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招聘成毕业生求职鸡肋
2008-5-25 14:1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疲劳焦虑的求职队伍排成长龙、各式简历如雪片般满场四散、供需双方忍受着哄闹声寥寥数语就结束了面谈……昨(10日)日,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九大场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全部落幕,面对接二连三的大型招聘会,毕业生们越来越有“鸡肋”之感———去了,疲惫不堪收效不大;不去,又怕错过万分之一的机会。诚然,拥挤的招聘会背后隐藏着人才供需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深层次问题,一朝一夕难以改变现状。
但是,招聘形式的革新是否能够为改变大学生求职的被动状况提供便利,目前也的确存在着提升空间。
“简历投出去就算功德圆满”
上周的毕业生招聘会是每年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传统“九大场”。头两场研究生专场和本科生专场就是覆盖面最广的两大综合型招聘会。
共计2.6万名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在9000个职位前排队,用人单位涵盖教育、培训、建筑、信息咨询、汽车、印刷、酒店等各行各业,整个场馆被挤得水泄不通。“只要能把简历投递出去就算功德圆满,至于为什么投这个单位?投了之后有多大胜算?我都来不及考虑。”一名女生说。
华师经济系的研究生小齐告诉记者,“先摸清到底哪些企业和我们的专业条件相符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圈转下来都发晕,好不容易找着一家好的企业还得去排长队。这种情况下即使轮到我与企业负责人面谈也很难发挥出好的水平。”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所做的主要事务就是收集堆积如山的简历,根本没时间与学生深入交谈。深圳某信息咨询公司招聘负责人说,“现在这么多简历我们回去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完,先得筛掉一半随手瞎投的学生”。
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大而全的招聘会肯定不会有多高的签约率,主要起一个发布信息的作用。
进场前不知“准东家”是谁
广州某公司为了招聘设计师已接连参加了三场招聘会,前两场研究生专场和本科生专场共收到了七八十份简历,但是公司人力资源部回去翻看后竟然没发现多少合适的,所以又接着来到理工类专场“摆摊设点”。
“很多学生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缺乏了解,就是觉得我们对专业限制不严,很多人连基本的设计功底都没有,”该公司招聘经理抱怨说。
据了解,学生们大都是在招聘会的前一到两天才从学校的就业网站上得到一份没有提供具体岗位的企业名录,基本上无法确定哪些企业是目标对象。为了方便学生们寻找企业,有些招聘会组织方制作了一份用人单位信息表,进场后花5块钱就能买到。但不少学生表示:“进场后才慢慢查询,接着还要排队,为什么不能在招聘会前就先发给我们研究一下呢?这样进场应聘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了,投简历也会更有针对性。”
一流企业少参加“赶集”
“一流企业都不去大型招聘会了,像一些世界500强企业早就直接去学校开专场招聘会了,现场收简历,然后马上面试、录取。”华南理工大学电气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李说。他在7日举行的理工类专场招聘会上只是转了一圈就离开了,一份简历都没投。
持这种观点的求职学生越来越多。今年的研究生专场应聘学生数比去年少了2000人,尽管总的毕业人数比去年多。
进驻中山大学举行宣讲会的某国内知名会计行负责人说,对企业来说,定点招人效率会更高,来听宣讲会的学生起码都是对行业感兴趣或者专业对口的,针对性比大型招聘会强。
是否这种校园专场招聘会将取代综合型的招聘会呢?华工就业指导中心市场拓展部副部长许中华表示,进校专场招聘的大都是实力强劲的单位企业,他们提供的岗位“含金量”高,但数量也少,比较适合毕业生中的精英分子。对于大量普通毕业生来说,大型招聘会提供了批量的就业岗位,尽管待遇比不上一流企业,但也蕴含着许多机会。
网上初筛会场“叫号”面试
理想的招聘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求职学生、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专家都有自己的期望。
“将来的招聘会做到像银行叫号那样就好了”,在中大的两场招聘会上提供求职指导的飞一般网络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招聘会上的很多工作其实都可以在前期完成。将来用人单位通过网上初筛确定在招聘会上见面的学生名单,应聘学生进场后交上详细的简历,领取号码牌,然后按顺序与用人单位面谈。这样的招聘会才能提高效率。当然这种招聘模式需要精心的会场安排和事前组织”。
不少用人单位和学生则希望招聘会在信息查询方面能再下点功夫。学生可以通过免费的电脑查询服务,迅速地查到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找到展台,节约时间。用人单位也能随时通过招聘会的网络查到学生的真实信息,甚至能通过系统按需要现场筛选出一部分合适的学生。