疫局和绍兴海关将在“大通关”建设、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立关检协同执法机制、提高通关效率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和合作,绍兴口岸在提高整体通关效率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也就在这一年,绍兴海关首票“空运直通关”货物顺利发运。浙江朗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记得,当年9月6日,货值7.46万美元的男式衬衫顺利抵达美国,绍兴海关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的空运进出口货物转关模式由此开通。
回首十七年的绍兴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一位绍兴海关人讲述了这样的细节:“1991年刚开关的时候,我们一天的作业单证用一辆自行车就可以拉走。现在我们用电子数据处理单证。如果按照原来的作业方式,一天的单证恐怕用一辆小型车也拉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