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跨越 决策中国邮政信息化(2)
2008-3-3 1:4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如果在金融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就会赢得全局主动。
突破的结果彰显了决策的英明。实施电子汇兑系统工程建设和改造后,改变了传统的汇票传递方式,缩短了汇兑业务时限,特别是开通了 24小时、 2小时以及实时现金到现金的业务,极大地增强了汇兑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 2468个县,联网网点达 26469个, 7月份日均交易额 4.48亿元。同时,电子汇兑系统与国际接轨,今年 1~7月,国际电子汇兑累计交易量同比增长 88%。实施的统版工程则实现了业务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历史跨越。 2004年电子汇兑与邮政储蓄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从现金到账户、现金到现金、账户到账户的“全天候”交易。由于互联互通后不再向央行借款支付客户取款现金,仅此一项,邮储一年可以减少开支 7000多万元。“三大战役”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电子汇兑系统建设和改造打下了邮政信息化的基础,其中高度统一管理,使全网整齐划一,再也不会出现因对国家局方案理解不同,各地工程面目各异,甚至出现“联是联起来了,但不好使”的尴尬局面。统版指明了邮政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领导挂帅,业务牵头、技术支撑、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及“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经验。两网互通工程,实现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飞跃,由于邮政具备了从事大型信息化建设的力量和经验,使整个工程做起来轻松多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国邮政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日益完善,在 2001年的全国邮政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国家局党组确定,将邮政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由网络建设、完善设施,转移到扩大应用、提高效益上来,也就是面向生产作业和前台服务,即面向应用的信息化。这一重大决策契合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核心。信息化不是摆设,应用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三大战役”体现了应用的思路,建成的三个系统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一把手工程”:业务和技术配合默契
中国信息化建设始终是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温家宝总理任本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上一任组长是朱镕基总理。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局党组把其定位为“领导挂帅、业务牵头、技术支撑”。以统版为例,刘安东亲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各省(区、市)局一把手任各地领导小组组长。武士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领导挂帅,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形成统一意志,才会有统一行动。同时领导挂帅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集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中国邮政资金匮乏等相当困难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邮政信息化建设再次印证了这一信息化建设的规律。
刘安东指挥了一次次信息化建设战役。他不仅运筹帷幄,还提出了“要用大工程带动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和人才素质的大提高,最终促进业务的大发展。”每到战役的关键时刻,都出现在前线,坐镇指挥。 2004年 11月 25日晚,在北京局统一版本上线现场,刘安东看望参战人员,被忘我工作的场面、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眼含热泪,拱手向大家致谢,那场景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各省(区、市)局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如统一版本工程,做到一把手挂帅,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业务、技术、工程、计财、人教等部门协调配合,举全局之力,确保了工程的如期完成。
河南省邮政局局长杨海福不仅亲自挂帅,还在全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与 18个市局签订责任书,从制度上明确领导责任,确保第一个上线成功,这一做法后来被各省(区、市)局普遍推行。辽宁省邮政局局长单凯多次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创造了全省 14个城市一次性成功切换上线的记录。
信息化建设中有这样的共识:没有业务部门使用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化是“化”不起来的。业务部门必须想用、还要会用。会用就是知道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支撑,需要信息技术怎样支撑。在国家局邮政储汇局和国家局信息技术局采访,干部职工讲的多是“联合开发”。他们提到业务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有些项目没有投入使用就有可能更改。必须要研究业务、技术的耦合。在几个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家局及各省(区、市)局的业务、技术部门共同讨论需求,“不是不考虑技术一味强调业务需求”,“不是业务部门你告诉我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是业务、技术部门的沟通以及对彼此领域深刻的理解,最终找到管理、业务、技术的平衡点,所以才产生了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的“适度超前需求,保证系统灵活”等前瞻做法。
国家局副局长冯新生谈到邮政信息化建设特色时说,领导挂帅就是强调管理的作用,起决策、协调、监督、推动作用。业务牵头强调从生产作业流程优化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造,技术支撑是基础,是信息化的保障。
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新形势、新情况,中国邮政目前有十多个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生产各个环节的原始数据,进行面向市场等主题的统计分析,用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为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支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局党组审时度势,于 2004年决定进行财务量收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这标志着信息化建设由面向生产作业和前台服务向面向经营管理和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撑转变。 2005年 8月 19日,量收系统在天津局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