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业信息化:大块头也要有大智慧
2008-3-4 0:5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嘉宾简介:姚磊,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1995起进入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在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负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重型机器是制造业的大块头,而庞然大物一向动作迟缓,重机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似乎也慢了半拍。对于上海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上重),亦是如此。这个建国初就成立的老厂,曾经一度濒临倒闭,直到2001年才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面对已经落后的信息化,这个大块头能否显示出大智慧?AMT《前沿论丛》为此专访了上海重型机器厂科技处负责人姚磊先生。
是什么促使上重开始考虑信息化建设?
上重在2000年左右非常不景气,几乎快要倒闭了,2001年开始逐渐好转,产值从3亿多到10亿、20亿,再到今年的40亿。这个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同行业中从来没有这么快的速度。横向比较,现在上重人均产值在同行业名列前茅,总产值也排在前三四名。但是在其他企业都在搞信息化的时候,由于上重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信息化建设被耽误了。现在上重的信息化基础很薄弱,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像样的信息化系统。财务上用的是用友的财务电算化,设计环节是CAD(一种基本的二维绘图软件),其他系统一概没有。
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靠手工管理,靠人工管理上重已经力不从心,管理上漏洞百出。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法,全靠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如果维持一个低水平、低产量的生产,还可应付。但要提升,再往高处发展,比如要达到产值80亿的目标,光靠人的力量就实现不了。所以上重现在着手搞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对一个制造业企业,一个重要的手段,辅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那信息化建设有没有什么目标,准备为这个目标投入多少?
大的目标,我们称为“集成制造”,就是从订单签订到设计,到工艺、物资采购、产品生产过程、跟踪统计、完工报产、成本核算这整个一条线,统统纳入到一个系统来管理。解决现有的手工管理方式,各业务数据都集成在一个数据平台里。这个要全部完成,从已经做了这方面工作的同行业企业来看,一般要三到五年时间,甚至有的企业做了十几年,有些环节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在资金投入上,我们有一个计划,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不会很大,几百万差不多了;最大一部分是软件的投入,软件部分在工程信息化这一环节是最大的,三维设计软件都很昂贵,这部分是提升制造业真正能力的根本点;而其他管理系统的软件花费不是很多,最多几百万到一千万。因此,总体下来不会超过两千万。
而要上一套ERP系统,没个几千万是上不来的。因此我认为,ERP在中国企业行不行的通,有没有必要尚需论证。如果上面我们所说这些目标都实现,还要ERP做什么?因为ERP核心的理念有两条:财务管理和生产计划。其核心是按照生产计划来排程,汽车企业实施这个就很有意义,但我的企业没法实现自动的排程,所以我上ERP就没有意义了。我用其他管理手段能达到ERP的目的就可以了。
为达成这个目标,都有那些具体的规划?
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贴合我们需求的系统。我们考虑,在建设初期开发一部分系统。自主开发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构想。 我们有一个总体方案,这也是我们对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大平台的设想。平台核心的两块是基础网络和数据库。没有基础网络,什么都做不了,而所有东西都在核心数据库里。外层有两个平台:一是办公自动化平台,二是产品数据管理平台。这不是一般意义的PDM,而是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要贯穿整个一条线的产品数据,实际上是一个集成数据平台。这两个平台,应该整合在一起,在这两个平台之上,是管理信息系统、质量保证体系,也是国内企业最薄弱的制造自动化。
谈到制造自动化,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以化工企业为例,比如生产汽油的,从重油到轻油到最后的成品油,生产线上的所有设备都是自动化控制的。他们的制造自动化系统,就是要解决每台设备的控制系统和数据源,即上级管理系统的通信问题,制造系统核心是设备的自动控制问题。钢铁企业的轧钢生产线,或者汽车的装配生产线,其制造自动化系统就是解决这些设备、机器人的问题。而重机制造业不是流水线的生产,是离散型的生产,目前来讲,离散的机床都是人工控制的,不是自动化的。这个对企业基础要求高,要求所有加工设备都是数控的,而且CAPP即辅助工艺都数控化。这是上重公司的基本设想,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该实现的系统就是这些。目前制造业没有一个企业达到这个要求。
上重现在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去年一年里最大的一个项目,我们称之为“信息化必修课”,就是企业代码标准的整合。制造业企业,尤其像上重这样的企业,它的数据统一性就是信息化的关键点。各部门没有统一标准的代码体系,各用各的数据,没有统一集成,达不到信息化效果。现在我们在做的是代码体系的变化,就是标准化问题。因为原来代码体系是沿用50年代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节奏和管理要求,财务部门结算困难,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无法沟通,同一个东西,两边叫法不一样。这些不统一,用计算机是没法管理的。
其次是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整合。因为从手工管理到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流程肯定会变化,有些流程要精简,有些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输入输出环节,这个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完成。
目前,新的代码体系已经编制出来,规范规则都有了,接下来准备选择一两个产品做试验,试运行一下。通过试运行,来考验新的管理体系能不能适应现有生产方式。
对上重而言,实施信息化最大的困难就是人的问题,观念问题。一是信息化相关人员太少。上重机器厂目前全职搞信息化建设的就两个人,上重公司的各个基层单位的情况也差不多。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更少,目前人员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搞软件、搞应用问题不大,但要做管理系统的建设,就缺乏经验。另一点就是各部门业务人员对怎么搞信息化无从下手,缺乏整体概念,不清楚信息化是什么东西,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就是管理基础问题。目前的上重是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起来的,有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都已经消失了,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目前企业发展了。信息化建设就要从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来改变来提升,然后才能考虑用现代化手段。如果人工管理都不好的话,更谈不上用信息手段取代。
来上重前,你曾经在一重参与组织信息化建设,对重机行业比较了解,整个行业目前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化建设涵盖哪些方面?
这个行业在国内能称雄的,主要有六大企业:第一重型机械厂、第二重型机械厂、大连重工、上海重机、太原重机、洛阳(中信重机)、沈阳重机。说起信息化水平,一重比较高,是行业信息化最领先的企业。一重现在信息化方面主要的应用都有了,有些还比较完善;大连重工现在正在实施ERP;其他企业大都在CAD环节,信息化方面比较弱,而且信息化应用一般都是单项的,整体一个公司的系统都没有。
重工行业信息化不是上一套ERP软件就完成了,重工业信息化的建设,以我的观点来看,应该分为几部分:
技术环节的信息化。包括设计平台(二维绘图、二维设计、三维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的PDM,后续的CAPP/CAE/CAM。各重型制造业企业在这环节都做了一些工作,但都不是很先进。目前普遍二维设计都解决了,在90年代时,设计基本脱离手工,当时称为“甩图版”工程。三维设计目前有一部分,但都不多,属于实验性的。PDM目前只有一重有,工艺CAPP应用一重也已经有了,但效果很不理想,现在还在改进,其他企业还没有。
企业MIS系统(也就是通常意义的ERP环节)。一重在这方面是自主开发,没有采用商品化的系统。大连重工目前在搞ERP,中信还在选型,其他企业没有。
质量管理系统。一般的ERP信息系统,在它的生产模块里会包含一个质量系统,但这个质量信息系统的功能,对重型制造业来说,不能满足需求。因为重型制造业基本上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按客户订单要求定制的。基本上一个类型的产品,甲用户的要求和乙用户的要求会有很大的差别,对质量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对质量信息系统要求相对高。另外,单件生产的特质,也没有很好的规律可循。举例来说,汽车制造企业质量就比较好控制,因为都是标准化生产。同一个零件,可以生产上百上万个,几十万个。但我们一个零件就生产一个,而且可能以后再也不生产了。比如我们的冶金生产设备,就只给宝钢生产一台,而防洪闸门只给苏州河口生产一个。这是企业产品特点所决定的,有些产品没有重复性。
离散数据管理(一般称做OA)。离散数据不像一般的工程数据有逻辑关系的,它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照片,或其他类型的文件的管理,里面包含了企业的业务工作流。常规上来讲,市面上或IT业的OA软件不是很适合生产类型的企业。实际上,OA真正在企业里用的并不多,在企业的生命力或市场不是很大,因为企业不可能天天都用这些事务管理,如同常规意义的政府办公那种模式。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上了OA系统之后,把它做成了一个内部的电子邮件,其实它就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
离散数据需要有一套工作系统,我们叫“集成化的通用工作平台”。这个平台要能实现企业内部的实时通信、文件传递、包括一些请示报告的批准。还可以把它纳入工作流里面,或者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里面,这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能把我前面说得那几个信息系统都集成到这个平台上,员工只需打开这么样一个平台,所有工作就能完成。
重机业信息化与一般制造企业信息化比较有哪些独特之处,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重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在技术这块,这是核心。因为我们上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能力(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技术提升了,才能开发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有的有产权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快企业产出、优化产出这个过程里的辅助工具,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技术领域的作用大,是次一级的。以前不用信息化,企业也能管理,用了信息化管的更好,只是一个提升而已,而不是必需。没有技术信息系统,管理领域是无东西可换的,因为所有数据是在技术这一环节产生的。实现产品数据管理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整个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和趋势。
提到发展趋势,在产品设计上,二维设计向三维设计的过渡,然后是向“虚拟制造”发展,“虚拟制造”就是数字化样机,即在数字化的虚拟平台上把将要出产的产品做出三维产品,进行加工、生产、装备,看能不能实现最终生产的目标;在跟合作伙伴交流上,向“远程设计”、“协同设计”方向发展,合作伙伴围绕同一个产品,通过互联网做一个远程的同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