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弱化方法浅析
2008-3-7 0:0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企业竞争越发激烈,使得各企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而企业的竞争又体现在供应链的竞争,各个企业加强了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然而在业务外发的同时,由于供应链的级数增加,“长鞭效应”的问题随之出现,给国家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从“长鞭效应”的定义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给出弱化的方法。
关键词:长鞭效应 供应链弱化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大规模生产以减少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集权和控制;到了80年代,整个企业转变为“消费者导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供顾客选择,管理方式渐趋分散;90年代以来,在科技不断创新、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推波助澜之下,企业优势在于“弹性”、“快速回应”和“整体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高度竞争,更使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必须面对与以往不同的挑战。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多端,企业纷纷加强供应链管理。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正成为供应链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供应链中不可避免的“长鞭效应”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一个话题。研究证明:“长鞭效应”是供应链中的普遍现象,尤其广泛存在于制造业的供应链中。
二、“长鞭效应”的定义
最早发现“长鞭效应”这一现象的是美国供应链专家FORRESTER教授,把“长鞭效应”定义为:当市场上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发生细微波动时,这种波动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经由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逐级扩大,到最终源头供应商那里,信息已和实际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甚至扭曲或失真。
从其定义来看,“长鞭效应”实质是需求信息放大在供应链中的扭曲。养牛人在赶牛时会有这样一种情形:执鞭的手腕只要稍稍一用力,鞭稍就会大幅度地摆动。所以研究人员就把这种沿着供应链逐层上升需求变动增大的现象形象地称“长鞭效应”。
到目前为止,“长鞭效应”的研究限于一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设计实验证明“长鞭效应”的存在及形成过程。第二是理论证明“长鞭效应”的存在并对其进行量化。如何对“长鞭效应”进行量化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是探讨“长鞭效应”的成因及对策。这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对企业向供应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下面就从这个方面来探讨“长鞭效应”。
三、长鞭效应的成因
假设由零售商和制造商等组成简单供应链.零售商面对消费者,在任意时间t,实现消费需求 ,根据需求变化和库存量,向制造商发出订货 .发出订货至收到货物的时间间隔为交货周期L.零售商的订货,即为制造商面对的需求,由此依次沿供应链向上游企业传递.长鞭效应指出,一旦出现需求波动,将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企业逐级放大。
归纳起来,导致长鞭效应的主要原因有:
(1)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方法
假设供应链上的每一级均孤立地开展库存管理决策(最小最大库存法),当某物品的实际库存量一旦低于最小库存(订货点),即发出订货,将物品补充至最大库存.预设订货点一般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交货周期内的常规库存;应对需求波动的安全库存.服务水准高低的设定,决定了安全库存的大小,因而有:
订货点yi=交货周期L*需求期望值Ui+服务水准L1/2*需求标准差Si
其中,Ui和 Si分别为需求期望和标准差的估计值,其准确性和精度取决于预测方法的正确运用和观察样本的多少,z为保证供货的服务水准系数.由此,下游企业采用的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方法决定了订货点的数量和时间点,并影响到向上游企业发出的订货量。
(2)交货周期L
若交货周期较长,需要增加常规库存,库存量多,面对需求波动的应变能力则较弱在较长的交货期间内,一旦出现市场需求波动,需要重新估计和调整需求期望值、标准差、安全库存、订货点和订货量等,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
(3)批量订货
企业通常采用批量订货法,既能减少订货次数与订货成本,又可获得批量运输的费用折扣.然而,若下游企业孤立开展库存管理决策和批量订货,上游企业实际面对的是间歇型的批量订货,时而一个大数量订货,时而订货为零,呈扭曲和振荡波动的批量型需求,而不是实际的最终需求。
(4)价格波动
若商品供应价格存在周期性波动,当价格较低时,零售商将大量购进和囤积商品,同时减少价格较高时段的采购,造成订货数量的周期性振荡.此外,当零售企业开展阶段性和季节性促销活动,或采用批量订货折扣定价法,通常也会导致需求的剧烈振荡,这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则加大了系统的不确定性。
(5)经济波动与预期性订货
当零售商预期某种商品将出现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涨时,会主动增加订货量.一旦商品短缺或供应不足的市场状况消失,零售商则会退回到正常订货数量状态.这种基于经济波动预期的企业行为,将导致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供需关系的扭曲和波动.
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长鞭效应.不同商品,长鞭效应的成因和作用形式不尽相同。
四、“长鞭效应”的弱化策略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长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各级企业规避风险的结果,它会导致生产无序,库存增加,成本加重,通路阻塞,市场混乱,因此需要妥善解决。企业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开发本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通过和下级供应商建立关系,可以有效地改善部件或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可以通过集中式管理,及时共享客户需求及库存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做出调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提高供应商的专业能力,从一开始就输入新产品的概念阶段,从而解决好工艺或材料问题。
(2)提高信息准确性,减少不确定性
避免人为处理供应链上的有关数据的一个方法是使上游企业可以获得其下游企业的真实需求信息,这样,上下游企业都可以根据相同的原始资料来制定供需计划。例如,IBM、惠普和苹果等公司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分销商将零售商中央仓库里产品的出库情况反馈回去,虽然这些数据没有零售商销售点的数据那么全面,但这总比把货物发送出去以后就失去对货物的信息要好得多。
(3)实行分级管理,减少变动性
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销售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相同的。按照帕累托定律,他们有的是一般销售商,有的是重要销售商,有的是关键销售商,而且关键销售商的比例大约占20%,却实现了80%的销量。因此供应商应根据一定标准将销售商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的销售商划分不同的等级,对他们的订货实行分级管理,如对于一般销售商的订货实行满足管理,对于重要销售商的订货进行充分管理,对于关键销售商的订货实现完美管理,这样就可以通过管住关键销售商和重要销售商来减少变异概率;在供应短缺时,可以优先确保关键销售商的订货;供应商还可以通过分级管理策略,在合适时机剔除不合格销售商,维护销售商的统一性和渠道管理的规范性。
(4)缩短提前期根
据前述提前期的延长对供应链各阶段的需求变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鼓励缩短订货期是减少长鞭效应的一个好办法。一般通过因特网,可以实现企业的电子交易,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订货,采取B-B模式,企业之间可以快速地完成订单传递和处理等环节,大大节省了时间,从而提高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根据WALMART的调查,如果提前26周进货,需求误差是40%;如果提前16周进货,需求预测误差为20%;如果在销售时节开始订货,误差仅为10%。
(5)提前回款期限,进行财务成本控制
提前回款期限、根据回款比例安排库存配送是消除订货量虚高的一个好办法,因为这种方法只是将期初预订数作为一种参考,具体的供应与回款挂钩,从而保证了订购和配送的双回路管理。提前回款期的具体方法是将会计核算期分为若干期间,在每个期间(假如说一个月分为三个期间或者四个期间,每个期间10天或者7天)末就应当回款一次;对于在期间末之前多少天积极回款者给予价格优惠,等等,会有利于该项计划推进。
除了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长鞭效应的影响外,我们根据数据的“长鞭效应”分析,可以得出改善信息管理方式(由分散式至集中式)也是改善供应链效率的主要方法,其目的不仅在于缩小供货期,更主要是完善了各环节需求的精确程度,大大加强了预测的准确性。
五、结论
“长鞭效应”是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的结果,它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却又是现存供应链无法避免的问题。只能在分析“长鞭效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地给出以上减缓策略。但由于我国现今物流的发展情况,具体实施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志祥,等.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供应与库存管理[J].物流技术,1999,(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