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信息化管窥
2008-3-3 1:4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立体仓库的使用使海尔节省了43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仓储面积。但这不是神话,就发生在海尔。以时间消灭空间,现代物流居然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仿佛在玩一个时空游戏。而这都要归功于IT,这个时空游戏的缔造者。
从海尔物流说起
在海尔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制造企业,仓库却很少。在高22米、面积72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立体库”,偌大的空间,只有9名操作工。这是一个高速流动的物流中心,里面的每一件物品都在电脑终端的控制下,原材料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不超过7天,成品则不到24小时便发往全国42个配送中心,每天的吞吐量相当于40多个同样大小的普通平面仓库。整个海尔因此减少的仓储面积有43个足球场那么大。而这一切已经完全满足了海尔全部生产的需要。这顺畅的流程背后是一个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在支撑。
物流信息化给海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海尔物流推进本部信息部部长詹丽介绍说,实施物流信息化后,定单的响应速度提高73%,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降低67%,原材料库存资金占用减少68%,原材料仓库面积减少88%,供应商的数量减少69%(但世界五百强等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却不断增加),库存时间由原来的30天减为13天。
在企业眼里,现代物流的实现几乎是与物流信息化划等号的。海尔认为,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正是信息化、网络化。
继服务的标杆之后,海尔的物流改造又一次在国内企业中拔得头筹。成功的物流链流程改造让海尔的当家人张瑞敏颇为得意与自豪。他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一个现代企业如果不搞现代物流,就没有生路。海尔搞现代物流的出发点是使企业每时每刻都对市场作出最快的反应。
现在,海尔不单单做企业内部的物流,还做第三方物流,触角甚至伸到了郎酒、Avaya这样的酒类行业及跨国企业。
滴水观海,从海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我国制造企业自身的物流变革带动了整个物流业的发展,除了海尔,典型的还有联想、华为、海信、一汽、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的物流改造直接带动了IT需求的直线上升。而未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的接轨以及跨国物流公司进入中国都将使物流业对IT的需求更加旺盛。
物流业的信息化给IT业带来了商机,首先获益的就是立足物流业提供相关IT硬件产品的厂商以及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系统集成的ISV和SI。他们提供包括从前端数据采集到后端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一系列相关软硬件及集成服务。
不过,在这个IT需求刚刚启动、还不成熟的行业市场中,欲进入的SI和ISV还是要步步小心,既要注意迎面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要把握机会,变不利为有利。
谁来做咨询
ISV和SI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咨询服务。
客户对物流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的物流业体现得尤为突出。这部分工作本来应该是咨询公司的范畴,但事实上,由于物流业对IT的需求还刚刚启动,同时这又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垂直市场,所以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咨询服务提供给用户。而另一方面,ISV和SI又缺乏这样的能力和精力去做咨询,毕竟这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所以,这就给ISV和SI在物流业的业务拓展设置了障碍,让ISV和SI们大呼做得辛苦。
于是,有能力的ISV和SI只好一身数职,同时扮演咨询角色。
五奥环软件公司的CEO赵鹏先生说,其实五奥环自己就扮演了一部分咨询商的角色。在与客户的前期接触中,他们以“战略+IT+结构”这样的一个联动形式介入,了解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战略目标和现有的IT及物流架构提供规划、咨询和建议,最终提供能最大程度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过,赵鹏也认为,他们所做的这样的咨询还不够专业、不是真正意义上标准的IT咨询服务,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而规模较小或是在这个行业中做着更为细分的某项技术的ISV和SI根本就没有能力也没有那样的利润支撑他们提供类似五奥环那样的咨询服务。某系统集成商无奈地对记者说:“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是竭力说服客户,说服不了就只有放弃了。”
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了解、缺乏IT咨询服务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ISV和SI很大程度上按照客户的意图提供解决方案,它们也许是最先进的,但可能并不是最适合客户的,不能最好地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让ISV和SI们多少感觉有些遗憾。
我国物流企业的总体实力与国际物流企业相比还有极大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系统。信息化是物流的灵魂,而物流的信息化又不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它还涉及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可见,中国的物流业要想迎头赶上,相关的IT咨询服务必不可少,这正是未来IT企业在这一行业的一个得分点。
需求主体犹半遮面
ISV和SI在物流业的目标客户群应该有两大块,一块是企业物流,一块是第三方物流。物流业的真正中流砥柱应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但事实上,目前ISV和SI在物流业的主要客户群还是企业物流。
原因是国内制造、零售等企业对于物流外包兴趣不大,致使第三方物流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目前支撑了我国物流业绝大部分江山的还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物流外包仍山重水复。
第三方物流与企业内部的物流这两块业务对IT的需求明显不同。制造企业的任务是考虑如何让自己的物流链条成本最低,如何用最少的库存保证最低的缺货率,准确地预测货物分到全国各个点的数量,制订分货计划,并使预测与计划最严密地衔接以满足定单需求。而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更重要的是仓库管理与运输能力、库内增值服务能力以及把这些信息最快最准确地传达给制造企业的能力。以TCL为例,彩电平均每月降价1.5%以上,而整个彩电行业的利润还不足1.5%,如果物流速度比一般水平快上3倍,那利润就将是平均利润的3倍。TCL所做的就是控制链条成本,控制定单情况,控制各个点的分货数量,其余的再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
具体到IT系统的区别则主要表现为:灵活性高。第三方物流系统是能够在管理企业内部的物流链基础上,要求更具灵活性,能够为客户进行最佳方案的设计。
可扩展性与先进性。不仅能够执行企业内部物流链,而且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做物流系统,并且能够有效进行监控。
通用性强。要能够支持多个用户系统的运作。
绝大部分ISV和SI认为,虽然物流外包是一种趋势,但目前看企业还是倾向于自己做物流,外包的意识不强,所以企业内部物流市场很大。另外,第三方物流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没有形成良性竞争。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成熟,这部分企业利润并不很好,也因此在IT的购买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即虽然注重信息化,但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购买力不强,主要还在靠规模竞争。
对与ISV和SI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理论上讲,物流业的真正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应该远胜于企业内部物流。
不过,从趋势上看,传统的国有交通运输与仓储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和流程再造,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第三方物流已被纳入许多大公司的发展战略。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能力及范围将进一步理清。第三方物流的IT需求有望在2003年被激活。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内部物流在物流热中走过的弯路已不可能重复,为做物流而做物流,为开发物流软件而去开发软件的情况将不再出现,更多的是要降低自己核心业务的物流成本,使物流成为自己的“第三利润源泉”。这样的变化对ISV和SI也颇具参考价值。
标准化迫在眉睫
现代物流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对信息流的管理,物流信息平台的使用要基于大量准确的物流信息。
重点为物流企业提供数据采集系统集成的高立开元数据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江国安介绍说,目前物流信息的来源主要依靠条码技术或RFID技术获得,但国内RFID技术使用得较少。而条码技术的使用要求物流过程中包括生产制造、仓储、运输、零售等每一个环节都实现条码的标准化。但事实上,很多制造企业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举例来说,XX啤酒欲将自己的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某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但由于XX啤酒没有使用条码技术,这样的合作便很难实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商品由于没有条码,还需要在流通过程中手工输入信息,这样的信息不准确,传递速度也慢。
没有准确信息的获得,就不会有对信息的高效管理,这个矛盾的解决还要依靠标准化。
第三方物流由于需要与各类企业的各种物流信息平台接口,对标准化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新的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这种种也成为IT厂商市场推广的绊脚石。
收获之地
从地域上讲,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以上海、广州等城市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将率先成为ISV和SI在物流业的收益之地。
物流业的地域特点明显,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那里政府主持下的物流规划已基本完成。但市场还不够成熟,多数物流企业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用户资源,市场还未进入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循环中。
从行业上讲,零售业和制造业的物流将是ISV和SI获益最大的行业。
在物流链的三个环节—生产物流、大规模分销及零售中,零售业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几万种产品发售到上千家店,中间还有分类、拼装、贴商标等手续,其体系及信息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国内物流企业对此擅长。从国外企业的经验来看,只有IT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也将在这些行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并已经在制造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出了像海尔、宝供这样的示范基地。
2003年,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像家电、汽车、日化、饮料、医药、烟草、连锁行业等将首先释放物流需求,这些行业更多的物流机会将促使这些行业的物流水平得到更大提高,刺激IT需求的增长。
对合作伙伴来讲,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方式将是获益的要点。合作伙伴可能是HP、IBM这样的硬件代理商,也可能是资质良好的SI(代理商)。高立开元数据有限公司副总裁江国安认为,在物流业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垂直行业,市场的推广应该以与其他ISV、SI和厂商的联盟为主,注重技术或客户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从这些ISV和SI的身上可以看到,在物流这样的行业市场,IT更多的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在创造机会。因为头戴高科技的桂冠,IT完全可以成为这些企业之船鼓胀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