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提供”模式悄然兴起,欲在供应链软件领域一统天下
2008-4-10 18:4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硬盘制造商希捷公司一直在寻觅数据存储领域的新机会。当电子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始采用B2B电子商务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时,希捷发现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为了加快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希捷投资了美国B2B初创公司E2open,从而获得了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来执行采购供应链业务的手段。不过颇具讽刺的是,让希捷引起对B2B商务平台兴趣的那些客户仍然采用个性化连接的方式进行交易。
“我们需要使用10个全职人员来维护与客户的EDI连接,只有10~20%的客户从我们的B2B行动中受益。”希捷公司供应链电子商务业务前副总裁Rich Becks表示,“E2open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在客户端供应链中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连接。”
但是,对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关和B2B系统的IT部门来说,这种革新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过,希捷公司的高管最终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在围绕希捷努力连接其客户的革新上,由第三方经营的系统将可以实现更高的可见度和可靠性。
“按需提供”模式兴起的缘由
不管业内将这种方式称为“按需提供(on-demand)”还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将企业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的观点正在电子产业中扎根。当与任何一家供应链软件厂商交谈时,他们都会说,如果不能以基于服务的模式随时提供产品,他们将会因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被市场淘汰。那些正在按需提供服务的厂商也表示,这是他们增长最快的业务。
其实,对于电子行业来说,按需提供服务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电子公司就开始涉足这个概念,出现了电子商务和B2B等说法,E2open、RiverOne和Webplan(即现在的Kinaxis)等一批公司率先推出了针对电子行业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业内对数据安全性的担忧,该领域增长缓慢。
不过,如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出于一个基本原因:电子行业需要不断降低总体拥有成本。随着电子企业对IT投资的预算变得越来越拮据,很少有公司再愿意花费几百万美元在庞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上,除此之外还需要维持一个内部专业团队对系统进行支持。对于他们来说,每年投资几千美元,将这部分职能外包给提供IT服务的第三方公司成为颇具吸引力的选择。
“这是一种极好的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延伸其现有的能力,而且对于组织的震动较小。”Becks表示。他最近离开了希捷,在一家B2B软件初创公司中领导产品开发工作。“这是外包非核心业务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就像制造业一样,企业在这些业务方面不必独具特色,因此,你可以把它交给专门从事B2B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完成这些工作。”
前杰尔系统公司是最初持怀疑态度的厂商之一。作为希捷的供应商,杰尔采取了保守的路线,通过网络浏览器向E2open系统 发送信息。可是杰尔很快发现,由于杰尔对希捷有较大的出货量,这种方法显得过时而低效。为此杰尔升级它的系统,与希捷的ERP系统直接连接起来。
杰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副总裁Don Alvine表示,这大大减轻了规划人员的负担,但对于内部IT部门来说,却又增加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当每次杰尔与客户或供应商签订协议时,IT部门都必须搞清楚这些客户或供应商使用的是什么平台,分析出向ERP输入信息的最佳方式。“最后,数据接口多达二三十个,需要一名全职的IT人员专门负责这些接口。” Alvine说。
2004年杰尔进行了新的尝试,将它所使用的甲骨文ERP系统直接与E2open平台相连,并说服其主要供应商也这么做。杰尔希望将包括希捷在内的所有一线客户都纳入进来。“我们的主要使命是设计和开发半导体产品,而不是为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传送信息而编写软件。”Alvine表示,“目前,我们完全摆脱了内部系统。”
如今,杰尔的全部采购订单计划、供应商确认、预警和其它类型的供应信息都以统一格式通过E2open的系统进行处理,不管是按订单生产还是按预测生产模式。“供应链和生产规划员不再需要对付不同类型的接口,”Alvine表示。“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其工作,并更迅速地将承诺传递给客户。”
“按需提供”软件的主要供应商
大多数企业对“按需提供”模式的软件持观望态度。
“按需提供”供应链系统得到市场广泛的接受归因于Salesforce等客户关系软件厂商的起步。Salesforce凭借“按需提供”模式迅速成长,并成为美国华尔街的宠儿。在PLM(产品生命周期)领域,Arena Solutions一直在利用其“按需提供”的PLM工具蓬勃发展。对于运输管理系统(TMS)来说,“按需提供”的模式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即插即用的特点使客户更容易迅速增加或去掉运输商。“在一开始,大家的问题是‘按需提供’是否只是充当进入的门槛。” i2 Technologies公司解决方案营销主管Michael Levi表示,“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人将这种模式应用于TMS,只是最终将它引入企业内部或者将它放在防火墙后面的环境中。”
E2open是一家面向电子产业“按需提供”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公司。当它在2000年作为促成私人交易中心的软件供应商出现时,E2open的名字还不存在。“进入这个领域完全来自客户需求。”E2open公司执行副总裁Lorenzo Martinelli说,“客户要求很简单,即卖给他们一个能用的解决方案,使他们可以与其交易伙伴在线共享,而不是像CD-ROM那样,只能在防火墙以内执行。”他表示,这种模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必须对用户透明;二是方案必须非常便宜,“为了使之成为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我们必须将它的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一半。”Martinelli说。现在,E2Open经营着50多个“电子交易中心(e-hub)”,在交易伙伴之间建立了一万两千多个连接。
围绕“按需提供”供应链软件系统的热烈讨论,以及具有跨企业合作能力的利基厂商取得成功,吸引了i2 Technologies、Oracle和SAP等授权销售软件供应商的关注,他们正在开发或推销“按需提供”的解决方案。Aberdeen的Enslow表示:“传统的供应链软件提供商已经开始看到其业务遭到这些更为灵活的、‘按需提供’服务的小型厂商侵蚀。”
2006年2月,i2收购了RiverOne的资产,加快了在这方面的努力。RiverOne此前已在电子产业打下深厚根基,全球前十大EMS公司中有四家使用RiverOne的系统,用来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交易。但Levi表示,收购RiverOne并不是i2对“按需提供”领域的初次进军,而Freight Matrix运输管理套件才是i2对“按需提供”领域发起的第一次进攻。在被i2收购之后,RiverOne多企业执行平台被改造成了“MEI”,即多企业互动(multi-enterprise interactive)。Levi表示,MEI使i2能专注于中型企业,即年销售收入在2~10亿美元之间的企业。该产品向i2提供了一个“按需提供”的前端,“通过这个前端,我们可以向跨企业合作领域推出核心供应链计划产品。”
传统授权安装软件将被替代?
“按需提供”服务开始大规模地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渗透,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都在采用这种模式来完成其部分业务,但分析师并未给对这个领域市场规模的成长预计。“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企业不是正在使用某类‘按需提供’的软件,就是正在考虑采用这类软件。”市场研究机构Aberdeen公司的企业研究资深副总裁Beth Enslow表示,“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考虑如何使这种模式适应其目前的IT系统。”但他并不认为,这种软件模式将会取代传统的授权安装软件。
希捷的Becks却认为,有朝一日“按需提供”执行平台将变得足够强壮,取代工厂计划系统等有限的计划应用软件,并最终取代ERP系统。“以前,全球都在考虑ERP,并且投资了了数十亿美元在这个领域的软件和服务上。”Becks表示,‘按需提供’方式的出现完全是来自客户的驱动,“因为他们发现,不能用上个世纪的预测方法来完成今日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