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新政
2008-3-21 2: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快递标准实施
国家邮政局制定的《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标准的施行将有助于规范快递服务市场准入,指导快递服务组织采用标准化手段增强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据介绍,《快递服务》标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快递服务人员、服务时限、服务费用、单件重量、查询期限和赔偿标准等方面。其中,规定了快递服务组织的人员应不低于15人;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快件的单件重量不宜超过50公斤。同时界定了快件彻底延误期限:从快递服务组织承诺的服务时限到达之时算起,同城快件为3个日历天、国内异地及港澳快件为7个日历天、国际快件为10个日历天。同时明确了快件损失赔偿的标准:信件类为本次服务费用的2倍、包裹类按照实际损失的价值进行赔偿,但最高不超过本次服务费用的5倍。
快递服务作为邮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中国对邮件包裹递送市场的管理方式曾遭到外界的抨击。此次改革也许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批评的声音。中国快递市场吸引了包括联邦快递集团、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和Deutsche Post AG旗下DHL等全球各大快递巨头。不过这些外国企业也一直在抱怨,中国邮政在市场竞争中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
中小快递企业迷途
随着2007年年初邮政系统的政企彻底“分家”,特别是作为监管主体的国家邮政局和作为经营主体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分别组建和运行,邮政企业与非邮政企业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整个快递物流行业的格局,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博弈。
“国家邮政局要积极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快递服务。”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达瓦司长在介绍新的国家邮政局正在准备开展的主要工作时这样表示。达瓦司长的这番话被看成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利好信号。然而,除了国家政策层面,企业层面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用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快递工委秘书长刘建新的话说叫做“苦练内功”。
目前低端的国内快递市场,已经由暴利时期进入了微利时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快递需求的膨胀而暴富的民营快递老板,日子已经越来越难过了。过去从上海到杭州,一份普通的商务信函可以赚三五百元,而现在只有三五块的赚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5年内,国内的邮政和民营快递公司还将有低成本的价格优势,5年后这种优势将消失殆尽。那时,国内的邮政快递企业能否通过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壮大成民族快递企业的“领头羊”呢?
中国民营快递业面临机制体制的问题。比如,民营快递公司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很多都是靠“加盟”、“连锁”发展起来的,这种松散的合作方式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碰到问题,很难再往前发展。但经过初期的发展阶段后,企业后续发展遇到了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天天快递总裁徐勇说:“中国所有民营速递业的资本加起来,还不够买UPS一架波音737的。”而在目前的条件下,仅仅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或从内部寻求改变的力量对有些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一些企业的解困之道。外商投资企业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强烈动机,与民营企业寻求获得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愿望,使两者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合作基础,未来中国版的“联邦快递”,或许就将诞生于这样的企业。
EMS商业化
据外电报道,中国邮政物流可能明年在内地及本地上市,集资逾20亿美元(约156亿港元)。中国邮政物流该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于2003年组建,注册资本3.7亿元人民币,母公司中国邮政拟将这家子公司与其全国范围的邮件快递业务合并。
2007年12月11日,正是中国按照当年加入WTO的承诺开放快递业两周年的日子。
随着中国国内快递业对外资开放,DHL、联邦快递、UPS和TNT这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开始涉水国内快递业务。DHL近日完全在华独资。另一方面,民营快递企业也在加快自身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而且,国家对于快递业的保护政策逐步松动,这些都给EMS带来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EMS是个性化服务,具有时间限制,需要专门的投递队伍进行运作,因此必须和普遍服务的员工队伍分开。需要通过推进专业化经营,实行网络封网运作,在干线网络和同城配送网络上与普遍服务分网运作。
两三年前,中国邮政开始推进速递EMS的专业化改革。从2005年底开始,广东省邮政速递局开始部属专业化经营管理的改革。目前,改革已经在广州和东莞等珠三角的11个重点城市推进。这些重点区域的业务已经相对比较清晰。而对于市下面的各个区镇,则改变之前与区镇级邮政其他业务混业经营的情况,变成由市一级的速递专业局和专业速递公司在下属区镇设立直属的速递经营公司。
“目前很多兄弟省,从人财物三方面完全从省到市到县直插下去,我们广东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广东省邮政速递局副局长兼广东邮政速递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陈木城表示,在国家邮政局对于专业化经营改革还处于口头讨论阶段时,广东就已经开始了EMS业务的专业化经营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却力求稳步推进。
广东EMS专业化经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省速递局直接管理地市级的速递专业局和专业公司,但地方局的收益上缴各地市的邮政局,由地方邮政局建立测算损益的中心,让EMS进行分网分层运作,对EMS进行单独的损益核算。
EMS的业务特性决定了它在资源上要跟其他专业进行一些交叉。因此,广东方面在改革时没有在地市一级将邮政速递和邮政局分开,避免出现不利于地市邮政资源综合利用的情况。
据悉,目前专业的营业一体化改革已经在全国近200个城市实现了,而且专业经营的范围也开始延伸到市级城市所辖的一些主要地区,包括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等大同城的概念,建立大同城网络,加快了传递的速度。
2007年EMS开始推行经济快递业务,并在2006年底与阿里巴巴签署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品协议,EMS成为淘宝的推荐物流提供商。
邮政EMS公司高层人士指出,2008年EMS将把改革向纵深推进,最终将EMS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型快递运营商。
中国邮政以前是中央垂直企业,一级对一级负责,作为EMS国家局,以前也是行使对各地EMS地方局的指导职能。
在专业化改革之前,国家局对于省局,省局对于地方局,只能够是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而推动专业化经营管理后,国家局对于省局,省局对于地方局都有了奖励和考核的权力。对于省局来说,他们还拥有了对地市局的投资和能力建设的权力。比如,某地市速递局需要建立旗舰店或者进行户外广告宣传和车辆购买,该局只需要将投资计划报给省速递局,再由省局将预算报告给国家速递局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
“这就大大增强了省局速递局对于下属分局的管控能力。”陈木城说,未来广东邮政速递业务的全新格局是:实现市县一体化。目前他们只是在省内的11个重点城市完成了一体化的目标,大部分县的速递业务还是归口县邮政局管理。未来,这些县的速递经营管理业务和人员考核,将全部由地市速递局直接垂直管理,县级速递机构统一以某某速递经营部为称呼。
此前,中国邮政的特快专递和普通函件都在同一个干线网上运作,一辆邮车既搭载特快专递又搭载普通函件,营业场所既收寄普通函件,也收寄EMS。因此,邮政的每个专业很难做到清晰的损益核算。随着邮政改革的开始,界定各个专业成本并进行损益核算成为首要工作。
EMS从2006年开始实行模拟损益核算,并在下半年开始了实际的损益核算。速递专业要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就必须对这个主体进行损益核算,而要做损益核算就是要把所有的成本搞清楚。
以前EMS总部会制定一个服务的统一价格,同时给各地一定优惠权,但有的地方局会滥用优惠权打内部价格战。从2006年开始,中国邮政开始对这一局面做出调整,那就是初步为EMS建立起一个成本结算体系。而为稳步推进成本核算改造的工作,EMS首先在内部实行了模拟核算。这种模拟核算的目的是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公司的成本是什么。
市场化改革贯彻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广东速递局。几年前,广东邮政发现有必要将邮政下属的速递业务和物流业务进行合并,于是大胆尝试,如今广东的邮政和速递物流已经是“四块牌子一套人马”。
“国外巨头做物流,是做物流供应管理和仓储管理的解决方案商,而我们的物流长期是干线运输,甚至是分销白酒。”陈木城认为,物流业务必须作为邮政的战略业务来发展,但是在目前邮政的能力还不很充足的情况下,要首先发展EMS,然后再叠加做大做强物流业务。
以近年来风声水起的顺丰快递为例,该公司普通员工每天揽件都有一个限定数目,如果超过了这个数目就增加人手以保证派送时间。而EMS如果要申请招聘人员则需要“三请示五请示”,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批下来”,导致服务质量和投递时间难以保证。
其实,EMS不怕竞争,邮政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邮电分营之前,对于邮政在车辆和飞机上缺乏足够的投入,所以造成了目前邮政改革的被动。中国邮政这几年为此投入了不少,但是依然不够。
EMS商业化之路仍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