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物流园区专家观点

中国保税物流园区与保税区的功能拓展分析

2008-4-15 1: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年来,中国保税区已成为服务周边、幅射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然而随着国家赋予出口加工区更多政策优势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保税区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功能整合,不断拓展保税物区发展空间,才能保持保税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实现保税物流园区与保税区联动发展。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制造和展示展销四大功能。纵观全国15个保税区,由于对国家政策理解以及应用不同、各个时代发展的侧重点不同,目前普遍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关联企业分散等问题,难以实行集约化管理。 

  保税物流园区作为我国推行区港联动试点的重要载体,依据国家政策,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比照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但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即不允许存在生产性项目。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保税区行政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区域规划与招商引资过程中,一要充分发挥两区毗邻、互补性强的特点,引导保税加工制造类项目向保税区加工制造业产业区集中;二是通过土地补偿、置换等方式,扶持保税区原有仓储物流企业向保税物流园区集中;三是通过设立公共保税库的方式,解决区内及部分区外生产性企业在不享受“入区退税、视同出口”的前提下继续享受保税仓储服务的需要;四是在保税区规划范围内、围网之外,建设非保税仓储设施,为各类企业提供非保税仓储服务,从而在保持区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与保税区的联动发展。保税物流中心分为A、B两种,其中B型主要是指由一家或多家投资主体申请并投资建设,并由两家以上物流企业入驻运营的公共保税中心。目前,苏州工业园保税物流中心和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均为B型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有9项: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保税物流中心的主要作用一是解决一般贸易出口商品入中心退税问题;二是解决一般贸易进口商品保税问题;三是解决加工贸易中深加工接转货物“香港一日游”问题。鉴于保税物流中心的上述优势,保税区不论是否已获批开展“区港联动”试点,均可以引导区属企业向国家申请,在区外临近海空港以及陆路交通枢纽区域,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从而,一方面实现保税区“扩区”,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保税区功能的延伸与完善。 

  实现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发展。目前对生产性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而言,保税区的比较优势一是产品内销便捷,二是国外料件加工成品进入国内市场可按零部件征税,但在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方面仍处于劣势。出口加工区获准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后,既解决了“一日游”问题,又增加的仓储物流功能,运作起来不但名正言顺,而且区域功能分区明显、布局更为合理、成本更低,功能更强。为此,有条件的保税区一要争取由所在省市政府向国家申请在毗邻保税区的区域(增)设出口加工区,由保税区管委会统一行使管理。二要主动出击,与所在地既有出口加工区建立横向交流、互取所长、项目共享的招商引资与财税置换机制,主动将不存在内销或内销比例小的加工贸易企业项目和项目源引(迁)入出口加工区,以换取出口加工区将成品内销比例过半或持续上升的项目与线索交由保税区发展。同时,发挥保税区企业十多年来从事保税物流业的丰富经验,积极进驻出口加工区开展保税物流业务,扩大市场份额,确保保税区在现代物流业方面既有的集聚优势和领主地位。 

  面对来自出口加工区和保税港区的“围追堵截”,囿于围网之内,无异于坐以待毙。跳出围网求发展,方显先行先试本色。一要实现产业转型。争取所在省市批准保税区在区外择地,发挥保税区十多的滚动发展经验,开发建设综合型经济开发区,“以老带新”,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保税区的主业置换与产业转型。二是实现职能转型。政企分开,在管理机构内部推行企业化经营模式,按照“小政府、大实体”的思路,实现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管委会)主体及人员向经营性企业实体的职能转型。科学运用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力资源,加强、加快对外产业投资步伐,走厦门特区的路子,变行政主体为投资公司,求发展。 

  实现非保税业务向周边开放区域转移。对于这一点,保税区必须在思想上给予足够认识。我国保税区普遍分布在沿海城市,多与国家级开放区相邻,在通过与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进行内部调整仍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和推动从事非保税业务的企业转向区外开放区域发展是确保保税区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 

  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单单“一日游”业务无法满足各类企业对保税物流业务的需求,更无法有效缓解保税区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拓展功能,是必由之路。为此,一要发挥大陆桥优势和口岸功能,开发完善与俄罗斯、蒙古以及中亚、西亚国家的陆路国际中转业务;二要抓住沃尔玛等国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华采购业务不断上升的大势,认真研究它们的商品采购特点与途径,一方面积极吸引上述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分拨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与浙江义乌、石狮等国内重点商品集散地建立联系,争取国内商家,在园区内建设外购商品分拨基地。三要争取和营造宽松环境,吸引内陆国家在物流园区设立“国际口岸”,即:在园区划定专用场所、库房,视为内陆国口岸,实行“境内关外”政策,由所属内陆国企业、部门实施管理、参与经营。四要在与港口全面合作基础上,依托保税物流园区,探索与实践码头与仓库一体化管理等区港联动新举措。 

  加快保税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的申报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保税区典型企业或控股公司,向国家海关总署申请在保税区周边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争取所在省市政府向国家申请(增)设立出口加工区,由保税区管理部门行使全面管理。 

  进一步优化保税区产业结构。从清理非保税业务入手。一要严把项目入区关。不论什么样的项目都要着眼大局,属于非保税业务、与保税区功能不相附的,一律推介到其它开放区域。二要严格执法国家既有政策,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市场手段,一律请出保税区。三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非保税业务企业向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和综合性开发区转移。四要在保税区管理机构管理的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土地资源,满足区内非保税业务企业土地置换需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