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物流天下全国物流信息网! | 广告服务 | 服务项目 | 媒体合作 | 手机端浏览全国客服电话:0533-863476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数字云物流让您寻求物流新商机!
智慧物流让您的物流之路更畅通!

搜索
首页 >> 经济形势分析

港口经济成为我国外贸回暖引擎

2008-4-17 21: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港口特别是大型集装箱港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国内贸易吞吐量的增长,以及装卸费率急剧上升,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港口依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因此,近年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港口投资与建设领域,与中国航运企业展开了一场"圈港运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港航界的竞争日趋激烈。

  今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3月17日,天津市于2006年9月递交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简称《方案》)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在这一南一北两个沿海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港口经济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港口催生经济增长"南北极"

  开发深圳,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开发浦东,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目前,随着《规划》和《方案》获得批复或实施,人们期待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能成为撬动经济格局变化的新支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勤教授高度评价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所带来的战略效应,认为北部湾将成为中国沿海发展的"新一极",而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亦早就被业内看好,认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的第三个经济发动机。

  在对照了两个经济区后,记者发现,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华北、西北和东北)、面向东北亚……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而为了实现辐射"三北"和服务"三南",两个地区的港口物流作用不可小觑。

  作为扶持政策之一,2006年国家在天津东疆港区设立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在《方案》中,天津滨海新区已明确提出要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2006年9月,广西沿海港口被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五大区域港口群之一---西南沿海港口群。该港口群凭借着与东盟的区位优势,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部沿海港口共完成外贸吞吐量3481 .96万吨,同比增长31.74%,占总吞吐量的70.3%;集装箱水平同步增长,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9万箱,同比增长30.56%。海港面向东盟乃至世界的出海通道能力进一步加强,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物流聚集效应初步凸显。《规划》指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建设广西沿海港口群。新建一批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深水航道,打造港口物流中心,加强能源、铁矿石、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及连接腹地的集疏运配套系统建设,提高沿海港口通过能力。"

  港口成全球资源配置重要枢纽

   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连海事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王诺分析,沿海港口承担了90%左右外贸货物的进出口任务,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

  据统计,2006年,中国大陆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6亿吨,增长15.4%。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 300多万标箱,增长26%,高于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5.3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到2 006年底,中国大陆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大港已经达到12个,比上一年增加了2个。十大亿吨港均排名全球前2 0大港之列,前6位港口的吞吐量排名进入了前10位。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副教授、物流试验中心主任李向文向记者介绍,从全球港口发展的阶段来看,从水陆联运枢纽的第一代港口,世界港口正发展成为运输枢纽和工业活动基地的第二代港口,并逐步向全球货物贸易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服务基地的第三代港口发展。

  "第三代港口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工业向柔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开始出现,港口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加之高新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之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潘先榜教授这样评价港口在现代经济贸易中的作用。

  中国港口参与世界竞争任重道远

   目前,从货类布局上,我国初步形成了围绕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四大货物的专业化、高效运输系统。而从规划上讲,中国将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等5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经初步预测,到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亿标箱。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在可预见的时段内,这一态势还将继续发展。但在分析中国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时,王诺指出,总的来看,中国港口的生产能力仍然滞后于吞吐量的发展,中国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在总量上不足实际吞吐量的90%,尤其是一些发展迅速的大港,差距更大。另外,中国沿海港口的码头数量虽多,但大型的专业化和集装箱码头建设滞后;港口物流服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目前全球共有各类港口上万个,纽约、鹿特丹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己经由传统的第一代、第二代港口逐渐演变成为第三代港口,但世界港口中大部分与我国港口基本上仍属于第一代、第二代港口。"李向文告诉记者。

  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港航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例如,东北亚航运中心的争夺。李向文指出,尽管大连被中央确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但形势不容乐观。在这个地区,中国内地出口到欧美等地的货物中70%要通过韩国釜山港中转,很多大公司已将釜山作为东北亚的机动港,而中国的港口处在后发的位置,竞争环境比较恶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