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物流业发展在国内的典型示范效应
2008-3-5 3: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苏州工业园区历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些新的政策都是在园区先行试点,待实践成熟后,再向全国总结推广的。在物流和“大通关”方面,园区亦为国家提供了诸多典型、示范。
1、没有海港的城市怎样融入“蓝色的文明”。农耕时代,由于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农民对大海是敬而远之的。农业文明时代,“沿海”意味着原始、落后。如中国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兴盛时期,生活在长江边的吴人被描述为“断发纹身”,被称为“荆蛮之族”。工业文明是“蓝色的文明”,讲究的是原材料、制成品、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但工业文明的最初阶段,受关注的只是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全球配置,由于货物量大,这种配套的最佳选择便是海运,因此,工业文明亦被称为“蓝色的文明”。在“蓝色的文明”呼唤下,纽约、东京、上海、悉尼、阿姆斯特丹等等,全球沿海或通江达海的城市率先崛起,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贸大都市。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城市依托地位优势率先融入“蓝色的文明”,工业制造业领先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崭新的课题置于中国经济各个层面的决策者面前:即中国的城市三分之二没有海港、空港,象苏州这样没有港口、但临江临海的城市怎样利用好海运的物流优势、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1997年8月,中国海关批准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陆路监管点,试行“沪苏直通”的货物分流模式,把原来在上海海港完成的进出口清关报关等口岸手续,延伸到园区的唯亭分流中心完成。这种“一点报关,异地通关”的模式,经由海关等国家多个部门总结后,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推广,它缩短了内陆城市物流时间,减少了物流成本,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没有空港的城市怎样让物流振翅?苏州工业园区是电子通讯、计算机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摩尔定律”揭示芯片每18月就将改变集成方式;“卖鱼论”更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销售电子产品犹如“卖鲜鱼”,每一个月电子产品的价格将下降一个百分点,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成本成为这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此,很多园区工厂企业的产品和零部件都是走的空运,如何缩短空运时间,历来是企业主关心的课题。苏州没有空港。这是先天不足,正是因为没有空港,园区人被逼上梁山,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逼出了一种“虚拟空港”,即空陆联程运输的新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的起源和背景是:2002年5月,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会议研究了园区的快速通关问题,同意外经贸部、民航总局、海关总署的协商一致意见,决定把上海机场监管仓库延伸到园区。会后,海关总署会同南京海关、上海海关来园区调研,决定试行“空陆联程”模式,采用国际航空协会TATA规定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如:2006年4月4日,诺基亚(苏州)公司27件、重3吨的零部件送上AY057航班,从芬兰赫尔辛基机场起运,这批货的目的地是“SZV”,这是苏州虚拟空港的航空三字码。货到达浦东后直接装上由海关GPS监管的“卡车航班”,到达园区物流中心清关后运进诺基亚公司,这批货从飞机落地浦东机场至运进公司,全程仅为5小时。
作为国内首创的崭新的物流模式,“SZV”空陆联运模式缩短了货运时间,帮助企业省却了场地寄存成本。以这一货单为例,园区原来空运进口货物平均通关运输时间为24至30小时,现仅为5小时,费用亦下降了30%左右。因为是“虚拟空港”,园区人索性把空陆联程和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联,也和南京的禄口机场联,和杭州的萧山机场联,个别的甚至还和香港机场联,苏州无机场的劣势变成了有多个“国际机场”的优势。从“虚拟海港”到“虚拟空港”,园区人在虚拟世界的创新得到国家领导人、国家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一些内陆城市纷纷率队来参观学习。2007年11月,商务部等多个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专门来园区总结经验,准备向全国开发区推介园区的做法,进一步释放园区的典型示范效应。
3、特殊监管区域的物流如何联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园区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我国首家具有“境内自由贸易港”功能的特殊监管区域,2004年5月11日经海关总署批准设立,首期0.5平方公里,同年8月28日通过验收后进行试点运作。作为一个封闭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中心(B型)具备口岸功能,可开展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国际物流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转口贸易等业务。保税物流中心的“含金量”为:国内货物进入物流中心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同样,物流中心内货物出物流中心进入境内的,视同进口。简言之,在这一区域内,所有货物均可视作在“境外”,进行自由贸易,出围网进入国内市场的即可视作进口。这种监管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提供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年多时间里,保税物流中心的改革优势、功能优势得到很好释放,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公司纷纷落驻园区,美国的UPS、德国飞格、日本近铁、国内的大田、大道、锦海捷亚等20多家物流企业在园区开展业务,全国各地南至广东,北至内蒙、吉林,西至新疆、西藏,共有25个省、市的千余家企业涉及这里的业务。2004年,园区海关在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3000多万美元,2005年为88亿美元,2006年达192亿美元,2004年,海关日均处理报关单221份,至2006年为19000多份。2004年,卡口进出的车辆月均150辆,2006年达16000多辆。
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实践是成功的。它满足了现代化跨国企业国际配送和国际采购的需求,解决了目前加工贸易结转不能退税的问题,避免了产业链产品流转过程中的“香港一日游”,对于促进园区及苏州周边加工贸易的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殊监管区域新形式的出现,为园区和周边地区,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企业,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的物流平台,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近三年的实践,为国家海关、国检、外汇管理等部门提供了极好的“试点样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国内货物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准予退税的通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外汇管理试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相继在园区出台,或在园区试运行。07年6月,海关总署等部门对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决定扩大试点,新批准苏州高新区和南京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特殊监管区。
4、具有自由贸易区雏形的自由贸易保税港区如何打造?2007年8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九部委联合验收,成为继上海洋山、大连大窑湾之后第三个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特殊监管区,综保区在园区原有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直通式陆路口岸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整合和改革叠加而形成,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检测维修、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用中国海关领导的话来说,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是目前中国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对外开放的路还要走下去,中国的“大通关”还要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现在,综合保税港区这面试点的红旗已经插在园区,有待园区人在这方面继续交出满意的答卷,继续当好典型和示范。弹丸园区,和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中国的“大通关”始终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